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EMI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探讨

2020-04-07张晶

高教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融入原理

张晶

摘  要:加强EMI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力度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出于自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特点,在运用EMI教学模式方面既体现出将理论性与实效性、主导性与自主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优势,又需针对课堂互动、教师素质、课程编制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推动这门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EMI;“原理”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095-04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to enhance innovation awareness by strengthening EMI's integration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shows the advantag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effect, dominant and autonomy,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using EMI, but it still needs to do further exploration on classroom interac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promote its reform of bilingual teaching.

Keywords: EMI;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integr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战略性意义。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指导性原则。笔者于2017年9月赴牛津大学参加我校与牛津大学教育系合作的EMI教学实践培训,这次培训旨在推进教学国际化,加强EMI对各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入力度。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媒介语入手,探讨EMI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相融合的问题。

一、将EMI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依据

(一)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体现了融入的紧迫性

EMI(English media instruction)是指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果不明就里,很容易将其混同于“大学英语”那样的通识语言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旨。或各学科的专业英语类课程,即使用英文或中英双语教材,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完成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准。EMI的理念要宽泛得多。从微观意义上来说,它对课堂生态环境、教学环节设计、语言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效果评估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促进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它体现了和国际教育相融合,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趋势。

首先,“‘课程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课堂教学由于它的可计划性、可规范性和可组织性等特点,常常处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何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和能力增长量同步增长?如何使教师的生命活动价值得以体现?如何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统一的过程?这些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EMI课程所着力解决的问题。其次,高等教育担负着传递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使命,这是它的文化价值的体现。EMI作为运用非母语语言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方式,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途径,即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发展与创新。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教育,必然会将国际化作为其教育目标。EMI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学科把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更是关于人才培育理念的进步,这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所担负的重大任务。

(二)在加强“原理”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了融入的针对性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力扶持和高度重视,如何讲好思政课成了各大高校竞相探讨和加强交流的主题。有的学校开展专题授课,旨在以科研助教学;有的学校使用雨课堂、微助教、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技术手段,体现“因势而新”的时代感;还有的学校结合自身办校特色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与办学理想相统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些课程建设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表现为缺乏国际视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落后于新形势,忽视教育客体的新特征,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定理论自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新目标的设定提供了依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进行教学是思政教学的根本,但理论只有通过与其他理论的对话、交流与碰撞,才能更彰显它的优越性与生命力。为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应对思想意识领域国际互动性的增强所带来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增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2]具体到“原理”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具外来特征的课程,不仅理论体系来源于西方,而且当今西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兴未艾,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方面考虑,具有国际性视野都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表现为对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宏观局势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开阔国际视野,就需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中国在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从微观的教学方式上来讲,“原理”课的目的在于传达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的是系统的理论性和结构的逻辑性。理论教学通过视觉手段(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只能得到有限的传授,与内容相关的信息主要通过语言本身进行传递。因此从语言媒介层面进行教学改革不失为一种可行方式。

(三)在明确学理共同点方面体现了融入的可能性

从事EMI教学的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上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学生则需要通过英语这个认知诠释的外壳达到把握实质内容的目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学生与学生间的融合、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都是十分必要的。IRF(inquiry-response-feedback) 即提问、回答及反馈就是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除此之外,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课堂上学生的融入度)、check comprehension(对学生理解程度的检查)等也在EMI中十分常见。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本身教育性质的特殊性,更是将主客体关系问题作为其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尤其“把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主题。”[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内容的主体间性,在外因上起源于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内因上则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强调的是交往式教育模式。可见在对主客体关系的认知上,EMI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一致。

EMI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EMI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指标来自讲课者对理论术语的阐释、语速语调的控制、授课内容的设置、学生理解力的核查等方面。按照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课堂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而学生的发展程度又与教师的生命活动价值密切相关,这样的双重有效性也可见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否有效,这取决于他对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有效,这表现于他对教育者所发出的一切信息,即教育者的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之中;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性交往,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发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的情感交往的存在及其质量的要求要更高、更鲜明。”[4]

