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保护地林果病害发生特点及控制策略浅析
2020-04-07项颖颖杨健徐广明张鹰姜莉
项颖颖 杨健 徐广明 张鹰 姜莉
的不断壮大,使得大樱桃、油桃、杏和香椿等特色林果的保护地栽培面积逐渐增多,发展优质的林果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根据保护地的特殊栽培环境,分析保护地林果病害的发生特点,从技术管理、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3方面探讨保护地林果病害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保护地;林果;病害;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6.6;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08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果品质和上市时间也有不同需求,市场上利用温室、塑料大棚或其他设施生产的反季节、超时令果品屡见不鲜。尤其是随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不断深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大樱桃、油桃、杏、香椿等特色林果的保护地栽培面积也逐渐增多。林果栽培是高度集约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保护地条件下,果树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模式发生人为改变,高温高湿等环境更容易引发病虫害,其发生特点也与露地显著不同。目前,北方保护地林果栽培主要还是直接应用露地栽培的技术经验,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而且防治病害时,过分依赖见效快的化学药剂防治,且长时间、多次数、超浓度施用,使得致病菌种群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更加困难。
1 保护地环境特点
在保护地设施栽培条件下,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都与露地有明显不同。
1.1 高温高湿环境
通过保护设施制造最适宜林果树生长的环境,使林果作物可以摆脱季节性限制,提早成熟上市。保护地环境相比露地而言,具有高温高湿且封闭的特点,在保障林果植物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为病虫害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如湿度大,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细菌的繁殖;高温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大流行等,有些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生或轻微发生的病害,在保护地内可严重、频繁发生[2-3]。
1.2 土肥特征
保护地林果生长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护地内土壤受外界温度干扰较小,各类天气条件下,保护地内土壤温度均高于同期的露地土壤温度4 ℃左右[4]。由于连年施肥和长时期种植,土壤pH一般低于露地土壤,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再加上土肥管理不当会严重引起林果生理病害频繁发生,保护地果树栽培有机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微环境恶化,细菌种群繁衍增大,根系病害加重[4-5]。
1.3 光照条件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条件可以直接影响林果树木光合作用的强弱,进而影响林果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北方主要的保护地设施以塑料大棚和温室为主,一般玻璃温室的透光率在60%~70%,连栋塑料温室在50%~60%。
2 病害發生特点
2.1 病害种类逐渐增加
保护地设施的适宜环境,在保障林果植物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为林果病害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一些过去在北方露地较少发生的病害,现在在北方保护地设施中也普遍发生。目前,保护地林果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煤污病、褐腐病、流胶病、炭疽病、干腐病、根癌病、穿孔病和叶斑病等[6]。
2.2 病害发生程度日趋严重
保护地条件下温度较高,有利于土壤中病菌的安全越冬和生长繁殖。保护地内湿度高就为喜高湿的病原生物如细菌、疫菌等的传播、蔓延和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灰霉病在露地条件下发生较轻,而在保护地发生十分严重[7-8]。
2.3 极易产生生理性病害
保护地林果生长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加上土壤温度偏高、湿度过大或浇水量偏多,容易导致地面潮湿,引起林果生理病害频繁发生,如新梢旺长,造成裂果、落果、抑制花芽分化等,还有冻害、热害、叶片晒伤落叶、光照不足、气体危害等。
3 防治策略
保护地林果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故而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生态为本,全面推行绿色发展行动,根据其发生特点进行分类,精细技术管理、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肥药利用率,利用综合防控措施,实现绿色无公害防治效果[9]。
3.1 技术管理措施
3.1.1 进行土壤消毒
在种植林果之前必须清理、晒土并进行土壤消毒,这是保障保护地林果栽培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土壤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害。主要方法有日光高温消毒、蒸气消毒和使用土壤消毒剂消毒,如棉隆、石灰氮(氰氨化钙)等[10]。
3.1.2 选择优质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是保障优质果品成熟丰收的基础;栽培时尽量选用高抗、多抗优良品种或通过嫁接育苗增强林果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性,减轻病害,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减轻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同时节省防治费用。
