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大学校史的育人功能

2020-04-07王玲

兰台内外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史育人大学

王玲

摘 要:大学校史是对大学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风气和校园精神的直接体现,它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为了更好的发挥校史的育人功能,大学应加强校史育人理念的顶层设计,加强校史本身的研究以及团队建设,开拓更多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文化;大学;校史;育人

從大学的作用来看,大学除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外,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大学生,大学校史既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有极其丰富的育人价值。但目前,大学校史的育人价值还没有被深度挖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因此需要进步一加强大学校史的育人研究,提升和完善其育人机制,探索更多的育人路径。

一、大学校史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

1.校史是开展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

每一所大学的历史都是一个汇聚时代发展的小缩影,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它记载了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为了发展和振兴民族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的拼搏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前辈的事迹更容易认同和接受,因此,大学校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通过校史教育,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息息相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基于校史的文化育人兼具显性和隐性特征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环境对于人的品格和道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但又根深蒂固的熏陶作用,是一种隐性影响。大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积淀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客观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每天身处其中,耳濡目染,这些历史文化形成了知识、价值观化身为一种“潜意识”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发生作用,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大学校史育人机制与体系不健全

1.校史育人缺乏有机联合

大学各主体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辐射到各院系,对全校所有大学生开展校史文化教育。然而,现状是部门各自为政,联系较为松散,无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史育人体系,使得校史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文化得不到大力建设和运行。同时,因为校史育人环节普遍不与各部门绩效考核挂钩,在工作中重视程度较低,主动引导和自主教育意识薄弱,导致校史文化育人的效用微弱。

2.校史育人形式单一

近年来,全国上下重视文化发展,校史育人有一定进展,各大院校都建有校史馆,有的甚至还有博物馆,但校史育人形式仍然单一。大学对校史的挖掘流于表面,更多的大学则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校史研究和相关校史读物的编纂,不面向学生开设校史课程,也不举办校史相关的各类活动,严重制约了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传承大学校史文化,提升校史育人功能

1.加强校史育人功能理念的顶层设计

管理机制健全是组织、领导、规范、发展的一种运行模式,是组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联系制约和作用的一种方式,是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利用的重要环节。各大学应成立校史育人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人牵头,全面规划统筹此项系统工程的开展。同时,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宣传部、校史馆、学生处、教务处等重要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具体落实校史育人的各个环节,各部门有机联合,并将其承担的责任计入绩效考核,以此避免出现工作实施中逃避、懒散、推脱的现象。

2.加强校史研究

成立科研性质的校史研究办公室,具体负责大学校史的日常工作,并明确该办公室的隶属关系,一般来说,校史研究办公室挂靠校史馆,由专职人员组成。同时,将校史研究纳入学术研究范围,作为正式科研课题来操作,保证校史研究质量。除了史料搜集、查阅文献、走访调查,目前较为推荐的是采用口述校史访谈的形式作为一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校史缺失部分进行收集和填补,同时录音和视频又形成了一手校史资料。

3.加强校史育人队伍建设

校史育人建设还需要一支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人才队伍,这个队伍上至校领导,下至学生骨干,都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整个校史育人团队要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改变“管理人、支配人”的传统模式,推行“服务人、激励人和开发人”的新模式,妥善处理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的关系,调动教育队伍的主动性,培养其在校史文化育人的创新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除聘用本校教师作为校史课程教员外,还可以聘用外单位的校友、专家,以兼职的形式作为校史教育人员,同时应大力发挥大学生优势,招聘本校学生作为志愿者,充实档案管理团队、校史研究团队、校史馆博物馆运营团队等,以高素质、高能力为标准培养一支思想先进、学识广博、业务熟练、精通管理、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

4.拓展校史育人途径

学校应开设专门校史课程,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校史相关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增强校史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形成多维度、立体式、全方位育人模式。

(1)加强校史场馆建设和运营。校史场馆建设不应局限于校史馆建设,它还包含名人馆、博物馆、校园文化景观等内容。校史馆可以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成果和发展成就,是一所学校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窗口。名人馆可以单独展示著名校友的光辉事迹和他们对学校、国家甚至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用以缅怀先人、励志后人。博物馆是对一个行业的特色展示,对学校本身具有重要的宣传和品牌意义。校园景观建设一般适用于新校区,因为新校区建成年代都比较晚,缺乏悠久的历史,将古老大学的文化底蕴融合到新校区的景观建设中,可以让人们行走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气息。同时,对这些场馆除了加强建设外,还要将其投入运营,而不是静态的摆放在那里,只有通过妥善管理和经营,将它们的内涵传输给校内外师生,才能真正兑现价值,起到育人的作用。

(2)编写和发放校史读本。校史读本包含大学机构史、学科史、名师录、人物传记、图册等多种表现形式。从源头上梳理学校的机构演变、师资力量、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等资源,并将其汇编成读本传输给大学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认知和认同。同时,有助于以史为鉴,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去其糟粕,给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以指引和启示作用。

(3)开设校史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开设校史课程,是最直接的校史育人途径,也是大学校史育人的起点。将校史课程成绩和个人绩点挂钩,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也是短期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效果很大程度基于大学生对考试的压力,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对校史入心入脑,还需合理设置校史课程,以及进一步提升老师的授课水平。

(4)定期举办校史相关专题展、人物展。在特定节日,如“69档案日”“校庆日”“国家公祭日”“名人诞辰日”等,结合节日意义,选取学校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发展过程、某个学科的发展过程,或学校创办人、名师大家等多角度,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和文字系统再现与之相关的历史,在特定时间可以加强传播和记忆,更好的激励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5)邀请老同志开办校史专题讲座。讲座也是教学形式的一种,邀请老同志讲述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校史,学生比在课堂上听教辅材料更具可信度、亲和力和鲜活感。同时,讲座还有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地方加以追问,甚至通过和主讲人探讨的方式即时获取满意答案。台上台下互动的模式使校史知识的传授不止停留在表面,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校史进行深入思考,真正的感知历史,从中获得激励和启发。

(6)开展其他校史活动。学校可以举办校史演讲比赛、校史知识竞赛、校史征文比赛等。将这些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可以由某个行政部门牵头,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负责,旨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竞技比赛对大学生进行校史熏陶,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前辈精神。比赛配有激励机制,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谢冠仙.大学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实现路径[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姜佃高.校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实现路徑探究[J].兰台世界,2016

[3]赵林林,顾 炜,司献英.全方位育人背景下大学校史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8

[4]贡 爽.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2013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大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至善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