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性所至 妙不自寻

2020-04-07梁叶芳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平等自由法治

梁叶芳

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 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本文以《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为例,结合现实法治案件,让学生在参与,互动,思辨和践行中落实学科素养,彰显学科特色。

关键词:核心素养 法治 自由 平等

课例回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体会自由具有限制性和相对性,理解法治是对自由的保障,树立平等意识,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和待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增强法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等与自由的涵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难点:自由的特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猜图标,微信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功能?

生1:可以看朋友圈的一些美文;

生2:可以购物,发红包,做生意;

生3:可以发表评论,点赞;

······

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微信在传播文化知识,方便人们生活发挥着功能,另一方面,微信也为不良社会舆论和违法犯罪提供了平台。

今天这堂课呢,我要从我微信朋友圈一个男孩儿母亲的求助开始说起。

(二)新课展开:

师:我的朋友圈上很多人在转发这个求助照片。

换做你,你会转发吗?

板块一、正眼看自由

生:转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这是我的自由,而且我做了这样一个善举,能够帮助别人,让我获得快乐。

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位同学这样的善心,多一些这样的善举,社会会更加繁荣进步。

师:转不转都是同学们的自由,人们渴望在朋友圈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希望受到约束,当时很多热心民众也像我们的同学一样转发了,甚至自发成立了7只公益搜救队,有200多个热心人参与了搜寻,当地警方也出警500多次来帮助这个母亲找孩子,但是求助的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我们来看一下案件通报。(导入案情回顾的视频)

师:原来这是母亲陈某为了检验丈夫对自己和孩子是否关心,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母亲的任性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

生:恶意消费社会正能量,造成了社会混乱,自己也犯了法,失去了自由。

师: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生: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师:你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生: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师:母亲从求助者到变成违法者,你如何看待这个转变?请同桌两两讨论两分钟,探讨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生:母亲如果遇到孩子丢失本来就有报警的自由的,法治保障自由,但法治也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母亲陈某就是触犯了刑法,最后受到了法律惩罚,违反法律付出了失去自由的代价;所以法治既保障自由又限制了自由。

板塊二、法眼看平等

师:事件还在发酵,男孩母亲的老家门外一群吃瓜群众在围堵家人,12月5日上午十点,记者赶到黄政豪家所租住的小区,敲了很久的门都没人开,附近邻居说,他们家早上很早就搬走了,由于不堪忍受网络上的恶言恶语,男孩一家人偷偷从出租屋搬走了。

师:男孩母亲的确伤害了热心民众,浪费公共资源,但她的人格尊严权和隐私权就没有了吗?

生:有,我们每个人在法律上地位都是平等的。

师:男孩母亲如果没有被剥夺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靠谁来保障合法权利?

生:法律来保障母亲陈某平等地享受权利。

师:如果这些吃瓜群众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她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吃瓜群众也要平等的要履行法定义务的。

师:我国很多法律都有关于平等的规定(列举《宪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对于平等权利的各项规定)。

师:母亲的最后受到了刑法的处罚,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违法必究,触犯法律,要平等的受到法律的惩罚,没有特权。

师:说到特权,去年国家教育部对残疾人高考学生出台了这样的政策,这是一种特权吗,教育部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不是,这是对残疾人高考生的照顾。

师:教育部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残疾人和我们正常考生情况不同,就要差别对待,这样才能保证结果公平。师:我们国家一直在追求着平等,比如同工同酬,比如我们同学平等的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这些都体现了什么?

生: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师:我们来看一下平等在法律上的涵义?

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机会平等),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结果平等),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板块三:明眼看社会

学以致用:你看到以下下情景,你会怎么做?

