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阮玲玉》独白中的语用策略初探
2020-04-08张人匀
张人匀
【摘 要】话剧《阮玲玉》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优秀的剧本,还要归功于剧中演员的精湛演技。阮玲玉的扮演者徐帆,看似“漫不经心”的表演却极具艺术张力,尤其是位于剧末的大段独白堪称“教科书式”的表演。笔者初探语用策略在演员创造角色和把握人物关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独白;角色创作;社交指示;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032-01
“语用学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希望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些什么以及该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其礼貌等级,礼貌是语言形式和语境条件,包括双方的社交关系、权力地位等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句话里提到的“影响”和“社交关系”在话剧艺术中,可以看作是演员通过台词的表达来体现“行动目的”和“人物关系”。
笔者试从语用策略角度分析话剧《阮玲玉》的经典独白。这段内容是阮玲玉下定决心要结束自己生命时的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同时,它也体现出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一、社交指示的变化引起人物关系的变化
首先,社交指示的总体变化影响具体人物关系的发展。
“敌人们,友人们,仇人们,爱人们”位与此段独白的开头,也是阮玲玉对造成今天这个结果的几位相关人物的最后称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称指示并不包括阮玲玉自己在内。具体来说,有从爱人变成仇人的张四达、也有从爱人变成敌人的唐文山,还有以友人相称的马大哥、天培兄和好心的影迷们。这些社交指示的整体变化,旨在表达接下来阮玲玉对相关人物关系的“控诉”做铺垫。因此,演员在分析剧本时,应该注意台词内容的前后联系,更好厘清语言目的的行动步骤。
其次,社交指示的具体变化揭示人物关系的亲密程度。
在剧中,阮玲玉使用“四少爷、四先生、四达”这三个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张四达。首先,“四少爷”这个称谓,可以推断出应该是在两人相识不久,还在相互了解时使用的敬语,符合双方的社交关系、社交地位。接着称呼其为“四先生”,这是阮玲玉和张四达在确立婚姻关系之后,她对外称张四达时的尊称。最后是“四达”,这是阮玲玉与张四达之间进行亲密交流时使用的人称指示,体现出两人的亲密关系。以上这些称谓的具体变化,充分体现阮玲玉与张四达之间人物关系从“远”到“近”,从“疏”到“密”的变化过程。
緊接着,在阮玲玉和唐文山的隔空对话中,她没有直接叫出唐文山的名字,也没有使用其他称谓,而一张口就说了“和你”两个字。“你”字直接体现出两人之间亲密程度。因为“你”是第二人称指示语,意味着平等、亲近的人物关系。随后,她甚至用“丈夫”来称呼唐文山,更表明阮玲玉对这段感情的投入和认真。当然,这里的“丈夫”也暗含一种讽刺,因为阮玲玉是后来才知道唐文山是有妻室的。对于演员而言,要格外认真捕捉每一处细节的变化,以及由人称指示变化带来的语言行动目的和人物关系的改变。
二、礼貌原则中的面子观彰显角色性格特点
首先,间接性策略凸显角色外在表现。
“蒲导演,大善人!要不是你,偷天换日,来几分欺骗,那些幸又不幸的人们还怎么活下去?”其中“要不……还”这样的句式,可以推测出蒲导演的行为预设,说明蒲导演是个伪善人。但是阮玲玉并没有采取直接性策略,而是通过间接性话语,既让对方意识到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又在表达上留有余地,不失优雅得体。另外,阮玲玉在与黄记者的隔空交流中同样使用了间接性策略。在剧中,黄记者的大肆报道,正是压死阮玲玉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此刻,她的语言依然有礼有节,不仅保持了自己一贯温柔端庄的公众形象,也顾及了双方的面子。所以,演员只有在充分理解这当中的间接性策略,才会将阮玲玉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善良、优雅和知性表达到极致。
其次,正面礼貌策略暗含角色内在本质。
阮玲玉使用“天培兄”来体现她与穆天培的人物关系,反映出即使在“人言可畏”的现实社会中,她依然注重情谊。其中“兄”与文中的“友人们”相呼应,体现出阮玲玉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不舍,更重要的是也为接下来“喝汤”的动作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最后,阮玲玉称呼“好心的影迷们”意在告别,表达她最后的希望和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她依然祝福所有的影迷,这种骨子里的优雅和对电影艺术的热爱贯穿角色始终。
综上所述,演员在进行角色分析和创作时,对台词的处理、人物关系的把握以及整体风格的创作,既要结合剧本中的规定情境,又要深入挖掘在其中产生的具体语言。事实上,我们一般很少在话剧独白创作中谈及语用学的相关策略。特别是对于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若单纯从“声台形表”来考虑塑造角色,或一味地对前辈进行模仿,最后呈现的角色形象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如果既能结合剧本内容,又融入语用策略的深度分析,也许对于演员来说,在角色塑造、台词表达、舞台动作设计等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5.
[2]秦伊楠,靳惠玲.哈姆雷特-戏剧独白的功能与语用学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07,(02):76-79.
[3]雷丽平.话剧《阮玲玉》“戏中戏”结构分析[J].戏剧文学,2010,(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