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的墟市
——以长汀、武平、上杭为例
2020-04-08张学年吴中杰
张学年,吴中杰
(1.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4;2.高雄师范大学 文学院,台湾 高雄 80272)
一、方言与区域文化融摄
客家群体集中位于闽西、赣南、粤东这三个区域,向外迁徙至四川、浙江、台湾、海外等地。邓晓华将客文化视为地方化的结果,它是由北方汉人区域文化、南方汉人区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这三个文化层面互动合成而来[1]。邓文并提出客话的音韵系统属于宋代北方中原音韵,而词汇系统则是北方汉语和南方土著民族语言混合而成,土著的比例甚至更大[2]。以闽西地域为例,在史前时代已有人群在此居住,有宁化老虎洞、武平猪仔笼洞、清流狐狸洞,这些遗址都在距今一万年以上,其中武平猪仔笼洞、宁化老虎洞约距今六七万年前[3]。唐代置汀州府后移入闽西的汉人宗族,入闽西时代不一,人群不断层累,汉人与先住民之间血液上交融,并逐渐揉合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人群移入时代不一,地势封闭,群山隔断,致使闽西客语的分歧度大,有些语言属于同源分化;有些则是属于不同来源;更甚者则闽、客混合而成。可以藉由长汀、武平、上杭及其周边闽语、赣语、粤语中的墟字发音了解这个区域文化的多样性(见表1)。
墟属于溪母字,从中古音来源,我们认为他的早期形式应为塞音的kh-,但是在闽、客、赣、粤方言中已经读同晓母擦音h-的虚、嘘,当为通俗辞源学的类推作用,把同声符的字都读成常用字的发音。在湖南省境内,墟字地名有无的界线,正是该省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分界[4]283;而西南官话区的云、贵不说墟,称之为场、街,以十二日为期轮流赶集,因此产生大量十二生肖加场、街字的地名,如贵州省修文县的龙场驿、云南省南涧县的虎(猫)街[4]277。闽、客、赣、粤、湘方言区大抵皆以墟为集市用语的区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有着相同的表意方式,也就表示人群的层累过程中,语言与文化也逐渐融摄。
二、墟的设置与形成
汀州墟市的设置取决于人群的需要,形成规模依托于区域的人口。宋、明期间墟市的设置上仍旧依托着区域人口中的剩余物资交换。民国时航运、陆运条件改善,随即墟市数量得到大量增长。时至今日,墟市的位置都以陆运为基础而存续。
(一)方志中的墟
宋本《临汀志》记有:
长汀三市、七墟,市:县市、杉岭、何田;墟:成功、缪屋、南温、归仁、三州、单溪、蘘荷。
武平一市、二墟,市:县市;墟:东坑、大洋。
上杭市墟各一,市:县市;墟:浊石墟。
明崇祯本《汀州府志》记有:
长汀六市、九墟,市:店头、五通庙前、河边、水东街、何田、杉岭(今废);墟:成功、缪屋、南温、归仁、三洲、单溪、蘘荷、羊肉、何田。
武平一市、五墟,市:县市;墟:东坑、大洋、南洲、岩前、中保清济。
上杭:一市、一墟,市:县市;墟:浊石墟(今废)。
清乾隆本《汀州府志》记有:
长汀六市、九墟,市:店头、五通庙前、河边、水东街、河田、杉岭;墟:成功、缪屋、归仁、南温、三洲、单溪、蘘荷(今废)、羊角墟、河田。
武平一市、五墟,市:县市;墟:东坑、大洋、南洲(俱废)、岩前墟、中保清济。
上杭一市、一墟,市:县市;墟:浊石墟(今废)。
清光绪本《长汀县志》记有:
长汀五市、十二墟,市:店头、杉岭、河边、水东门、河田;墟:成功、羊角、归仁、三州、水口、单溪、缪屋、南温、蓑荷、赖家、濯田、南山坝。
民国本《长汀县志》记有:
长汀十七墟,古城、馆前、童坊、彭坊、四堡(今属连城辖)、策田、河田、三洲、水口、濯田、涂坊、南阳(今属上杭辖)、张屋铺、羊牯、南山坝、科哩、四都。
民国本《武平县志》记有:
武平二十九墟(市集),武所、东留、桂坑、和平、下坝、万安、岩前、伏虎、象洞、十方、鲜水塘、万成(中赤)、处明、高梧、六甲、中堡、大坪、中正、陈坑、桃溪、亭头、小澜、店厦、贡厦、大禾、黄陂头、帽村、上虞、龙山。
民国本《上杭县志》记有:
