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中国外贸平衡分析
2020-04-08王世军
王世军,张 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角度主要分为两个:一是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二是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本文基于对中国对外贸易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个分析角度,即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并存。从这个角度进行文献综述,涉及的文章少,可参考的权威文献缺乏,因此,本部分先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如何论证中国是重商主义,还是互利共赢,然后指出现有文献缺少中国对外贸易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并存的理论,所以,本文将利用合竞理论进行分析。
国际舆论界多年来存在一种声音,批评中国执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其特点是一味追求贸易顺差,损害伙伴国的利益[1],如Jonathan Holslag(2006)[2]指出中国的贸易政策是一种务实型的新重商主义政策,通过广泛结合外交和经济手段推动中国缓慢且稳步地崛起,并逐渐成为世界重要力量。罗伯特·塞缪尔森(2007)[3]认为中国不断扩大出口,保持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在奉行重商主义,旨在使中国受益。Paul Krugman(2009)[4]指责中国政府推行新重商主义政策,长期追求高水平的对外贸易顺差,认为中国的这种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具有掠夺性,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号召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美国华盛顿智库“信息科技与创新基金会”(ITIF)创始人Robert D Atkinson在2012年2月28日公布的题为《够了:对抗中国的创新重商主义》报告[5],指责中国实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为本国企业谋求绝对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与盟友构造“全球自由贸易联盟”来遏制中国重商主义行为。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奉行重商主义,如王宏淼(2008)[6]认为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贸政策上采取了被喻为“东亚模式”的政府干预型出口导向战略,通过资本控制、出口退税、财政激励、固定汇率及强制结售汇等手段,实行外贸“奖出限入”、资金“宽进严出”和产业“填平补齐”的带有明显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发展模式,说明中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刘超,杜薇(2014)[7]指出新重商主义发展策略对近30年来中国的发展而言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但近期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损害了经济与社会的稳定,现阶段的中国应减轻其对重商主义的过多依赖,调整当前的贸易政策。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贸易总额及贸易顺差额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美贸易战更是将中国是重商主义论调推向了舆论高点,诸多美方学者认为中美贸易失衡和美国制造业衰落主要责任在于中方的重商主义。2017年,美国总统首席战略顾问Steve Banno在日本东京的演讲《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中表示美国的精英们长期一直错误地期望中国会成为自由市场经济,而看到中国却是“儒家重商主义”模式。2018年9月美国贸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在CSIS发表了直指中国贸易实施重商主义的言论,认为中国通过贸易补贴、出口限制、投资限制、扶持全国性领跑企业、强制技术转让、扭曲中国和全球市场等行为来发展经济,对世界贸易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并不是重商主义,也没有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中国贸易表现为日益平衡,符合中国追求贸易平衡、“互利共赢”的外贸发展战略。如李石凯(2007)[8]运用统计数据和逻辑分析方法,从中国的出口增长慢于进口增长、贸易顺差相对规模在不断下降及外汇储备持续下降三个方面驳斥了中国追求重商主义的论调。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贾根良(2010)[9]和杨枝煌(2012)[10],他们从我国进口高端产品并出口低端产品的外贸政策,自由贸易和大力引进外资政策以及贱卖自然资源和黄金流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中国不是重商主义。至于中国贸易顺差,它只是金本位时期重商主义政策的特征,而在美元霸权条件下,追求贸易顺差则与重商主义大相径庭。应佳卉(2012)[11]分析了中国1979-2011年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发现中国对外贸易正日益趋于均衡化,特别是2001年以后,进出口开始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增长趋势,说明中国对外贸易量已日趋均衡。韩中(2016)[12]从全球价值链角度说明,随着中国垂直化生产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中国出口规模,严重夸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杜斌(2017)[13]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大规模、高增长、高储备”态势并非实施新重商主义和创新重商主义的结果,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中国进口税率已近全球最低,甚至低于发达国家。中国还积极投身于区域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些表现都与重商主义政策相违背,因此中国并不奉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到,重商主义与贸易失衡是密切相连,在说明中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往往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作为证据,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其贸易是不平衡的,更不会达到互利共赢的结果。但是一些学者从进出口增长率,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国家贸易政策及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来看,中国并不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益均衡化,符合中国追求贸易平衡、“互利共赢”的外贸发展战略。