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冲动与人文关怀
——浅谈贝尼尼的艺术创作与私生活

2020-04-08罗凯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创作雕塑

罗凯文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065)

一、前言

艺术造诣和我们常说的“人品”是否能够兼得,这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吗?

我们不妨回顾贝尼尼“艺术生涯”,面对熟悉的事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再次探寻其富有爆发力的艺术创作背后,显露的某种人文特质的缺失。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代表,巴洛克艺术往往表现出此些特质——壮丽的、富有感官刺激、戏剧的、充满活力的、运动的、情绪化的等等。这些词汇在贝尼尼的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在除去艺术的一些领域,他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和亲人决斗,特立独行;他有权贵庇护,过分自信。这些暴露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缺点,似乎也对应着他惊人艺术创作所体现的典型特征。这意味着贝尼尼并非是一个分裂的人,他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人文缺失,并不能归因于艺术家这一群体,而是特定时代、特殊环境所孕育的产物。

随着时代背景的再现,本文试图阐释这些因素如何在贝尼尼身上酝酿、发酵,反思我们从表象意识到的人文关怀缺失,探求其背后真实的人文精神。

二、青年·印象

贝尼尼很小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和他的父亲相比,他的雕塑技艺是超越性的,和众多“天才”一样,他年少有为,8 岁的一幅速写就惊艳了教皇。《阿波罗与达芙妮》的出世,绝妙的视觉观感,在大理石材质的承载之下,至今仍然那般温润、动情。然而,这座雕塑只是他开始的开始,在很多人看来,已将至巅峰的时刻。

贝尼尼的天分没有就此终结,与伤仲永的才华不同,他的创作动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时而缓、时而急的输送给世界。

三、把怎样的艺术奉献给权贵

从身份、地位来看,贝尼尼和洛可可时期的布歇有那么几分相似,他很受当时统治者的喜欢。在17 世纪,我们现在所称谓的“艺术家们”,他们的收入来源基本来自于教皇、贵族的“订件”,有了他们的支持,贝尼尼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教皇的皇宫由他设计,教皇的雕像由他来做,其中的“顾客”就有主教博尔盖赛。贝尼尼的雕塑保有自我意识,不因为博尔盖赛的身份,就把他往“英俊”上去靠拢,他雕刻的博尔盖赛戴着神职人员的帽子,体态肥胖,后来的评论家都觉得像是一个厨子。贝尼尼特意把一颗纽扣以半扣的状态呈现,似乎小声的告诉主教边上的随从:“别再做好吃的给你们的主人了。”贝尼尼的处理方式不失幽默,让我们不由的想到:如此形象——“不是将军,就是伙夫”。

贝尼尼在创作中诙谐风趣,善于捕捉真性情的瞬间,在客观事实的呈现之下,能反应他在艺术创作中不羁的性情。做一些恶作剧,甚至挑战权威,对于艺术创作,这些特质使他突破了程式化的束缚,开创了时代的新篇章;而这些性格在生活中的显现,或许为之后的故事埋下种子。

四、第一段婚姻——人情冷暖

贝尼尼和科斯坦萨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回忆,《科斯坦萨胸像》吐露的芬芳便是再好不过的证词。可惜科斯坦萨并没有安分守己,机缘巧合,贝尼尼偶然听闻了妻子科斯坦萨与弟弟的婚外情。随即,这位“冲动的骑士”显现出间谍一般的潜质,他宣布第二天外出去乡下办事,实际上,他去了科斯坦萨家附近,在一个合适的观望地点,像一个狩猎者一般等候猎物的到来。果不其然,他把妻子科斯坦萨和弟弟抓个现行。于是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一路追赶,与弟弟决斗,在怒火与冲动的交织下,弟弟断下两根肋骨,随后妻子也被无情毁容。

在旁人看来,他亲手把自己的妻子送进了监狱,自己又娶了教皇之女,不免显得强势。从情理上看,贝尼尼“对待”自己弟弟,只是做了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结果却显得残忍、无情。似乎留下很多把柄,让世人去评头论足。贝尼尼是不在乎的,他的精神一直盘踞在巴洛克艺术的穹顶之上,而他也并非冰冷至极,晚年弟弟因为涉及此类案件被捕时,他也依靠自身的地位去保释自己的亲人,可见,在艺术冲动的背后并非没有理性,人文关怀只是隐藏在贝尼尼的身后,而不是艺术史表面叙述的那样。

五、一座祭坛:忽视的人性

贝尼尼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可能有那么一丝不堪,在人性上也缺乏善良和同情。不过,在艺术家的世界里,这可能又成为了增添他魅力的谈资。

贝尼尼在与弟决斗,与妻决裂之后,又在一次建筑设计中因自负而导致工程坍塌,他的竞争对手巴洛米尼由此攀上一程。很多人可能觉得,经历这一次事故,贝尼尼也许难以东山再起。