上杭三十八墟,安乡、庐丰、半迳、横岗、黄潭、茶地、和全(今废)、太拔、院前、蓝家渡、龙田、丰稔市、坑口、大洋坝、均和(今废)、合溪(今属永定辖)、军营、中都、南蛇渡、洪山寺(今属永定辖)、峯市(今属永定辖)、湖洋下、寨背、龙潭、珊瑚乡、蓝屋、才溪、官庄、将军桥(今废)、旧县、新坊、白砂、黄土畲、丰年桥、中和、蛟洋、古田、桃排。
表2 长汀、武平、上杭墟市数量历史变化
唐、宋移民促使区域人口增长,加剧了汀州的商业发展。长汀作为府治所在,自是有条件成为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民国时期开墟已然普遍,如上杭的墟多达38个①表2-表4 的数据来自:(宋)胡太初、赵与沐《临汀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年出版;(明)马上荣、唐世涵《汀州府志》,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出版;(清)曾曰瑛、李绂《汀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出版;(清)刘国光《福建省长汀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出版;(民国)黄恺元、邓光瀛、丘复《长汀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出版;(民国)丘复《武平县志》,武平:福建省武平县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编;(民国)张汉、丘复《上杭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出版。崇祯(含)以前数据整理自明崇祯本《汀州府志》,其中唐、宋数据为汀州府总人口数;2016年(长汀、武平、上杭)户、口数据取自龙岩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龙岩调查队编《龙岩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出版。,演变至今已减少11个(减去划给永定的3 个墟市),见表2、表3。区域局部发展亦是时代承继上的趋势,如武平墟场在宋代已呈现东、西分布,明代崇祯年间筑起岩前城,成为武平南部的重要城镇,形成闽、粤之际的贸易转场墟市。经过宋、元、明的奠基,清、民国时期的长足发展,人口也不断发展,至今长汀有18 个墟市,武平有21 个墟市,上杭有24个墟市。
(二)墟期选择
如今墟日是周期化的,大抵为五日一轮,少数为三日一轮,依阴历而定。分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二、五、八”,“三、六、九”,“二、六”(表4)。偶见长、短墟的例子:长汀濯田“二、六”墟赶巧,不同于普通五天一墟的墟期,是由于“墟船”的缘故。船运期间:濯田到长汀县城三天一个来回,濯田到上杭五天一个来回[5]。至今虽然由船运转变为陆运,但这个长、短墟的墟期仍沿用下来。
表3 长汀、武平、上杭户、口数量历史变化
由图1、图2、图3,我们能看到武平北部(湘店、大禾、桃溪),长汀南部(红山、羊牯),武平东部(十方、中堡、武东),上杭西部(湖洋)。无独有偶地建构起区域之间的经济圈。三县都有城关地区辐射周边地区的现象,致使墟市设置上的地理空缺,也就是说县城周边人群有需要采买就直接上县城,因此县域周边乡镇并无墟市设置,如长汀县铁长乡。上杭东北部(步云、古田、蛟洋)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生活圈,步云因为人口少而无墟市设置,赶集都是前往古田墟。
按照实地考察的纪录,具有省际边贸性质的墟市有长汀(闽赣:古城、四都、红山)、武平(闽粤:岩前、象洞、民主、下坝;闽赣:东留、大禾),具有中心辐射性质的墟市有长汀(馆前、河田、濯田、南山)、武平(桃溪、十方、东留、中山)、上杭(古田、南阳、才溪、蓝溪、稔田)。
(三)墟的位置选择
