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2020-04-08陈晓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1期
关键词:颈源椎动脉基底

陈晓辉

(赤峰市第二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0 引言

临床上将颈源性眩晕也叫做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将其定义为颈项软组织劳损、颈椎病所致的眩晕,是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综合征[1]。眩晕发作时患者感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乏力、不能睁眼、活动。目前尚未完全弄清颈源性眩晕的确切发生机制,常见的学说包括: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动脉压迫学说、体液因子学说[2]。临床上对于颈源性眩晕尚未有特效治疗方案,一般选择药物治疗配合物理疗法、功能锻炼、机械牵引等[3]。现就我院近些年来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进行整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3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00 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的是接受常规护理的400 例患者,观察组选择的是接受综合康复护理的4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213 例,女性187 例;年龄30~66岁,平均(45.8±5.2)岁;病程1~25 个月,平均(5.9±2.3)个月。观察组:男性211 例,女性189 例;年龄32~68 岁,平均(45.2±5.6)岁;病程1~29 个月,平均(6.5±2.9)个月。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 d 内发作2 次及以上;剧烈发作持续时间在0.5 h 以内,慢性发作在0.5 h 以上;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存在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占位病变;颈椎增生或椎动脉狭窄所致病变;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颈部结核、肿瘤、糖尿病等引起的眩晕;认知障碍、肢体障碍、意识障碍明显;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口服盐酸氟喹利嗪5~10 mg,每天1 次,连续4 周。补中益气汤方用:白术12 g、北芪15 g、当归10 g、新开河参10 g、升麻3 g、炙草5 g、柴胡3 g、陈皮3 g,随证加减依据患者痰淤阻滞、风邪痹阻、肝肾不足等情况增加丹参、萸肉、何首乌、葛根、补骨脂等。每天1 剂,水煎汤汁,午后服用,连续4 周。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卧床休息、颈部制动、颈部牵引、针灸、推拿、理疗、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性康复护理模式:①发作期护理:严格要求绝对卧床休息,预防眩晕状态下跌倒损伤、骨折等;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抗眩晕药物治疗来缓解晕眩症状;颈部合理制动,预防颈部转动而加重症状;保持病房内安静、舒适,指导患者练习全身心放松和缓慢规律呼吸,必要时给氧改善动脉供血。②心理干预及认知干预:眩晕患者反复发作、病程长,患者焦虑、急躁、失望等情绪是很明显的,这也直接对治疗及康复造成一定干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想法,给予解答和疏导,增强患者信心。同时,耐心说明眩晕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眩晕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入了解眩晕及其治疗方法,更加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③综合康复护理: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计划,详细向患者说清楚理疗、针灸、手法治疗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先询问用药史及过敏史再给患者用药,监测用药反应情况。在眩晕症状有所缓解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锻炼颈肩部肌肉功能,提高颈椎稳定性。④生活护理:纠正患者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颈部保持一个姿势,活动颈部缓解肌肉疲劳和损伤。穿衣时注意保暖肩部,避免受凉。保持充足的睡眠,并应用高度、软硬度适中的枕头,确保颈后肌肉松弛。预防颈部损伤,避免突然性或快速性转头。

1.5 观察指标

①测定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右椎动脉(LVA 及RVA)、基底动脉(BA)的Vm(血流平均值)。②疗效判断:治疗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正常,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颈肩疼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否则为未愈。③护理满意度:以我院内已有的百分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

2 结果

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5%、91.00%,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②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LVA、RVA、BA 的Vm 值均明显提高,且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LVA 的Vm 值(29.6±3.5)cm/s、RVA 的Vm 值(28.8±2.7)cm/s、BA 的Vm 值(44.5±2.2)cm/s 更高,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

注:(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χ2=5.6425,P<0.0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t=22.2359,P<0.05)。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 400 158 223 19 95.25■ 92.2±2.5●对照组 400 135 229 36 91.00 88.9±1.6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Vm 值cm/s)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Vm 值cm/s)

LVA RVA BA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0.5±2.6 29.6±3.5 19.2±3.2 28.8±2.7 31.1±1.8 44.5±2.2对照组 20.8±2.4 25.8±2.1 19.5±1.3 24.6±1.9 31.2±1.3 36.8±2.5 t 1.6957 18.6198 1.7371 25.4429 0.9008 46.243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颈源性眩晕患者主要存在头痛、昏厥、头晕、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若不能及时控制,任其反复发作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后果[4]。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是直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因素,西医认为其病变基础为颈椎退变,在血液黏度增加、颈部压迫等诱导颈部肌肉紧张,压迫椎动脉致其扭曲、痉挛、血供减少[5]。中医研究中认为颈源性眩晕患者病位在脑部,与脾胃密切相关,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征,其病因以阴气不足、浊阴不降、脾胃不足、清气不升、脏腑经络失衡[6]。针对眩晕的单一性临床治疗、护理措施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综合康复护理是最佳组合方案[7]。中医治疗在针灸、推拿、中药内服等都是独具一格的,且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及表现制定个体化治疗、护理方案[8]。在综合康复护理中通过心理、认知、康复、生活、预防等方面的护理指导,提高治疗效率,预防眩晕复发。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是颈源性眩晕临床医治的重点工作,要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及功能锻炼习惯,提高临床疗效。本组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最终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于颈源性眩晕患者来说,综合性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是可行的、高效的,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颈源椎动脉基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超声引导下C2 C3脊神经后支注射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疼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