但是作为一个天才般的雕塑家,他诠释了雕塑的真正功力。《圣德列萨祭坛》是贝尼尼中后期的雕塑作品,和《阿波罗与达芙妮》相比,作品似乎有了岁月的沉淀,德列萨是一个修女,有着世俗的一面,和纯粹的神话题材之间,应是有差异的。这一作品展现的某种神韵,似乎又超越了现实的理解,似乎一切都是相对的存在。

该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一直以来对其的争议聚焦在表达内容和精神所指。同样在艺术史客观的叙述之下,我们难以识别贝尼尼作为创作雕塑的人,和他创作的雕塑之间,情在何处。

笔者的观点是:主题为宗教、神话的作品,作者无论是为了传达宗教精神,还是为了维持生计,在创作过程中,依然离不开艺术家这一主体。在社会层面,艺术家无论表达什么,难以离开作为人的观察和人的感悟,所谓神的旨意,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敬畏之感。

贝尼尼曾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把自我陷于创作对象之中,从而表达圣洛伦佐的痛苦;他为博尔盖赛的塑像,刻意将主教的面颊和鼻子打造的极为光滑,来彰显一个肥胖男子在炎热环境下的生理反应。这些都是暗藏于贝尼尼创作背后的人文足迹。这些观察,来源于体悟,对人性的认知使得贝尼尼的创作博得世人的关注。

六、艺术冲动背后的人文启示

回到最初的疑问,艺术冲动和人文关怀,怎么取舍。

贝尼尼在艺术上无疑是天才,在现代人看来,他的私生活显得有些不堪,在评价他艺术造诣时,过多的融入“题外话”是不合适的——他的私生活也许是后人对其的衍生,因为一个名人需要很多“谈资”。

贝尼尼把更多的精力奉献给了艺术,或许不是他主观的选择,但是他的确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成就。青年时期的贝尼尼,处理亲人问题略显简单、无情。他有人性,有情感,但是缺乏人文关怀,而这一点反之又成为他开创时代的命门。巴洛克艺术是具有爆发力的,从某种角度说也是无情的,如果把对待开创艺术的思路投射在生活上,就宛如一颗巨石砸入平静的深潭,周边的人群定会受其牵连。

和贝尼尼同时期的艺术家卡拉瓦乔,也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锋人物。卡拉瓦乔是一位狂徒,拥有着更为猛烈的艺术冲动,他后半身为逃避追捕而颠沛流离,依然在夹缝中创作出不少惊世骇俗之作。卡拉瓦乔的特质,似乎精妙的与巴洛克艺术的精神吻合,从而他的极端,歇斯底里,为巴洛克输送新的血液。

再次转换视角,只有这样的选择才会换来艺术冲动吗?答案是否定的,个例可以彰显特征,但不能说明一切。在不同的时代,需要给出不同的诠释,贝尼尼、卡拉瓦乔都是时代的产物,在十七世纪,社会需要有人发出声音,而他们用艺术说话,是基于时代的合理呐喊。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追随”贝尼尼及巴洛克艺术家们的性情,单纯地仿效其表面的形式,注定会和时代的基调背道而驰。

抛开贝尼尼作为个体的社会影响,从其艺术作品的社会效应,同样也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引导和鼓舞了更为广泛的人群,这从侧面也揭示了贝尼尼的艺术冲动不仅为艺术界,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正向的能量。因而,我们在观望这样一位艺术家的时候,不能陷入精彩的、具有小说情节式的故事之中,而要纵观时代的发展脉络,看到艺术家的社会属性,懂得一个人应有的人文关怀。

当下的世界讲求和平与发展,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创作中,应该介入社会关怀,给予人性的关爱,这同样是艺术的呈现形式。

七、结语

贝尼尼去年时享年82 岁,对于艺术创作,这样的周期足够长。不同时期贝尼尼展现的艺术形式,从雕塑到建筑,一切井然有序,时时有亮点;不同时期贝尼尼显示的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缺失,艺术占据了他生活、思考的空间,艺术的审美模式,也影响了他处事的风格——有“孩子气”、不经过深思熟虑。

艺术冲动影响着他对人物关系的判断。他能够把不可视的艺术语言转化为令人兴奋的视觉语言,也把普通的人际关系营造出生离死别的气氛。这些关系不是偶然,也不全是名人的光环。支持他艺术创作的要素也影响他的为人风格,在艺术冲动和人文关怀之间,贝尼尼留给世人的讯息并不矛盾。

同为创造艺术的人群,也应该适当关注周遭的环境——感悟自然,懂得一叶知秋;身在社会,懂得善待他人。的确,琐事会影响创作,而全然的隔绝于世,创作也难以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巴洛克艺术创作雕塑
巨型雕塑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我的破烂雕塑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写实雕塑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