墟的设置形成,有两个特色:第一,乡镇驻地,如武平杭背、上杭丘坊为旧时的政府驻地因而沿袭墟市。第二,片区中心设墟,如武平(大阳、高梧、桂坑、伏虎)、上杭(回龙、寨背、安乡、大洋坝)、长汀(中复、水口、朱坊、彭坊)。三个县当中上杭县步云乡、长汀县铁长乡无固定墟市,步云居民赶古田墟为主,铁长居民前往县城。肖文评认为墟市的兴起与地理因素有关,而发展和繁荣则缘于区域间的经济分工和地方人文兴盛[6]。然而,武平岩前、十方能发展成三日一墟的巨大规模与区域间经济分工以及国道途经有密切相关。岩前与广东蕉岭相邻,形成省际之间的贸易交换。十方位于武平东侧与上杭相邻,又有工业园区,有助于吸纳周边乡镇(中赤、武东)的人口。长汀南山、童坊地形为狭长型,共有五个墟场,是为地理因素所影响。
表4 如今长汀、武平、上杭墟日
图1 如今长汀墟市分布及其墟期图
图2 如今武平墟市分布及其墟期图
图3 如今上杭墟市分布及其墟期图
墟期的订定优势有两个:第一,给出一个稳定的日期,方便买、卖双方准备,减少交易成本。第二,山区交通易达性不足,给予买、卖双方稳定的空间平台交易。例如长汀濯田位于汀江中段,与长汀城关、上杭城关不等距,遂而形成了长短墟,现今虽然陆运取代了航运,墟期依旧保留下来。事实上各个集镇每天都有交易,但是墟日最为集中,给予路远的买、卖双方集中交易平台。
位置的选择多以政府驻地为是,主要为山区交通易达性不足,经济活动仍以驻地辐射,居民来赶墟能顺带前往政府洽公、访友,若乡镇幅员广阔,政府驻地之外尚有一个片区中心作为墟市场所,那跟陆路交通线、人口等因素有关系。
三、墟的社会功能意义
墟,代表着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利用过剩产品的交换、交易,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一样,人群在此汇集,货物在此流通,人际网络在此交融。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写到:“端州以南,三日一市,谓之趂虚。”[7]墟日的时候,人们从八方汇集一起,就形成了一片江湖场域,在这片江湖,发生相聚、交换、邂逅、相亲、交友、经济等多种联系。闽、客、赣、粤、湘方言区域群体,自中原南迁过后与当地先住民逐渐揉合,成为现今的方言群体,其墟市与其说是自中原带来的习俗,更像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所形成的。
赴墟的过程发挥着社会交际功能,往往以距离导向。通过当地村民的描述就很清楚。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民龚秉康:“去白砂墟有十公里(逢三、八),去泮境只有四公里(逢一、六),去茶地有十公里(逢二、七),依照不同需要,去不同的墟市。”①访谈人为张学年,口述人分别为龚秉康、黄以传、邓洪和。口述人龚秉康,1956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014年8月16日,地点为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家中。口述人黄以传,1952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地点为上杭县太拔镇黄家村蓬龙科家中。口述人邓洪和,1963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地点为上杭县太拔镇上村邓屋家中。以上三人均有签署访谈论理告知事项,并同意使用真名。上杭县太拔镇黄家村黄以传:“我们村去(永定区)合溪墟才五公里(逢一、六),去的比较多。而去太拔镇墟市有二十公里(逢五、十),就去的比较少。”②访谈人为张学年,口述人分别为龚秉康、黄以传、邓洪和。口述人龚秉康,1956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014年8月16日,地点为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家中。口述人黄以传,1952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地点为上杭县太拔镇黄家村蓬龙科家中。