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2020-04-07梁亚伦

荆楚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法完善

梁亚伦

摘要:作为行政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在三十年来却饱受行政法学界及实务界争议,甚至产生了所谓“事实上的原则与例外的颠倒”,却自岿然不动。文章跳出学界甚嚣尘上的修改之说,从行政诉讼法设立此原则的立法原意、域外实践经验以及实施现状出发,对于原则的选择思路给予尽可能充分的论证,并对现实情境下立法完善给出一些建议与修法的思路分析。

关键词:不停止执行原则;暂时性权利保护;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5-0090-07

一、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现状及立法原意

(一)立法及实践现状分析

1.我国《行政诉讼法》相关的立法现状

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自1989年立法以来,虽一直争议颇多但也坚持至今。简单来说,不停止执行原则就是讲除了该法规定的例外情形,行政行为便不会因为原告提起了诉讼而停止原行为的执行[1]496。2014年修法之前曾经被众多专家学者呼吁对此条的彻底修改,也以仅增加了一种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以及新增了执行裁定的救济途径告终。

2018年最高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对原有的《最高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4条被认为是体现所谓“诉讼停止执行原则”的条款做了删改。新解释关于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条件的有关规定也被学界认为是对于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相关争论的一种立法回应。官方的种种动作都指向了在立法领域对于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实际遵循与坚持。换言之,即使在争议较大,以及实践中甚至存在被架空的司法现状的情况下,立法者依然在综合了多种因素选择了对该原则的坚持,足以说明存有诸多未参透的深意。

事实上,对于不停止执行原则的争议最明显就集中在法律条文的规定上。最高院法官对该原则所涉条文对解读都没有实现较为一致的观点认同[1]220。很多司法工作者认为不停止执行原则实质上已经仅限在行政机关有强制执行权并且自行执行的情形下适用,且这种情况要求具体行政行为要超过起诉期限方可。旧司法解释中被删除的条文一度也被认为是某种官方的动摇信号,催生了世纪之交的二十年间不断的停止执行与否的热烈争论,下文中将予以阐述。

通说认为行政法在部门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作为我国已趋完善的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拥有着极其庞杂的部门行政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等分支[2]35。在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相关构架中,起诉是否停止执行在行政实体法以及部门行政法的规定也是纷繁复杂,统一度极低的。譬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该立法原则以及相关例外情形;《渔业法》则规定了相反的立法原则以及不停止的例外情况;《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则规定起诉一律停止执行。

综合来看,立法现状的混乱与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成为不停止执行原则受到各界非议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其本应发挥的诸多良法善治的社会功效。

2.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实践困境

立法现状出问题,实践困境便层出不穷。很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作为法理论上的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不停止执行已然成为空话。实践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多从两种路径着手:即自有强制执行权的机关自行执行,而没有强制执行权的机关通过申请法院予以执行。

从各类法规统计来看,其实真正自有强执权的机关数量极少,主要的强执权还是归于司法机关。权力一旦归司法机关,那么对行政行为一定程度的审查将会导致法院必然不会贸然去执行。再加上56条所规定的例外情形,也就是真正落到基本原则上的被诉行政行为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司法实践当中,相当数量的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是没有得到执行的,这种中断导致与立法初衷背道而驰的一些现象,也催生了诸多对于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质疑声。修改完善该原则从实践效果来看已经有较为迫切的必要。

(二)关于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学界纷争

1.学者立场的数据统计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万维等数据库关于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文章(2000-2020)予以检索整理(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8月31日),归纳出了法学界对于本原则相关纷争的较为明晰的态度比较:其中赞同修改现行原则,也就是变为诉讼停止执行的学者文章占到了72%,支持现行立法的学者文章约占19%,提出诸如双轨制等新举措,即另辟蹊径的学者占7%,认为争论没有实质意义的学者文章占2%。从统计数据可大致看出,所选时期内认为现行原则存在一定问题,而且支持修改转为诉讼停止执行原则的学界意见占到了绝对多数。主流观点显而易见,然笔者认为,法学界的支持率并不一定是国情和立法原意的真正反映。正如列宁所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坚持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真正意义和立法价值还需由表及里地再进行发掘。

