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型”培养的文化课教师转型的探究
2020-04-07蒙槐春
【摘 要】本文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角度探索文化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办法:文化课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并提升课堂管理能力,掌握当前的市场情况并提升教学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加强对教学能力考查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提升,从而培养更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 教师转型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023-02
在中职教育中长期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对立。为了提升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质量,需要找到排除这个问题的途径。为此笔者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角度去探索文化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道路,试从这条道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协调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中职的文化课教学质量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可以归纳为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并能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化课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并提升课堂管理能力
从中职的教育属性上看,中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而出现的,在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权衡上,专业课是主,文化课是辅,但主与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便出现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因此文化课教师要向技术型教师转型,要让文化课与专业相融合,使学生认识到文化课与专业课是不可分的。
要想培养“双师型”文化课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文化课教师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师的闪光点。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无论是什么场合,特别是有学生在场的,教师都要保持整洁的着装、良好的言行举止,维持一个人民教师的仪表。虽说不可以貌取人,但是从一个人的着装打扮上,从一个人的言行上,能看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这是提升文化课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外在因素。二是要对教学工作有责任心,对工作要尽心尽力,不能够敷衍了事。对中职教育而言,受限于当前职业教育背景,虽然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存在差异,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教书育人、让学生能够在教学当中有所收获才是一个教师的本分。对每位学生认真负责,在教学当中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学生就会尊重、信服教师。三是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文化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能力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果老师能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那么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和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下,现代化教育科技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丰富了各种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为了让“双师型”文化课教师的培养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技术也应当成为他们培训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首先,要安排文化课教师进行有关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基础应用的培训,使其掌握这些设备的运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其次,积极组织对教学设备应用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以极大地缩短其他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设备应用技术的时间;最后,让文化课教师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在现代化背景中的發展情况,从最新的生产技术到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面掌握专业发展情况。
对“双师型”文化课教师转型来说,最大的支持力量来自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就目前而言,各职业院校,尤其是示范性职业院校,在现代化教育建设上都有非常突出的成绩。为了让教育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应当进行资源共享,让具有雄厚教育实力的职业院校能够与实力较差职业院校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让各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文化课教师的培养上能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另外,在教学规划当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的质量为基本要求,制作各种教学课件,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文化课教师要掌握当前的市场情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作为职业教师,不能够闭目塞听,只专注于文化基础的教学,不了解现在就业形势,全然不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否则就会使学生认为文化课的教学与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毫无关联,从而导致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失衡。因此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角度来看,想要转型为“双师型”的文化课教师,至少要对当前的市场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跟学生就“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职业技能未来变化的猜想”等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认为老师是个“行内人”,从而能够更加认真、专注地学习文化课知识。对当前市场情况,可以从互联网渠道去了解,或者从一些优秀的教育机构开展的市场调查中了解。其中,各种各样的调查课题和详尽的数据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前市场情况,使教师据此对自己的教学规划做出调整,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加专业化的教学。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还要掌握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能够从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政策上对文化课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当中,感受到自身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文化课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终身发展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使文化基础课程能够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学校也应当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可以利用一些长短假期举办技能培训班,选派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或者是教育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使文化课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四、加强对文化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提升
当前社会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停留在职称跟各种专业证书上,这种偏激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过分追求职称的评定和各种专业证书,而对自身教学能力却不太重视,导致教学能力不能够满足教育的需要。这并非是说职称跟专业证书不够重要,但是从教学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更希望的是教师能让这些职称和专业证书内化为教学能力。对教师而言,能够体现自身能力的仍然是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因此为了让文化课教师转型为更经得起考验的“双师型”教师,就应当对文化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严格考查,对他们的教学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不将评定“双师型”教师的焦点放在职称和专业证书上。也就是说,要对想要转为“双师型”的文化课教师的文化课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内容上,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对各类主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学生互动的形式以及如何协调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考核评价上,要进行多元评价。比如,安排准备转型为“双师型”的文化课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实习,考核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与教学紧密相关,是教学能力的一个侧面反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时,除了校内的领导、老师,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学生。因此要引入学生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评价,以便更加客观地考核文化课老师的教学能力。比如,让学生谈一谈在文化课老师带队实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给文化课老师打分,等等,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价,使文化课教师能更好地转型为“双师型”教师。
要加强对在某些方面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文化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提升训练,让他们能够尽早达到教学要求。针对性强化提升除了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之外,还要重视其技能水平的培养。职校教师的培训与普通学校教师的培训,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职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跟技术水平要同步提高,要让培训的教师尽早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训基地基本都能满足“双师型”文化课教师的培训需要。就目前而言,更加适合培养“双师型”文化课教师的培训模式仍然是校企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实力和信息渠道为这些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场所。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为提供教师训练场所,可以较好地与职业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也能够使自身的人才来源趋于稳定,是双赢的合作局面。让培训教师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消除专业课与文化课出现对立的情况。对中职教育而言,专业课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文化课也并不是陪衬,它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的台阶或者工具。文化素养的提升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质量,并在工作中发展成为知识、技术更加全面的人才。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无论是在心理素质上还是认知能力上都远胜于文化素质欠佳的人,他们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显得更加灵活合理。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养提升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
“双师型”文化课教师的培养与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本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是在具体要求和细节上却有所不同。专业课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而文化课教学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學过程中“双师型”文化课教学更要注重细节处理,要具备沟通和管理能力。清楚认知这一点之后,培养“双师型”文化课教师才有更加清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蒙成.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2]唐晓凤.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3).
[3]努力构建有西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西藏教育.2015(0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文化课转型教师的培养与“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编号:GXZZJG2016A095)课题论文。
【作者简介】蒙槐春(1963— ),男,广西环江人,高级讲师,“双师型”教师,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学方法。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