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的技术与艺术表现
2020-12-29丁倩文
丁倩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一、引言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需要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支撑,还需准确地理解、分析作品,把握作品内涵。演绎作品时,歌者的“二度创作”必须基于作品的音乐本体元素,同时注重语言表达、形体展现,继而形成歌者与词曲作者的“空间对话”。最终通过有机融合后的“多元歌声”将作品有感染力的表达并传递给观众,与之产生期望的情感共鸣。
二、歌唱的技术技巧
声乐是一门科学,要获得优美的声音,必须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来加以训练,掌握一系列科学的歌唱技巧。因此,在歌唱中技术是基础,是完成歌唱的一种手段。声乐作品需要演唱技巧的支撑,尤其一些难度较高、音域较宽的作品,没有一定的歌唱技巧是无法将声音的控制、音域的转换、情感的表达等自如的通过歌声传达给听众。教学中也有一些本身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技巧的重要性,因此更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辨别能力和歌唱习惯,扎实的歌唱技巧,减少不必要的歌唱器官损害。
声乐演唱的技术技巧应巧妙的融入在歌唱中,需要培养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的发声状态、合理的共鸣腔体运用、准确的咬字吐字等各个方面,歌唱者要积极调动各个歌唱器官共同协作,使歌唱器官之间的配合恰到好处,并循序渐进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最终让技巧自然的融入到呼吸、歌唱中,呈现出最自然悦耳美妙的歌声,而无“技巧”之痕迹。
三、歌唱的艺术表达
声乐也是一门艺术,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歌唱技巧,还需要演唱者用心灵和情感准确生动地演绎歌曲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技巧的同时,深刻的理解作品,并通过丰富的情感抒发,将歌声传达给听众,让他们获得作品中真挚的情感体验。学生需要积累不同风格的声乐曲目,在作品演唱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但艺术表现力容易受技能技巧、文学修养、音乐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往往艺术表现力的差异显著。
(一)“声”之表达
很多歌者容易陷入重技巧轻情感的状态,在演唱中只重视技巧,机械的按照训练方法发声,从而忽略了作品风格、内涵、情感、舞台表现等因素,导致声音机械而不动人,舞台表现呆板而无感染力,这是极不可取的。首先,应感受、理解、分析作品,投入情感,在演唱过程中通过音色、音量、情绪变化等将歌曲生动灵活、富有情感的表达出来。
在演唱情绪起伏较大的歌剧咏叹调时,需要感受戏剧冲突、人物内心,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如歌剧《沂蒙山》中的“孙九龙”为了保护八路军伤员,挺身赴死,牺牲前的唱段《再看一眼亲人》,需要深厚的情感表达以刻画人物。演唱时要通过情绪、语气的变化,将孙九龙对亲人、家乡、土地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感,以及有担当、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立体的沂蒙男人。
还有些作品为了突出风格甚至需要在某些地方放弃固有的技巧训练思维,如歌唱技巧训练中要求稳定喉头,但在藏族民歌或西藏音乐元素的创作歌曲(如《有多远》)中,为了突出民族风格,就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更要遵从作品,在有些乐句润腔中不能始终保持喉头位置的稳定,否则就会缺失其特有的地方韵味。
(二)“形”之表达
艺术化的表达除了声中有情,也需要肢体、眼神、面部表情的配合。《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了肢体表达在内心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优秀的歌唱家,不仅具备高超的发声技巧,同时具备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善于通过声音、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和感染。
声乐是一门舞台艺术,最终要在舞台上进行检验和呈现。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声音的训练,还需要进行形体、姿态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歌唱中善于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表达的能力。在演唱实践中有些学生肢体不协调或者内心表现欲欠缺,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其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技术与艺术表现的融合
声乐表演中歌唱技巧是基础和手段,需要具备理性且客观的视角,在演唱中不可因感情的投入而影响歌唱的气息、共鸣、发声和咬字等;艺术表现力是歌唱技巧的升华和保障,是感性的思想表达,不可把声音作为机械式的炫技,要在演唱中投入感情,并艺术化的表达出来,一个作品最终艺术化的呈现才可堪称完整、完美。
(一)歌唱技术训练中,融入艺术化训练
要培养既具有较好的歌唱技巧,同时在演唱作品时又能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训练来完成。在声乐基本的发声训练中融入艺术化的训练:如练声时想象力的培养、对声音强弱的控制训练、音色的变化训练等。通过音量强弱对比、音色明暗变化训练,往往可以达到增强艺术表现力的效果。
例:练声:1 5 - | 1 - 0 ||a
要求:在“5”上作渐强渐弱的变化训练。
也可在同一练声曲中做不同母音的训练,来丰富歌唱声音色彩,以达到在作品演唱中通过不同音色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情绪,丰富其艺术表现力。
(二)提高文化修养,能够对音乐感受于“心”
演唱过程中,仅仅把自身当做歌唱乐器是远远不够的,需以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为依托,同时提高文学修养、拓展综合知识水平,为艺术化的演绎作品做知识和情感储备,使歌者对音乐能感受于心。
在演唱作品时应感受音乐,发挥想象,对歌曲所描绘的人物、场景、事件在脑海中想象描绘出来,并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同时,通过多采风,以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激发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在演唱《大森林的早晨》时,通过旋律、歌词开发想象,根据音乐的行进在眼前描绘出淡淡的晨雾、静静的流水、歌唱的鸟儿等美妙的景象,以激发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借鉴优秀范本,能够将作品以“形”表达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各大网络平台有着丰富的资源,应多观摩聆听优秀歌唱家的演唱音频、视频、音乐会。而现场观看音乐会、歌剧等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音乐气氛的烘托、演员淋漓尽致的情感表达,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促进音乐处理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的提高,并转化于心,在自身的演唱中能够做到以声音、表情、肢体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在演唱一首作品时,首先应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理解作品,这是歌唱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歌唱者完成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和表现的基础。通过查阅资料、观摩视频和理解分析,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风格韵味。如演唱歌剧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江姐的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其唱段中的情绪变化,同时从眼神、手势、体态全方位的塑造其身为女性的柔性、作为党员的坚毅的英雄形象。
通过技巧训练中融入艺术化训练,提高文化修养,借鉴优秀范本等手段,加强艺术表现力,并使之与歌唱技巧有机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演绎作品的准确性、丰富舞台表现能力,使其歌唱的艺术修养得到综合全面的提升。
五、总结
歌唱的艺术表现力需要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文化素养和心理状态做支撑,因此对部分音乐感受力较弱的演唱者,往往仍存在歌唱有“技术”但不“艺术”,演唱机械不感人的不足。这就要求声乐训练中除了注重歌唱技术的训练,还要加强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多观摩、多聆听,通过学习和观摩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相互促进,稳步提高;此外,还应多参与舞台实践和表演,通过实践来增强舞台感染力。
声乐作品的演唱是出色的歌唱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力的统一,只有二者相互统一、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表达作品的内涵和精神;歌者唯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碰撞出真正感人肺腑、令人动容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