口述人邓洪和,1963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地点为上杭县太拔镇上村邓屋家中。以上三人均有签署访谈论理告知事项,并同意使用真名。上杭县太拔镇上村邓洪和:“平常去(永定区)合溪墟(逢一、六)比较多,太拔墟去的比较少,因为交通的关系,平常都是走路或是骑摩拖车去。”③访谈人为张学年,口述人分别为龚秉康、黄以传、邓洪和。口述人龚秉康,1 9 5 6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 0 1 4年8月1 6日,地点为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家中。口述人黄以传,1 9 5 2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 0 1 4年9月1 5日,地点为上杭县太拔镇黄家村蓬龙科家中。口述人邓洪和,1 9 6 3年生,初中文化,访问时间为2 0 1 4年9月1 5日,地点为上杭县太拔镇上村邓屋家中。以上三人均有签署访谈论理告知事项,并同意使用真名。
陈忠平考察江南地区以市镇为圆心的初级市场贸易范围,发现农家距市场的最大贸易半径,在平原地区一般仅有二至七公里左右,即使在山区也只有五至九公里左右[8]。上杭地区为山区县,农家赶墟完全符合所叙述的距离范围,以黄家村为例,虽然为太拔镇辖村,然而去永定区合溪墟只有五公里,反而去太拔墟却有二十公里,权衡之下居民还是更愿意去永定区合溪墟,从而黄家村的部分语音更加接近永定合溪,如深摄入声韵尾皆收-t。从区域上看,深摄入声韵尾收-t的位于靠广东、江西侧,长汀、武平、上杭,内部多为弱化为喉塞,长汀大规模区域入声并入其他声调当中。墟市所形成的经济圈范围内,人群的交往、交际而形成了语言的融摄现象,在人群互动下而趋同,移民的关系也会带来语言现象留存,如江西金溪话之于武平军话;大埔高陂之于中东势,详见表5。
此外,黄家村所属的太拔镇上“藷遇合三禅”念龈颚擦音配撮口元音“ɕy11”,而黄家村却是念“su11”同于合溪,正说明墟市对方言的影响力,有时候甚至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设置,当然永定合溪由上杭析出,广义上可以视为上杭方言区的外延,成为上杭、永定之间的语言缓冲地带。
四、结 论
长汀、上杭、武平地区的墟市在保障村民生活需求下,基本上各乡镇皆有一个,部分乡镇因地域广阔而有两个以上。仅上杭步云乡、长汀铁长乡因现住人口过少,需分别至古田、县城赴墟。随着人群的流动,语言也就造成不等程度的融摄,上杭步云、古田的方言表现较为一致,为上杭古田片方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村之间亦有细小方言差,仅对方言分区上给予大类的分区,并不说明这个区域方言情状为一致。上杭太拔黄家的部分语音表现更加接近永定合溪,而不与太拔其他村相同,除了地域上更接近合溪之外,人群的交往更稳固了这个方言差的稳定、趋同。
表5 十字读音比较
随着农村的发展与文明进步和城镇化的过程,作为初级市场贸易的乡镇墟市,也将被很多新兴零售型态所取代。时代的滚滚潮流,势必将把这种摩肩接踵的墟市,逐渐变成历史。届时,墟市将只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代表乡愁的一幅图像而已;昔日的男女邂逅以及山歌般的热切呼唤,将只在影像记录中存在。
人口增长推进商业活动进程,以及航运的发达,直接地创造汀江沿岸的墟市贸易,直到航运渐渐地失去功能,沿江而设的墟市也就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为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各乡镇驻地设置的墟市,用以辐射辖下各村。乡村之间的墟市功能,是否被新兴产业替代,取决于交通易达性。
(本文宣读于《第二届地方文献-方言-民族语高峰论坛》,会中承蒙李蓝、陈忠敏、郑剑平、熊燕、孙顺诸位老师批评指正,在此致谢诸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