2.反对现行原则的学者观点

首先来看甚嚣尘上的“主流”觀点。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对于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质疑甚至全盘推翻的声音已经此起彼伏了二十余年。虽然《行政诉讼法》经过了两次修改并且基本保留了该原则,但仍未真正使得众多反对呼声放弃。在融汇了一众顶尖学者研究成果及思想内核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中,已完全将诉讼停止执行作为全新的行政诉讼原则。反对者的理由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的考虑:

首先,就是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反对者一般认为现行立法过于重视行政权力的行使,即过度强调了公共利益的保护,从而在事实层面较为大量地忽视了对与之相对立的行政相对方合法权益的重视力度,也与该法在第一条所强调的公民权益保护的立法宗旨与目标不能自洽。对于一种致力于创设“民告官”路径的诉讼模式,其对行政权一方的过度维护恰恰是一种缺乏制度自信和立法不够成熟的体现[3]。

其次,反对者一般认为现行立法规范仍存在相矛盾的地方,对于众多例外情形的规定,以及对于强制执行权归于各级司法机关一方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现行该执行原则在实务中适用的范围进一步缩窄,甚至出现了事实上的本末倒置现象。

再次,反对者集中于对被广泛认为是该原则效力之源头的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合理性以及实际价值的攻击。认为事实上公定力原则是一种旧的管理行政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府职能性质的认识进化,公定力理论在服务行政法的时代已然失去了其法定地位,由其催生出的行政诉讼原则也是实践中千疮百孔的。

最后,从立法精神而言,反对者认为对于行政诉讼弱者一方的保护应该愈发得到立法的尊重。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步更加呼唤让民众更有获得感的司法保障,作为行政诉讼活动中的弱势方,理应在一个注重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新时代法治社会得到更多的制度倾斜和实质保护,而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维持在现今似难以去维护贯彻这种重要的立法精神[4]。

3.赞成现行原则的学者观点

赞成不停止执行原则继续适用的学者则主要从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管理效率、行政法秩序以及公共优益权的立法本意,国际社会发达行政法治国家的立法经验以及法治实践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进行合法合理性论证的[5]。

由于笔者持赞成立场,因此关于立法本意以及国际社会经验的本部分将在下文中予以较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言。

(三)坚持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相关立法原意考虑

1.该原则的行政立法原意

首先从行政行为效力理论来说。罗豪才教授认为,“行政行为具有四性,即公定力、拘束力、确定力和执行力。”[5]123该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行政行为效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叶必丰教授的总结在前述四种之上又多了先定力一说[6]107-108。正是由于在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考虑下,预设了行政权力所有者所作出行为是假定合法且有效的,于是行政机关所作行为在司法部门给予其撤销、确认违法等否定性质的判断之前,其默许的合法性与正确性要求必须得到切实执行。笔者认为,哪怕是在追求公民权利保护愈发重要的今天,对于政权合法性和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初心人民性仍是不可质疑的,对于该原则的坚持除了法律上,更有背后深远的政治意义。

其次,现行的执行原则亦是出于行政管理效能的立法考虑。作为一个坐拥56个民族、14亿左右人口的多民族、发展中的超级大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有序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失掉了良好运行的行政管理秩序,即使不会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也将严重损害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与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格局。若实践中采用扩大行政相对人诉权的起诉停止执行原则,则在当前公民整体法治观念仍处于低位的现实下,诉权滥用的现象将难以避免,众多行政行为无论合法与否都纠缠并深陷于诉讼的泥潭,行政管理的高效有序或将荡然无存,进而蚕食我国制度的独特优越性落实在行政管理当中的作用和效益。

再次,行政法律秩序的稳健也是现行该执行原则的立法原意考虑之一。正如上世纪美国统一法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言,“若想要恰当地完成其职能要求及初衷本心的法制度,就务必致力于去创设一种秩序。”[7]325正如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分析所述,起诉停止执行带来的大量行政行为被中断,将使行政管理活动整体出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进而影响到社会管理与政权稳固。况且,在一些涉及较大危害的环境污染诉讼、重大建设工程诉讼中,若坚持因相对人起诉便即刻停止执行,将会给新时代的全方位建设发展埋下较为深重的隐患。

