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兄弟“三招”应“国考”

2020-04-07孙建勇

科教新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题旨三招立论

孙建勇

北宋嘉祐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当时的“国考”——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同登进士,从此进入公务员队伍,把当时的竞争对手震得一愣一愣的。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苏家哥俩在应考时是暗中运用了“旁门左道”功夫的。

第一招是“暗语飞信”。当年的“国考”要进行好幾轮,在第一轮中,也许是紧张的缘故,苏轼领到试卷后,看到题目,一时大脑短路,茫然不知从何下笔。一阵抓耳挠腮后,苏轼只得向坐在不远处的弟弟苏辙投去求助的目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苏辙当然不含糊。他把手中笔管放在嘴边,装作若无其事地轻轻一吹。一条暗语“飞信”,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传递给了哥哥。苏轼的脑袋何等聪明啊,他一见,立刻茅塞顿开,明白了考题的出处是《管子》。接下来,他调运才思,很快就完成了一篇漂亮文章。

第二招是“背道而驰”。兄弟同场考试,虽然彼此有个照应,但是,也有不利一面,那就是写起同题文章来,在立论、阐述和行文风格等方面很容易撞车,尤其在殿试时,一旦两人文章观点雷同,很可能会有一人落榜。为了把落榜风险降到最低,这哥俩听从老爸苏洵的指点,在考场上依计而行,终得圆满。原来,苏洵让俩儿子在应试文章中,立论时务必“背道而驰”,做到“一和题一骂题”,也就是说,哥哥苏轼做的文章要符合题旨,从正面立论,弟弟苏辙的文章则要批斥题旨,从反面立论。

第三招是“无中生有”。当然,无论别人帮多大忙,考试中的很多问题还得自己面对,自行解决。苏轼在做考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就自行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行文当中,他在论证“仁可过,而义不可过”的观点时,想来想去都想不起合适的现成论据。怎么办?苏轼急中生智,提笔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文章写成之后,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被唬住,“以为异人,欲冠多士”。其实,皋陶杀人这个典故,完全是苏轼情急之下的凭空杜撰。

此三招的运用,只能说明苏轼兄弟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从应试技术来看,他们绝对是行家里手,为应试成功加分不少。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苏轼兄弟真的胸无点墨,酒囊饭袋一个,单凭这些“旁门左道”,那是绝对通过不了“国考”的。正所谓“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有人一心只学他们的旁门左道,而不想他们那样研修学问长才智,到头来肯定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猜你喜欢

题旨三招立论
鲁迅《立论》于中学作文课之启发
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堂练笔有“三招”
“三招”让党内民主落地生根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