APP下载

孤独的变革者《商鞅》

2020-04-08谭颖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舞台设计商鞅画面感

谭颖

【摘 要】时隔二十年古装历史大戏《商鞅》以全新的阵容重返舞台,看完此剧,走出剧场整个人仿佛还沉浸在那“方寸之间”,体悟着“方寸间”容纳的苍凉孤傲与豪情悲壮。应景的灯光烘托,舒缓激昂的音乐,尤其是如黑匣子般独具风格的舞台设计,无不深深吸引着我。

【关键词】《商鞅》;舞台设计;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021-02

《商鞅》这部话剧的舞台设计犹如一幅行云流水的水墨画——以写实的笔墨传递写意的精神。全剧的服化舞美做得非常精致,舞台上呈现的每一个场景都美如诗画,犹如用诗的语言向观众娓娓道来那段历史。在多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话剧《商鞅》保留了它的质朴与纯真,用最简洁的舞台语汇和新现实主义的舞台风格,为戏剧动作创造了一种气氛,一种用理性的角度看待历史和时代的方法。固然利用新媒体技术可实现更多视觉化的刺激和更宏大的場景,但是在这样一部史剧中,导演和创作团队想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份精神和一些对人生的启迪。

一、作为“画笔”的“二道幕”

这部戏的点睛之笔就是对“二道幕”的运用。话剧《商鞅》中“二道幕”作为整个作品的“画笔”巧妙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不同剧情的结点上,施以不同程度的笔墨,形成焦浓重淡清的色彩。不仅加深了戏剧的冲突,还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情感表达营造得愈加丰满。这部话剧中“二道幕”既作为分割空间的屏障,又是信息传递的视觉化手段。整个舞台基于镜框式的框架结构,搭建象征砖墙壁垒的二道幕,通体纯黑给人庄严肃穆之感,在象征主义的舞台上展现真实的幻觉。

在舞台空间的营造上,二道幕的设计让观众只能看到整个舞台约三分之一的部分。这从视觉角度来说,可以减少其他无用因素的干扰,将人的视觉更多集中在舞台上的有效部分。通过遮蔽、半遮蔽、全景、单一画面等方式引导观众的视觉走向。

另外,从舞台机械的搭建上,利用“二道幕”里面的空间搭建了可以上下升降和左右推移的景片,这就为实现多元的舞台效果,营造不同的空间构成提供了可能性。舞台的空间通过“二道幕”的打开与闭合,可以灵活分割成屋内和屋外、近景和远景,构成层次和深度的变化,为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的对话,提供了一个虚实相宜的时空。

同时,整部戏的舞台设计也实现了不落幕换场,为剧情发展和观众视觉的连贯性提供了保障,使得整场戏剧表演流畅且厚重。

二、虚实交错的“画面感”

从绘画的角度来分析,一幅优秀的作品至少要具备两点特质:首先,它应该有夺人眼球的东西;其次,观者能够从画面所流露的情感中引起共鸣。而在画面中引起视觉注意的就是视觉中心,它可以是具象的人物或景致,也可以是抽象的色彩和构图,但在戏剧舞台画面中视觉的中心变得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二维平面中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灯光、空间、动作等戏剧主要因素,所以戏剧舞台的空间结构是有机的。有机的空间结构保证了演出高度的灵活性,但是由于人体生理构造的限制,我们眼睛所接收到的画面始终是二维的,因此戏剧舞台设计所呈现的“画面感”是直接影响观众观感和接受视觉信息的重要所在。

英国美学家克莱贝尔有一句名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话剧《商鞅》的舞台布景基本做到了“一幕一景,一景一画”意味形式。其中,第三幕一场,公子虔府邸,太傅公子虔正在和太子駟讲习,大良造卫鞅前来拜见。此时“二道幕”半开,观众的眼前便立刻形成“一黑一白”的两个色块,“一虚一实”的两个空间。通过“二道幕”的简洁分割,不仅构成了室内室外两个平台,同时也形成近景远景两个深度。近景,卫鞅跪拜于前;远景,太傅与太子駟“一座一立,一正一反“分列于案几左右,从观众席远远看去,定格的舞台就像西洋镜中的画片精致简练。在演员未动作之前,便已形成一种庄重、和谐、中性的画面感。