最后,公益先行的理论也在事实上支持着现行该原则在立法上的始终坚挺。公共利益较个人利益的优先权在整个大陆法系国家都得到尊重并践行。通说认为公益与私益在理论与事实层面均存在法价值上的比较衡量,一般在二者的冲突对抗中法律往往会优先选择保护公益[8]。出于对公益之保护而采取现行该执行原则也是在一个致力于人民之最大解放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立法的应有之义。

2.域外经验的选择性吸收

对于现行该行政诉讼执行原则的实践适用,域外经验的合理筛选与采纳也是十分必要的立法考虑来源之一。我国采用的不停止执行原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一种较能被多样性文化传统的社会所接受的立法模式,诸如日本、法国、美国、奥地利、意大利等等,我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以及台湾地区均不同程度地沿袭旧制进而在事实上采用了不停止执行原则[9]。有鉴于此,我国立法者在充分运用法律移植等立法技术的基础上,进而选择了行政诉讼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现行立法模式。下文笔者将会较详细地分析域外实践经验的对比、选择与适用。

3.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法治需求

法乃政治之规则。详尽展现为它表达着政治的意志、调整着政治的关系、规范着政治的行为、维护着政治的秩序、制约着政治的运行[10]40-41。法律制定反映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的要求,是立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根本遵循。作为人民利益至上价值选择的社会主义国度,采纳更注重公益合理保护的现行该原则是一种立法选择上的必然要求,是秉持國家本位、集体本位思想进行立法活动的必然,是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性质驱使下的必然。除了法政治学考量,现实法治的需求也是呼唤对不停止执行原则坚持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凸显的新时代,对于行政机关施政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保证政策实施的连贯性,立法保障行政管理权的顺利行使,对于大环境下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况且在行政相对一方认为己方合法权益已然受到行政机关有关行为侵犯时,往往出于一种非理性普通民众的主观常识下的粗浅判断,仅仅可以说只是存在行政机关行为侵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若基于一种非理性常识支持下的起诉便断然去停止被诉行政行为的执行,行政管理秩序乱了不说,滥诉的风险也将骤然加大,这显然与我们的现实法治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域外相关立法实践现状及经验探究

(一)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经验分析

1.德国行政法相关经验分析

作为大陆法系法体系最为健全、以及立法水平极高的国家代表,德国行政法采用不同于我国的停止执行原则。从德意志联邦《行政法院法》第80条规定中可以看出[11]168,德国行政法中强调公民行政诉讼诉权的保护,并进而结合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的实践经验确立了延缓期效的方式。它着眼于对于经过较长时间的诉讼程序的行进所导致的最终给予公民的权利救济在事实上成为一种丧失状态的情形,为了实现德国宪法所重视的“权利保护的效率性”原则,进而通过在行政立法上采用行政行为延缓期效的制度涉及进而实现对于诉讼弱势方的权利保障。

2.日本行政法相关经验分析

作为大陆法系另一杰出代表,日本行政法采用了外观上与我国较为一致的不停止执行原则,并在行政诉讼法中详尽规定了关于诉讼期间暂时性权利保护的停止执行条件以及相关的配套立法情形,是我国在该原则的实际立法领域可大量进行关联法律之移植、法律制定经验学习借鉴的相同地域经济文化圈内的良好范本。

日本国《行政案件诉讼法》关于行诉的诉讼期间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不停止原行为之执行原则[12]794-795。大多数学者认为,大陆法系国家具有选择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天然基因,即重视效率至上,重视公共利益的保护,以及有着公权力强势的历史传统[13]651。由日本立法条文也可观之,采不停止主义的国家在差异之中也都在强调着例外情形的停止执行,也就是在尽力去通过立法维持行政行为持续性的前提下仍然在努力防止行政相对人在诉讼中的弱势地位不断被恶化。

3.其他大陆法系地区的经验简介

在法国的行政立法中,其《最高行政法院组织法令》第48条明确了同我国类似的不停止原则,采用了原则加例外式的法条结构,指出“除法律另有规定之情形外,若无最高行政法院的特别指令,则诉讼事实不具有终止原行为执行的效力。”

瑞士联邦亦属于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在其1992年颁布的《行政法通则》中规定了该制度,“除法律上另有其他规定外,否则复议、异议或诉讼则都不保有延迟行政命令实际执行的效果。”