如何看待中国对外贸易中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并存的现象,现有研究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基础和解释。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对外贸易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并存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是否达到均衡。从贸易差额的绝对数值可以直观判断中国贸易顺差加剧,有一定的重商主义特征。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而对其他国家则是贸易基本平衡,进出口增长率同步协调,能够达到贸易均衡的互利共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说明中国贸易平衡问题时缺少充足的证据和对比分析,是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是用什么经济理论解释中国贸易平衡的两种对立的思想。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是合作与竞争两种对立的理论,很难用统一的框架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包括了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两种思想,这种贸易平衡增长背后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也是本文关注焦点。
二、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
为了对比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的现象,选用贸易平衡增长(包括贸易总额与进出口协调)代表互利共赢,而选用贸易差额(出口额-进口额)代表重商主义。本部分选取2000-2018年中国贸易总额、贸易差额、进出口额以及GDP的统计数据,描述中国对外贸易中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增长与互利共赢的思想
图1是2000-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以及进出口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增长的问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一直持续增长,到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4.6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出口总额接近2.5万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3 518亿美元。从图1还可以明显看出,在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中国进出口额的年增长率基本维持着相同水平,两者波动趋势相近,且集中度较好,表现了很好的协同性。从具体的表现看,2008年前两者差距较大,2008年以后两条曲线的重合度明显提升,进出口开始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增长趋势,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已日趋均衡。总之,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进出口平衡并存的现象,从数据上充分证明了我国对外贸易贸易的平衡增长与互利共赢的思想。
图1 2000-2018年中国贸易总额及其增长率、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变化规律
(二)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变化规律与重商主义的表现
图2表示2000-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差额以及分别占贸易总额和GDP比重,可以分析重商主义的表现。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收支一直持续贸易顺差格局,到2018年贸易顺差达到3 518亿美元,这也成为国外学者指责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有力证据”。从具体数据看,贸易顺差绝对值不断增加,表现出一定的重商主义特征。但是,依据图2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占贸易总额、GDP比重的变化规律,则不支持中国重商主义的表现。按照现有的经济理论,重商主义之所以追求贸易顺差,是因为贸易顺差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而逆差则相反。从图2中的贸易顺差/GDP比率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虽然有变化,但是总体上升部分被下降部分抵消,而且2000年与2018年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仅仅占GDP的2%左右,并没有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而上升,也就是说外贸顺差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如果仅仅从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视角看,表现出一定的重商主义,但如果从顺差额占贸易额、GDP的比重来看,18年来没有变化,2000年以来的中国并没有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图2 2000-2018年中国贸易顺差额及其占贸易总额、本国GDP比重
(三)中国贸易顺差的来源与对重商主义的质疑
如果一个国家实行追求贸易顺差的重商主义政策,它应该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是顺差。但是,从中国贸易顺差的来源看,我们发现中国并不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图3的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图3显示了中国贸易差额、中美贸易差额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除了美国)贸易差额的变化规律,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而且不断增加。但与世界其他国家(除了美国)的贸易基本平衡,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逆差。因此,得出结论:中国仅仅对美国表现出重商主义特征,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则是非重商主义的互利共赢。这种重商主义和互利共赢并存现象,让我们对中国是重商主义的观点提出质疑。