1、公交车爱心专座旁有老人坐着

生:如果我是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学生,我会让座,因为这些爱心专座本来就是为了照顾老人而设,体现的是一种平等;

2、电影院有人大声喧哗

生:如果我是接电话的那个人我会选择静音,如果非接不可我会到影厅外面去接听,因为自由是受到限制的;

3、自修课上两个女生讲空话

生:如果我是其中一个女生,我不会讲空话,这样会影响到别人,说话自由是受到限制的;

师结语: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法治是两条红色的轨道,在法治的轨道上,自由受法治的限制又受到法治的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法治的轨道上,人人平等地享受着权利,人人平等地履行义务,超越法治的红线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自由和平等两辆车才能正常平稳地驶向文明社会。

课例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明确规定:要以学生生活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案例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和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笔者从“核心素养”出发,整体把握教材,采用的是“一案到底”的教学思路,通过引入当下最热门的“乐清男孩失联”这一法治案件,摒弃了教材碎片化资源,以案件发展为明线,以课本知识点为暗线,显隐结合,以案引趣,以案启思,以案导行,整合教学资源,重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实效。

一、孕育人文氛围 让学生的“情”热起来

案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展开中呈现出一张朋友圈疯狂转发的一张母亲求助的照片,让学生置身在真实情景中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转不转?”让学生自己做选择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积极地发言中引发思维的碰撞,也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学生纷纷表示要转发,这是一种善举,可以帮助孩子母亲找寻失联的孩子。通过这一个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的正义感和善良之“情”热起来,而且让课堂氛围“热”起来,成为打造情满课堂的重要一环。

二、播撒思辨种子 让学生的“情”明起来

通过案件后期发酵吃瓜群众侵犯母亲陈某的隐私和人格尊严权切入,教师提出问题:男孩母亲的确伤害了热心民众,浪费公共资源,但她的人格尊严权和隐私权就没有了吗?这个问题具有思辨性,可以抓住这个矛盾点让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在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让法治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通过本次探讨认识到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和平等两个主题通过乐清男孩失联案中的母亲这一角色顺畅地连接,自然地过渡到平等主题,教师抓住这个问题节点进行深层次的点拨:男孩母亲如果没有被剥夺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靠谁来保障合法权利?生:依靠法律。生:法律来保障母亲陈某平等地享受权利。从学生的思辨中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其中一个表现: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教师总结时渗透法治教育:如果这些吃瓜群众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她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吃瓜群众也要平等的要履行法定义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凸显法治教育,鉴于学生在法律涵养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具体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在“法眼看平等”板块中,教师引入《宪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对平等做出的相关规定,旨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学法、尊法、懂法和用法。教师接着提问:乐清男孩失联案最终的结局是母亲触犯刑法,受到刑罚处罚,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后回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没有特权。教师抓住关节点“特权”延伸2018年中国教育部对残疾人高考生颁布了以下政策,观看视频思考:这是否是一种特权?生:这是一种特权,只有残疾人高考学生才能独享。另一个学生反驳:这不是一种特权,这是在照顾残疾人高考生,追求结果的平等。从两方辩论中可以得出平等的真正含义包含其中一点: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再由教师顺承每个在座的同学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这种情况就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三、参与社会生活 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结课时应通过不同形式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结课活动要巧妙设计,落实践行,让学生的“情”动起来。在新课标的修改中提出通过公共生活和法治教育来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学会理性参与社会生活。 “一案到底”最后一个环节是明眼看社会——以案导行,通过设置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课堂学到的知识、内生的观念回到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情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和法治观念,成为一个具有法治观念和高度道德感的合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真正将“情”落地生根,开出自由平等之花。

本节课給笔者很多感触,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希望通过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来影响人的德行与人格。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的要求高屋建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但在实际教学中考查难,践行更难,考核还是侧重于知识点,而内化的德行与法治精神却很难考核和评价。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法治精神,真正将法治教育落实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成为公序良俗的遵守者,法治精神的维护者?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1】郭亚琴.《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以《师生交往》一课为例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课堂密码,总第371期 2018 · 04B:60-63.

猜你喜欢

平等自由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