欧陆另一代表国家荷兰在上世纪末颁布实施的《行政法通则》中亦规定:除了法明文规范以外,复议以及起诉等司法流程的起止均不能迟延行政命令执行[14]763。

因曾经殖民地众多而闻名的葡萄牙在本国于1996年颁布的《葡萄牙行政程序法典》中规定,“第84条,行政权一方若不施行临时举措将会对有关联之公益造成严重甚至无法弥补的危害,而这种考虑又是合理的情况下,那么在程序任何阶段,均可主动或在利害关系人申请之下,下令施行明显应采取的临时措施。”[14]678

台湾地区行政法制形式与内容上均循民国旧制,经几十年发展,横向比较有着较为领先与完备的制度设计。形式上近似大陆现行的执行原则,在台《行政诉讼法》中,明确指出了例外情形下的停止執行既可在该诉讼启动之前提出,亦可在诉讼进行中提出,条件略有差异。规定了停止执行实现的法律要件与对象范围等。

我国澳门地区在回归后的世纪之交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典》第二十二条规定,“司法层面上的行政上诉行为非具备中止其对指的行政法律行为效力的后果。但如若仅涉及金额的支付,且……”,也遵从了葡萄牙治理时期的立法理念,采取了不停止执行原则加例外情形的构造模式。

诸如意大利、芬兰等国的诉讼(不)停止执行制度由于篇幅原因,不再展开介绍,胡建淼教授在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二)英美法系国家(地区)的经验分析

1.美国行政法相关经验分析

作为英美法系头号代表国家,美国行政法在当今世界法制研究之中占有着独特地位。在其《联邦司法审查法》第2349条中规定了类似国内现行制度设计的执行原则。“审查诉愿之提出自身非具有推迟执行行政机关命令的效果,但上级司法机关依据其所具有自由裁量限度有权在请求核查之前或事后司法审查和断决过程中,或中止或部分限制原行政权所有一方有关行为的执行。”[14]223

该款内容在事实层面采取了行诉的不停止原行为执行原则,是美国联邦政府和最高法院在综合了行政行为公定力,国家行政管理等考虑下的客观需求,公共利益优先价值理论,以及美国民主政治及联邦与各州政府行政立法的现实所确立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对于美国经验的批判吸收对于行政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我国而言将是重要的参照环节。

2.英国行政法相关经验分析

英国作为判例法国家中典型的公私法规则并行的国家,其行政立法采用了较为繁杂的、以司法上停止执行为实质原则的行诉起诉执行制度。现今其地方法院所施行的救济方式主要包括禁止令、施行(强执)令、审查令和人身保护令。人身保护令之外来谈的话,地方法院在其余三类救济途径的授制上保持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15]152。

在行政案件中一般通过强执令、禁止令等暂时性相对人权利保护模式实现其立法设计。司法机关通过颁布强制令,可以在个体权利受到行政机关不法侵害之时强制性要求行政机关实施或者禁止实施某种行政行为。当事人也可通过主动提请禁止令,及时有效地对抗行政机关或其代理人,制止其施行中或行将进行的对行政权向对方及关联第三人有侵益性质的行政事实行为。

三、现行执行原则的立法完善建议

笔者在支持我国对于行政诉讼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坚持适用的前提下,对于现存制度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也将会给出关于现行立法在不停止执行原则有关规定进行一系列修改完善的一些陋见。着眼于修法后56条与97条仍存在的适用冲突问题,提出停止执行要件的相关改进方案,对于例外情形实体审查标准的完善,例外情形适用的程序设计等,在强制执行权力的划分设计,补(赔)偿为核心的救济制度的完善,以及保全、先予执行等来自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经验引入等几个角度给予改进性建议,以期更好的实现公共利益保障与公民权益保护在行政诉讼法领域内的完美统一。

(一)例外情形的制度完善设计

1.停止执行要件的改进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先进经验的吸收、改进并再利用是作为一个法治基础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法律移植的重要来源。在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制度设计中,对于德、日经验的学习借鉴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56条中所明确指出的现行该原则例外情形下对原行为停止执行的实体要件主要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维度。分别包括造成难弥损失以及不损公益,被告主观请求等。而反观德日,日本行政法中规定的例外情形要件包括撤诉、重大必要损害、社会福祉的重大影响等;德国行政法则规定了违法性、相对人损害程度、公益损害程度以及二者比较等。