3.1.3 改进水肥管理技术
根据不同林果种类对养分需求的不同,及时调整氮磷钾等元素养分配比,达到养分均衡,有效预防治疗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增施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碳氮比,保持土壤团粒结构和营养全面,保护地内施用的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浇水采用喷灌和滴灌的节水方式,不破坏土壤结构,减轻土壤盐碱化[1]。
3.1.4 温湿度调控
有效调节保护设施内林果种植的温度条件,提高植株抗病性。每个林果不同时期所需的温湿度不同,一般空气湿度控制在30%~60%。低于30%时,向地面洒水增加空气湿度,高于60%时,通风降湿。
3.2 药剂防治
当前,杀菌剂的使用是防治果树病害的最重要手段。生产上,林农果农遇到病害发生时习惯使用杀菌剂进行快速防治,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等优点。在进行药剂防治时,除必须遵守的使用准则外,还要掌握以下技术。
3.2.1 科学用药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害时,必须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尽量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要严格按照施药说明,确定用药浓度、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等技术要点,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提高药效。
3.2.2 轮换用药
时长期单一使用相同的药剂,容易导致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降低。为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防治林果病虫害时要对药理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还可提高杀菌性能;交替使用药剂时要参照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且周期不宜过短。
3.2.3 优先选用粉尘剂和烟雾剂
利用保护地可造成封闭状态的特点,优先选用粉尘剂和烟雾剂进行病害防治,较喷雾省时、省力、省药,且扩散均匀,不增加保护地内的湿度,效果较好[11]。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生物来降低病原菌数量或减弱病原菌致病活力的防治措施,具有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有益生物的优点,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3.3.1 有益微生物
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的使用率明顯低于虫害中生物防治方法的使用。迄今在病害的防治中所利用的主要是有益微生物。植物根际存在很多有益微生物,数量大、繁殖快、种类多,不仅可以抑制病原物,还能诱导增强抗病性,促进林果植物的生长和增产[12-13]。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作用主要有抗菌、溶菌、竞争、重寄生、捕食和交叉保护等。可以大量引进外源拮抗菌或者调节环境条件,让已存在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增加,从而显著减轻多种病害。
3.3.2 其他生物防治措施
其他生物防治措施包括植物体物质对病原物的抑制作用,病原菌、线虫等的应用,真菌的抑菌和拮抗作用以及植物病毒的弱毒系病毒利用等[14-15]。
由于存在筛选工作量大、定殖能力差等问题,生物防治效果不够稳定,适用范围较窄,研发任务艰巨,目前仅用作辅助防治措施。且其他生物防治措施也多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大量用于生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可以研制出更有效、更健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怀超,郑婷婷,公强,等.温室果树的需肥特征与管理要点[J].中国果菜,2016,36(6):49-50.
[2] 闫小英,窦永红,马卫军.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53-54.
[3] 赵创建,张茂团,千琼丽.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西北园艺,蔬菜,2006(1):29-30.
[4] 内海修一.保护地园艺环境与作物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5] 邓玉龙,张乃明.设施土壤pH值与有机质演变特征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6,15(2):367-370.
[6] 樊军,姜莉.温室樱桃周年管理关键技术[J].中国果菜,2016(6):51-53.
[7] 李晓忠,王永坡,罗布,等.西藏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西藏科技,2002(6):48-49.
[8] 成玉波,成玉富.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5-66.
[9] 汪奇峰,何宏一.保护地蔬菜生理病害的发生及控制技术[J].上海蔬菜,2004(1):47-48.
[10] 李晓玲.山西柳林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2):42,44.
[11] 曹子库,梅向阳,张振国.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瓜菜,2007(5):59-61.
[12] 黄丽丹,陈玉惠.生防菌及相关生物技术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85-89.
[13] 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4] 黄云.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 马成涛,胡青,杨德奎.土壤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2007,20(6):61-6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