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唱词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

2020-04-08李建玲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豫剧唱词受众

李建玲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471000)

经过多年的摸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引导豫剧唱词教学方面,已经有所成效,只不过距离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还存在不少问题。据此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只有分析目前豫剧唱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一、豫剧唱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在的原因

步入新时期,豫剧和很多地方剧种一样慢慢展露出发展颓势,而这种情况与豫剧唱词有着颇为直接的关系。随着豫剧艺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的日渐提升,豫剧已经能够实现围绕剧本进行演出,只是在此过程中,豫剧唱词问题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唱词过于现代化,缺少韵味

地方戏的唱词虽然不可能像唐诗宋词元曲那般工整、韵律,但是在文辞构成上却带有鲜明的散文化特征,内部的很多辞藻都充斥着现代化的气息,等于将豫剧从历史悠久的文明中慢慢剥离、摘除。比如在豫剧《山里的汉子》当中就有这样一段唱词“幸福是什么,什么叫幸福,糊涂又明白,明白又糊涂”,虽然用词十分通俗易懂、现代味十足,但却缺少戏曲的韵律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豫剧的审美价值。而且这类的唱词往往只能通过一个人演唱的方式来有所呈现,很难搭配某种肢体动作,因此看起来颇为单调。

(二)唱词呆板而冗长,缺乏趣味

任何戏曲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就必须保证有趣的唱词和语言,呆板冗长不仅不利于演员进行表演,而且也会影响观众的兴趣。作为娱乐地方民众的一种艺术载体,戏曲语言的趣味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为之探索,但截至目前,豫剧唱词的乏味冗长、缺少趣味却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比如《风雨故园》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我有老公,他是一个留学生;

我有老公,结婚三年洞房空;

我有老公,等他需要有耐性;

我有老公,毕业他就转回程。”

可以看出这些唱词使用了较为清晰的排比句式,但用词十分呆板,且属于没有重心式的排比,根本没有什么趣味性。尽管通过唱词我们能够很清晰地觉察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但也不难看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类的唱词问题,本质上还在于创作者对现代化表达的一种思想倾向,对通俗易懂语言的强调和片面追求。

(三)豫剧唱词问题的形成缘由

豫剧唱词问题出现的缘由,也可以理解为其风格形成的缘由,主要包括这几方面要素:

1.豫剧唱词的设计和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唱词创作者的爱好、风格必然会影响到其语言运用的习惯,更会直接影响唱词风格的生成。作为一种群体艺术,豫剧表达的主体就在于唱词的改编和创作,可以说创作者个人的情绪、观点、社会经历,折射在为其所创作的唱词当中,或直白通俗,或晦涩高深,其很难真正意义上从受众视角出发、从大众的感触和观点出发,生成一种较为平和与中立的表达方式。

2.豫剧唱词的接受主体带有强烈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豫剧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理解为其语言风格逐渐为受众所接受的过程。所以说受众个人的文化素养、知识阅历,对其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豫剧唱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也因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豫剧的主要受众集中在农村,而从其接受能力和效果来看,豫剧唱词所使用的语言必然不可能是讳莫如深的、内涵丰富且复杂的语言形式,其必然直白、通俗,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

比如豫剧《李双双》中的大量唱词,使用了很多贴近农民生活的语言,但是因为本身其就是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剧目,因此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百姓们会觉得感同身受,对此不够敏感的观众却会觉得语言不够“高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切实接受豫剧唱词的始终是一小部分人。

3.文化语境对豫剧唱词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这里所谓的文化语境,主要是指豫剧唱段产生至传播,到最后完全被接受的语言背景。豫剧发源于我国河南地区,性格里的“中庸之道”呈现在豫剧创作过程中、呈现在唱词表达过程中就是不罗嗦、不客套,直奔主题却又不犀利。纵观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这里流传着丰富的豫剧选段,这些选段或者体现了该地区人们朴实的工作风格、或表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但无论哪种情感、哪种表达,都能在豫剧唱词当中找到浓厚的彰显。

二、豫剧唱词的优化对策及训练方法

(一)豫剧唱词的优化对策

鉴于目前豫剧在唱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其有必要从这样三个角度进行优化:

1.紧随时代,了解受众所需

任何语言都带有时代性的特征,时代的印记镌刻在语言当中,也能让人感受到语言发展变化以及成长的足迹。既然如今豫剧唱词最为致命的问题就在于旧词、旧调,讲述最为俗套的故事,所以当务之急其必须从内容上跟上时代,要融入新思想、新思潮,汲取现代文化的精髓,展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向广大观众释放有意义的信号:豫剧亦在成长、亦活在当下,其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当代年轻受众。毕竟任何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都要以争取更多年轻人为原则,获取更多青少年的喜爱,才是发展创新之道。

2.增强唱词趣味,助推雅俗共赏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人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在不断提升,这种心态促使其要寻找很多的释压方式,看喜剧是很多人习惯的一种选择。但是戏剧却又是一门典型的抽象艺术,豫剧隶属于这一门类,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抽象性特征,倘若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自然再好不过,但是多数情况下,观众没有这样的耐心、更没有这样跨语言的审美和鉴赏意识。所以豫剧在编写唱词时,必须考虑到当受众的心态状况,在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插入一些能够让人诙谐一笑的表达,能引发观众更好的互动和共鸣。

3.导入方言,丰富唱词的韵味

方言不仅是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类型,更是见证区域文化、承载区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及至今日,豫剧的流传范围已经远超过地方语言所涵盖的区域,而要想让它充分彰显中原特色,就不能忽视对豫剧唱词方言特色的传承。对于所有非豫剧辐射区域的非传统受众群体而言,方言的存在不仅能够带给其新鲜感,而且因为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间接起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效果。

举例来说,创新豫剧作品《程婴救孤》唱词当中就是用了河南方言中“可”、“栽”等发音方式,用亲切的语调将一个大众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娓娓道来。该剧在2013年登陆美国百脑汇剧场,甚至在2016年入围“土星奖“,足可见其在唱词方面的优异之处。

(二)豫剧唱词的训练方法

唱词训练是复杂且抽象的教学过程,尤其对豫剧演员而言存在非常大的难度。概括地说,豫剧唱词的训练方式包括:

1.童声训练

虽然现在的豫剧多数情况下都是属于成年人的艺术,但是就唱词训练而言,其可以从童年时代开始、从培养和训练童声时开始起步。

挑选优质童声。对于童声的训练有必要从挑选开始,不仅要考虑其音质、音高,还要观察其在演唱的过程中表情是否自然等。如果发现他们的空腔和鼻腔存在问题,对演唱者会产生很大的后续影响,所以其不能被当作重要的培养和训练对象。

进行启蒙教育。确保少年儿童在接触艺术、接触豫剧开始,就要被普及一些简单的声乐知识、乐理常识,以及有关唱词的表演案例等。

加强教育管理。少年儿童在缺乏自制力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定时检查和监督他们的练习情况。刚开始练声的时候,最好从低音练起,让声音的位置比较靠前、比较集中。对于呼吸方法而言,他们只需要强调“自然”即可,暂时不必让他们必须使用复杂和强制性的呼吸方法,以免出现一些人为的问题和错误。

(4)开启适度训练。少年儿童的发音器官必然和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对其进行的唱词训练必须适度,不宜过量,否则很容易影响到其健康发育,甚至影响到声带的健康。而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嗓子有不适等情况,一定要停止训练,做到“劳逸结合”。

2.成年人训练

对成年人进行教育,也是如今豫剧唱词训练的主要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其掌握系统声乐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定向的唱词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打开共鸣,稳定中音,毕竟中音是高音以及低音的基础所在。

(1)真假声相结合。这种训练方法,比较适合豫剧的唱词,既能够体现豫剧唱词的独特性,而且更容易彰显美感。

(2)因人而异,区别教学。即需要考虑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启教学,而不是借助一套传统教育模式,一劳永逸。

三、结语

总而言之,唱词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豫剧来说,也是影响到其生命力和观赏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过往多年的发展里程中,豫剧唱词一直存在着现代气息浓厚、韵味低、吸引力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因此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从改变和丰富唱词开始。与此同时,对豫剧唱词的训练,是一项颇为长久的话题,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直到成年时代,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此才能为豫剧的传承培养更多人才,为豫剧走向世界、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进行传播,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豫剧唱词受众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