类比德日具体条文可以看出,我国在对于停止执行对公益损害这一方面上立法较为虚无,并且对于公共利益损害的程度没有进行合理的参照物比较界定。相对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比在实体要件判定中应有更多的体现,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对例外情形的适用作出及时有效的裁断。

2.例外情形实体审查标准改进

现行的《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对于相对人提出执行异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要进行实质性审查,仅需在两种利益之间作简单的表面性的衡量,这样的立法实践显然忽略了对关系到诉讼结果的实体要件的细致考量。应添加对于胜诉理由要件的考虑。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在收到行政相对人停止行政行为要求的请求时,应不仅考虑现行立法框架内的重大损失要件,也要把“原告明显具有胜诉理由”作为审查的元素,并且在公益私益的衡量与明显胜诉理由的综合判断中给出最终的裁定结果。

除此之外,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现实性特征也应是各级法院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加以考虑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具备了现实紧迫性,是否具有实践层面上的不可替代性,都是合理需要加入立法建议范围内的。

3.例外情形适用的程序设计

作为现行执行原则的例外情形设计,行政诉讼起诉停止执行在实质意义以及国际法治发展中属域内行政诉讼法上的一项具有立法前瞻性和制度特殊性的暂时性权利保护制度,是附属于该诉讼程序之上而非独立存在的。但事实上,我国立法对于例外情形制度上的程序设计过于浅陋,对于行政相对人申请停止执行的书面或口头形式要求、人民法院程序上的接收与审查标准、裁定作出的程序性要求以及裁定所具有的约束力有几何都不曾进行详尽细致的法律规定,以至于在实践中往往适用性不够乐观。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亟须对不停止执行原则例外情形的适用程序设计给予细致化的改进。

首先是程序启动方的设计。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停止执行程序的启动主体详实地划分成行政权力方主动停止、法院认为确有必要以及行政相对方申请停止三种情况 [16]583。笔者认为,应在立法中更加强调司法机关的裁判作用,将法院裁定作为停止执行例外情形的主要启动方式,既有利于实现事实层面的科学与精准判案,也有助于从实践中切实加强司法权对于行政职权的外部监督力度。

對于起诉资格,建议应顺应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放开起诉资格的限制,对于申请停止执行的主体应加以范围上的扩充。关于停止执行申请的提出时间与具体方式,笔者建议应将申请提出时间期间拉长,允许权利主体在诉讼程序启动之前及实际进程进入最终司法判决以前的任何阶段通过合法方式提出停止该行政行为事实执行的有关相对人申请。对于具体方式,建议采用更为正式的书面形式,并且设置对于有身体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无法实现书面申请的行政相对人予以口头申请允许的例外。

在内容的审查上,应将法院对停止执行申请的具体内容,现状,申请主体条件等作形式与实体的结合审查,对于不符合形式要件要求的申请应予以驳回。

在关乎是否实际停止执行终局性裁定作出的问题上,应该根据涉案具体行政行为实际执行的情况予以细致的个案分析。如若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多项执行事项,而申请中未予详细载明或者含糊不清的,应进行再确认,确保最终裁定执行与否的内容在实践中得到与裁定书基本相同范围与尺度地具体落实。

在上诉权的设计方面,笔者建议保留原告方对于(不)停止执行完整的上诉权。在不停止执行为原则的立法设计框架内尽力保障相对人利益,是符合人权保护与宪法精神的考虑。上诉权的完整保留或被批评者认为再一次阻断了案件审理的进程进而将诉讼时效再一次削弱,然事实上上诉权的完整赋予,才能真正保障人民法院能够碍于上级二次审查的压力,进而将裁定一次性作出的公正与合理,这也正是我们对于该原则具体程序予以细致设计的出发点。

(二)《行政诉讼法》有关该原则条文的改进性建议

1.重新设计强制执行权力划分

对比德日等国制度及相关案例可以发现,不停止执行原则学理上的争议不断以及实践中的混乱境况,很多时候便来源于强制执行权力划分的问题。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的以各级法院为核心,行政权力方自身为补充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力划分模式,加上《行政诉讼法》对于行政权力所有者进行强制执行作出的限缩性法律规范,导致了在实践层面行政强制执行的施行体制基本上是由申请各级法院的较单一路径来真正完成的。反观邻国日本,则坚持奉行了在实践中行政权力所有方自身进行强制执行模式为核心,且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与补充的执行模式。