图3 中国贸易差额、中美贸易差额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差额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中国对外贸易明显的三个特点:一是总贸易额快速增长,进出口协调发展,符合贸易平衡增长的互利共赢思想。二是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加,但占贸易总额和GDP的比重基本不变,贸易顺差对经济促进作用也没有增强。三是从贸易顺差来源看,中国的贸易顺差几乎都来自于美国,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平衡贸易甚至是逆差,表现为重商主义(对美国)与非重商主义(对其他国家)并存的现象。从上述对比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对外贸易中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两种思想对立性,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经济理论解释这种独特的现象。
三、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解释
国际贸易中交易行为既包括异质商品之间“互补”的合作行为,同时也表现为同质的“货币”之间的竞争行为。因此,对外贸易既具有贸易平衡、互利共赢的“合作”特征,也具有追求贸易顺差的重商主义的“竞争”特性。中国对外贸易虽然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但贸易总量增长与进出口协同发展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量日益均衡化,也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两种思想对立的特征。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应该如何解释是本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文章基于合竞行为的视角,从经典经济学理论中两种商品及贸易双方之间的竞争,合作与合竞行为三种关系出发,分析两个主体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博弈关系。然后借助埃奇沃思盒形图对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的合竞行为还是重商主义的“竞争行为”进行分析。
(一)两个交易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图4 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国际贸易行为是通过商品交换,并伴随着货币支付实现的。研究贸易行为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就要首先从刻画两种商品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合竞关系开始。假设一个人,有两种商品A和B可供选择。对于他来说,两种商品有替代、互补和替代互补并存三种关系,可以用如图4的三条无差异曲线表示,分别对应表示三种关系:其中直线a的边际替代率不变,表示两种商品完全替代,对应竞争关系;折线c边际替代率等于0或∞,表示两种商品完全互补,对应一种合作关系;曲线b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两种商品互补与替代并存,对应的就是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合竞关系(王世军,2014)[14-15]。综上,对交易者或选择者来说,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与合竞三种关系。
表1 两个交易者之间的合作、竞争、合竞博弈模型
借助于图4模型,进一步分析两个交易者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合竞关系。对甲乙两方交易者来说,当他们交换两种商品时,他们都有竞争、合作与合竞三种策略,得到表1的9种不同的博弈对策组合。根据图4和表1的不同策略组合,对比分析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的两种对立经济思想。
(二)贸易平衡增长与互利共赢的合竞行为思想
从具体的交易行为来说,只有甲乙两个交易者都认为交换商品能够为自己带来好处才决定交易,反之就不会发生交易行为,这就是互利共赢。而且交易行为是出口与进口并存的平衡行为,不然贸易就不能持续。按照贸易平衡增长与互利共赢的标准,排除上述9种组合中不能互利共赢与平衡增长的行为组合,剩下的只有(合作、合作)与(合竞、合竞)两种组合,得到合作-合作的互利共赢与合竞-合竞的互利共赢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
图5 埃奇沃思盒形图 图6 竞争关系的埃奇沃思盒形图
借助经典的经济学埃奇沃思盒形图(如图5),可以深入认识合作与合竞这两种互利共赢的区别。图5表示甲、乙两个交易者交换A与B两种商品,当两条边际递减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对交易双方来说,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由于图5中的无差异曲线是边际递减的,对应的图4的b曲线。因此,这种市场交易帕累托最优不是合作的帕累托最优、更不是竞争的帕累托最优,而是合竞的帕累托最优。这也表明国际贸易交易行为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竞行为,而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行为。
(三)贸易顺差与重商主义的竞争行为思想
重商主义将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看成同质的货币现象,一方顺差,必然导致另一方逆差,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竞争行为。如果我们把出口额或进口额看成货币现象,进口与出口看成同质的且边际效用不变的竞争行为,就可以用直线a表示两个交易者的贸易行为。我们可以借助图4边际效用不变的直线a,得到图6竞争关系的埃奇沃思盒型图,进一步具体分析重商主义与互利共赢的区别。从图6中可以看出,竞争关系的埃奇沃思盒型图中的无差异曲线是直线a,而不是传统埃奇沃思盒型图的曲线b。正如前面讨论,由于直线a边际替代率不变,不能同时改进两个交易者收益,一方的收益(顺差),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损失(逆差),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按照互利共赢的思想,这种竞争关系达不到合竞共赢,就不会发生交易。而且一方长期追求顺差,导致贸易不平衡,贸易也不可能持续。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实证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基于合竞行为的视角,从理论上深刻认识了贸易行为的互利共赢“合竞行为”的特性,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对外贸平衡提供了新视角;二是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同步协调变化,是一种合竞行为的互利共赢,并没有重商主义的表现。三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几乎都来自于美国,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货币“竞争”现象。但仅仅与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也不足以证明中国是重商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