第四幕,秦营将军帐,内设酒宴,昂公子到。商鞅以牺牲学生孟兰皋的性命为代价,来换取此次前来谈判的公子昂有来无回。这场戏的舞台布景变化非常巧妙,“二道幕”通过滑轮移至舞台中间,将舞台分成“两虚一实”的三部分。公子昂和商鞅相视跪坐于舞台的两端,背景分别是秦魏两国的战旗,这在构图上形成了中轴对称的“画面感”,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对抗”。这样的“画面感”更好地解读了戏剧内容“国与国争强,家与家争势,人与人争利”的内在含义。此时,舞台布景成为一种语言。

话剧《商鞅》的舞台布景每一次变化都会形成虚实交错的“画面感”,而不同的“画面感”又会通过视觉的传播在观众心中埋下不同的种子,有的繁华如花火,有的悲壮如山河。但是不管怎样,只要能将戏剧的情感和内容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使人理解,足矣。

三、“画面感”背后的隐喻

当代舞台设计很少会把隐喻形象作为孤立的个体进行表现,更多的是将隐喻因素和舞台设计的功能、技术等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尤其是和组成空间结构的造型因素结合起来,例如道具、灯光、演员活动、空间等。

在《商鞅》话剧的舞台设计中,导演陈薪伊和舞美设计黄楷夫为戏剧创造了隐藏在“画面”中的独特视觉隐喻。“二道幕”、兵马俑、竹简、战旗、车马等布景和道具被精准地安置或移动到指定位置,这些“物品”配合演员的动作以及声光电所构成的画面和氛围,创造出一种关乎“商鞅”宿命的空间。舞台布景不再只是单纯描绘时间和地点,而是成为“剧中的一个演员”。

走进剧场映入眼帘的是用篆体书写在大幕上的文字,当灯光熄灭涂有荧光粉的字体在黑暗中发出幽幽的光,像暗示着商鞅的一生如历史洪荒中的一颗不停闪烁的星。随着幕布缓缓升起,一个残破肃穆的兵马俑面具悬挂在舞台后方,五匹高大威严的马俑呈扇形排列于舞台中央,从天幕打出的灯光,使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仪式感,使人不禁产生敬畏之心。这时一个灵魂出现了,那是商鞅的灵魂,凄迷的身姿却有着坚定的目光,在铿锵的话语中开始倒叙他五十余载坎坷却不凡的一生。这似乎在暗示这什么?从商鞅出生之日起,便被无端的预言所迫害,侥幸得命于马鞅之下,故名卫鞅,这是缘一。从小卫鞅就不甘心为奴被人视如草芥,所以他用马鞅抽打着舞台上代表畜生的马,来宣泄命运的不公,这是缘二。自到秦国以来,卫鞅从官拜左庶长到尊为列侯,所乘的马车也从“一驾之车”变为“五驾之车”,这是缘三。这些关于“马”的意象暗示着商鞅一生将与“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着他最终被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于此,“马”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象征,贯穿于整部戏之中。

在第一幕第三场卫鞅与韩女悄然萌生爱意这场戏中。舞台设计者营造了“空的空间”。在一片漆黑与空寂的匣型空间里,只有一束追光打在二人身上。在这样高度浓缩的视觉隐喻中,隐喻因素与情感因素得到了集中体现。笔者认为导演想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在于,这份懵懂的爱情注定是要在混乱的时局中迷失,而那道追光,也从此凝固在这位少年的心里,成为一道伤。

最后一场戏,描述的是商鞅之死,死于火海与乱箭之中,同时也将舞台活动与观众情绪推向高潮,有类似“悲情诗”的效果。戏剧画面最终被定格聚焦在一个狭小的长方形空间中, 形成单一画面。火红的背景下,商鞅身着素衣在一片火海中,被乱箭射死,死得悲壮凄凉,但却不惧、不悔!世人皆知商鞅是被五马分尸而死,但导演说:“我不愿也不想用五马分尸的场景,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在舞台上,过于残忍。”最终她选择了用“万箭穿心”这样带有视觉隐喻的手法落幕,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想象。因为心乃人之魂,被“万箭穿心”的商鞅是孤独的,他凭着自己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和一腔热血与忠诚,在熊熊烈火中涅槃。这也许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式圆满,因为,在他生命的尽头,虽有遗憾,但却无悔。商君虽死,但百年之后,商鞅之法换来了秦王朝的一统天下!

猜你喜欢

舞台设计商鞅画面感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舞台美术设计看舞台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论电影配乐之画面感——电影《功夫熊猫》配乐视听作用力浅析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