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企+”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新模式探究
2020-04-07廖玉伟
【摘 要】本文基于智能工业制造行业的前景,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论述构建“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旨在与时俱进培养具有更强理论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微企+” 中职学校 工业机器人 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050-0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智能工业制造行业成为“高精尖”工业的代表领域,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工业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之一,受到越来越多职业学校的重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也在越来越多学校开设。但当前中职学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设置还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构建基于“微企+”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新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对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新模式首先需要将中职教师创办的工作室转变为微企,即将工作室变为既具有市场公司特征的经济实体,又能够为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业,如果经营得力,还能够为中职学校带来一定的收益,充实学校的运营资金。总体来讲,微企作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能够补齐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的短板,促进产、学、教、研、训一体化专业教学,构建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一、当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重机器人比赛,轻日常教学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工作发展前沿的高端科技,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希望通过组织机器人竞赛,推动各学校进行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机器人整个行业的尖端化水平。为了提升学校的专业发展水平,为学校争得荣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竞赛对学校的专业发展来说本是一件好事,能够带动全国机器人技术类专业的学校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但是部分学校存在过度重视机器人比赛而轻视日常基础理论教学的情况,导致参加机器人竞赛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操作脱节,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理论教学与就业工作内容不同步
其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市场为指向。然而学校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开发等方面与实习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学校希望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岗位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但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问题,以致实际的实习效果与预期有偏差。其二,随着机器人行业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产品应用到机器人行业之中,而学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滞后,且企业并没有与学校进行同步交流,实现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导致学生所学与工作所用不对等。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缺乏创新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因此,关键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国家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的机器人竞赛活动,但是中职学校受限于学校本身的定位和研究水平,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以至于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设计思维之中,缺乏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意义
(一)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未来的社会将是智能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符合未来市场需求、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综合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满意,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要求,而且还要让市场满意,培养出市场喜欢的实用型人才。“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企业需要的、能够被将来工作所使用的专业技能,有效改善当前工业机器人教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后的应用技能不对等的情况,更好地迎合当前企业和市场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二)提升学校专业水平
新时期机器人行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操作水平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同时对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愈加看重。“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學计划,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进而促使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水平得以提升。
(三)丰富学生职业素养
在“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下,一是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前沿的工业机器人行业知识,丰富学生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理论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有利于教师探索出合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机制与模式;三是有益于学校培养出既掌握物理电路、各种元件知识,又具有对成品机器人进行操作、装配与调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微企+”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策略
(一)校企融合,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室转变为微企
“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要将中职教师创办的工作室转变为微企,也就是将其转变为具有市场公司特征的经济实体,既能够为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又能够提高教师机器人工作室的专业化水平。由工作室转型而来的微企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还是一个教育组织,承担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任务,以完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共同教育。
微企作为比较特殊的企业类型,也是市场主体的一分子,包括技术研发部、市场服务部和创业孵化部。技术研发部类似于实验室,是指对工业机器人创新、设计、研究与模型制作的部门,考虑到属于微型企业,因此微企的技术研发部同时具有研发与模型生产的功能。市场服务部的主要任务是与外包企业进行联系沟通,由外包企业进行工业机器人成品的制作,并负责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创业孵化部是微企独有的专门为学校学生设立的部门,为学生提供工业机器人设计、制作、维护与服务的全方位的、稳定的实践操作平台,以提升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校企合作,引入多样化生产型项目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要引入多样化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型项目,实施校企共同设计与研发的新模式,具体的内容由技术研发部与学校进行商议。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引入的内容主要包括机器人硬件和机器人软件两个部分,让学生在嵌入式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系统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实际的锻炼,提升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落实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创新能力要求。此外,创业孵化部负责学生的自主创业项目、评估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创业的条件,并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引导和适当的支持。
通过这样不同方面的项目,能够为具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工业机器人产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的共同进步。自主创业项目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与创业有着多少的差距,从而反思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的动力,进而成为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三)校企定制,建构动态化课程体系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安排要以工业机器人设计、制作、维护与服务的能力提升为目标。新时期工业机器人行业对机器人操作人才的操作水平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同时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素质也越发地看重。因而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安排时,应基于专业目标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制订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课程体系,以符合现今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实际要求。对此,要充分利用微企对市场行情的专业把握,通过校企定制,建构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其一,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可以借鉴当前普通高中选科的新模式,除了将基础且重要的工业机器人理论操作内容设为必修之外,其他部分的内容可以设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科目内容。其二,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研发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本教材,选取适合中职学生学习与工作应用的课程内容,建立关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四)校企雙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所谓双师型主要指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工业机器人操作技能与经验,又要具备完整系统的物理学、力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既能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的实践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具体来讲,可以对中职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微企分别设置一位导师,分别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教育下全方面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相关知识。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通过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期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工业机器人行业提供符合要求标准的人才。同时,通过提升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中职工业机器(下转第63页)(上接第51页)人技术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力,为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发展找出新的方向。
(五)校企共评,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微企+”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教学评价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全方面评价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是说,要改变以往过度注重基础理论考试的评价方式,提高对实践操作的检查和评价的重视程度,通过学校和微企的共同评价使评价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加符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培养具有更强理论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在实施层面,除了基础的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理论课程考试外,还要将在微企的实习工作表现纳入考核评价的范围,增加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践设计、制作、维护与服务等方面的考评。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微企绩效奖励机制,由于微企本身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实施适当的奖励机制,由教师按照学校和微企的相关章程对为微企带来经济效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进步的关键,专业建设不仅要提高学科专业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还要保持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不断顺应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于职业学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言,要不断顺应市场、企业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室转变为微企,通过高度的校企合作实施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更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应旭萍,麻来军,卢 倩.基于“微企+”的中职专业建设新样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2).
[2]李 静.基于企业调研的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课程开发浅析[J].职业,2018(04).
[3]王 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8(05).
[4]王 军.依托机器人创新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5]袁 亮.机器人技术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04).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微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新模式的构建与研究”(GXZZJG2020B033)。
【作者简介】廖玉伟(1979— ),男,讲师,现就职于广西百色农业学校,研究方向为电子应用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