我国强制执行权现行制度设计来源于对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代替法律,行政机关一家独大的残存弊端的考虑,因此将强制执行权大范围交给司法机关在这种语境下是一种无奈的也是绝佳的选择。但是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以及我国法治政府的不断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得到了空前的完善与进步[17]9-10,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缘于对行政权力一方自身强制执行权的忌惮而越发寸步难行。然而《行政强制法》2012年在众多行政法学者的呼声中出台,却亦未对行政强制权力的规划与重新分配作出与呼声相应的调整。笔者期待在新时代的立法工作中,能更早地看到当前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的诸多弊病并且通过立法完善,对于强制执行权在行政权力一方与司法部门之间的内容比例与施行范围作出更加合理可行的细致划分。

2.不停止执行补(赔)偿制度的完善

救济法律制度是当今法治社会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当现行执行原则适用下的个案给行政公权力的相对一方造成损害时,合理并及时的救济保障具有绝对关键的制度性兜底价值。根据裁定的违法性和相对人损失的大小科学设定补(赔)的数量,灵活运用国家赔偿和行政补偿的方式加以救济,对于现行该执行原则的实践适用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与深层作用。

3.保全等民诉经验的引入

三大诉讼法在本质上是和谐而统一的。作为脱胎于民诉法的行诉法,学习近现代中外民诉立法史的经验教训是发展与进步的最有效方式。司法解释中已经初步对行政诉讼保全程序和先予執行制度给予了确立,在接下来的立法中,不断细化相关制度,根据实践发展变化及时予以立法回应,将有助于不断提升原则失灵下的救济效果。

四、总结

立法是法律发展的最基础、亦是最为关键的起始环节。《行政诉讼法》近年来的修改和相关司法解释的颁布实现了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受案范围、复议机关作被告、对规章以下文件的审查、检察机关诉讼活动监督以及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诸多争议问题和立法热点的重大突破[18],却回避了同样在法学界争议颇大的诉讼(不)停止执行问题,令人甚是疑惑。笔者借学位论文撰写之际,通过对该制度立法原意、域外实践经验(德、日等为代表)以及实施现状的分析,对于现行执行原则的路径选择立法考虑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论证,并对当前现实中现有执行原则在立法层面的完善给出一些较为浅显表层的建议与修法的思路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行政法治发展的细微环节起到一丝水面涟漪般的作用。

当然,行政法治的发展进步,亦不是一款具体法律条文的改进、一种细微处制度设计的完善能够做到的。再精良的立法技术,再优秀的法典内容,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执行上。我国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核心和关键是要建设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法治政府[19]25。在推动行政立法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大前提下,更要着重于在总书记法治政府思想指导下推进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20]2。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下,随着当前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及法治政府的一体建设不断铺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进步以及行政法治的即将建成,我们国家的行政法治运行状况必将会得到更加长足的进步,公民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天平将会得到更加完美的平衡,每个人都将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地生活着,笔者坚信。

参考文献:

[1] 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 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章志远.从原则与例外之争到司法裁量基准之建构——行政诉讼暂时性权利保护机制的新构想[J].浙江学刊,2008(6):122-128.

[4] 许炎.行政救济法上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再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2006(1):101-109.

[5] 张莹莹.“诉讼停止执行”原则与“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之争[J].南海法学,2019,3(2):29-39.

[6] 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7]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8] 翟小波.诉讼期间行政执行双轨制的坚持和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2007(2):108-113.

[9] 黄学贤.行政诉讼中的暂时性法律保护制度探讨[J].东方法学,2008(4):45-56.

[10] 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11] 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2] 胡建淼.行政诉讼法修改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 胡建淼.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14]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比较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5]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6] 梁凤云.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

[17] 马怀德.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8.

[18] 童卫东.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改时的几个争议问题[J].中国法律评论,2019(2):15-18.

[19] 田禾,吕艳滨.法治建设的中国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0] 马怀德.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8.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立法完善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
遗弃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用什么堵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
“村改居”亟待补齐法律短板
论劳动法对用人单位的保护
论劳动法对用人单位的保护
“村改居”法律程序的缺失与完善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分析与完善
由虐待儿童问题引起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