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启发式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0-04-07王高辉董亚琴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王高辉 董亚琴

摘 要: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巧设情境、巧设疑问、鼓励质疑、保持良好的教姿教态,并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控制力;学习的目的性和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也叫“产婆术”,被称为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现今启发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深思。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正是启发式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孔子言:“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的意思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是心里想知道某个道理又不得而知,有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而“徘”是学习者对某个道理已有所理解,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样子。这两种状态也即是学生对所学的理由很感兴趣的状态。而这时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由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所引起的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1]。而学生的兴趣常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的好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人自小对数学有兴趣,认为学数学“能动脑子”。而另外一大部分喜欢学数学是因为“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前者属于直接兴趣,即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所引起的兴趣;后者则属于间接兴趣,即对这种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兴趣,对于学生来讲,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都是必要的。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转化规律,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对于一门新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常常是直接兴趣,稍纵即逝,不稳定,不持久,不深刻。所以教师要学会把握契机,引导和帮助他们成功,从而形成稳定兴趣,即间接兴趣,实现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如何促成这种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性和作用

学以致用,只有当学生感觉到学习对他们是有用的,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他们才会真正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也即间接兴趣。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多去挖掘生活和实践中的相关理由,然后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和感染学生。接下来,要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兴趣,还需要老师去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首先要“备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谈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思想,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步。

二、在新課的导入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考虑用什么策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课件、一些图表、一个实验、一段趣闻、一个故事,既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又是学生意想不到、深感惊奇的。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不但在导入阶段要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将要纳入的新的知识铺路架桥,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进行深思,推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新知识学习中巧设疑问,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探索

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在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问”开始的。而启发式教学也通常表现为教师提出理由,学生回答和深思理由。教学理由的设计是个关键。设计理由的策略很多,一般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把新颖、独特的教学理由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设计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上。然后,或层层剥笋,步步深人;或排除障碍,迂回前进;最后逼到理由的中心。一点而破,使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在巧设疑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理由的开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动机的切入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深思,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

四、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教姿教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发生“共振”十分重要。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宣泄。所以现在提倡微笑教学,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面带微笑进入课堂,会缩短师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思维。

参考文献:

[1]程仁喜.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数学中的引导、启发式教学[J]. 课外阅读旬刊(12):144-145.

[2]曹晶珠,甄伟.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2-34.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高校教师“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