二、将EMI融入“原理”课的基本路径

根据“原理”课的课程设置特点及笔者从事“原理”课英文建设的实践情况来看,EMI与“原理”课的融入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一)理论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作为政治理论课,“对教育内容的认识,是教育对象内化并践行教育内容,形成教育者所期望在教育对象身上实现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经一环。”[4]也就是说,关于“原理”内容的知识的形成是其目的实现的重要通道之一。“原理”课内容中涉及大量的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學说和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英文原著,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作为理论知识的载体,可以更大程度还原理论,减少转译过程中对原术语的误读。用英文讲述“原理”课,需要对原有中文教材进行结构上的大幅调整,以便形成一条明晰的授课思路。笔者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线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三大版块,马克思主义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列宁主义侧重“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民族及殖民地问题”,毛泽东思想则着力于“实践论”和“矛盾论”。每一部分的讲授都遵循“理论是历史的理论,社会是历史的起点”的原则,尽量在历史的展开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这也是体现了EMI的基本理念:“对EMI授课教师而言,将复杂的概念阐释清楚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5]

能够解释生活、指导生活的理论才是常青的理论,“原理”课由于它的意识形态性质,更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将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一点上,笔者坚持浏览国内国外各大英文网站,选择热点事件,以“英语新闻天天读”的形式结合理论向学生讲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一则有关智利环保部门和国家矿业协会之间关于某项采矿方案的争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S型号特斯拉智能电动汽车的一起事故,引起了学生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因人民公仆焦裕禄而闻名的兰考县,如何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成为弹奏自身乐章的致富典型,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矛盾规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知识内容的传授并不是“原理”课的最终目的,它更像是一根手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人生价值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无可辩驳的教育主体,承担着组织、实施和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但这个主体地位并非以压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而是相反。因为一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经过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思维运作,并进一步转化为其内在的自我认识活动。在运用EMI讲授“原理”课时,笔者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的年龄状况和专业背景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预备了两套教学PPT,一套英文PPT在课堂上使用,一套中文PPT课下向学生推送,如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组织学生研读原著的部分章节,并通过随堂小考或使用Kahoot这样的英文实时问答网站开展“快问快答”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对学生课堂交流与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分析,推动课程进程向预定方向发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体现在: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消化与吸收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笔者在课堂开展的“新闻对对碰”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就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论,例如选取于《纽约时报》上的一则名为“想成功,不能复制比尔·盖茨模式”的文章就引起了学生关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看待环境在一个人成长、成才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热烈反应;强化实践教学,激活学生的“需要——动机系统”。“需要——动机系统的有无、强弱及其性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进行思想信息接受、转化的积极性、能动性。”[4]“原理”课的课外实践由学生自行组成实践小组,自己选择调研课题深入考察并撰写实践报告。有的学生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宣布辞职为切入点,分析英国在脱欧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与阻碍;有的学生进入国内外各大新闻网站,以坚持两点论的正确态度广泛搜集材料,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条分缕析,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评说热点事件;有的学生以“新中国人”为主题,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新型的认知观照处于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新一代中国人。这些都反映了学生政治意识的加强和对中国道路的深切关怀。

(三)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

“原理”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要求学生实现从对教育内容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的转化。“原理”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在于,它更有利于将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实现这种转化。笔者在进行EMI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性交往”的特点。这种“教育性交往”强调情感体验,教师对“教育目的和内容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也构成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积极情感活动的产生”。[4]近一年以来,笔者特意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中国向世界”和“外媒看中国”两个版块,前者通过中国的崛起展示独具本土特色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度,“讲好中国故事”;后者通过外媒的视角看待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姿态,“展现立体中国”。在立足本土与对话世界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笔者还是学生,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活动对于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十分宝贵,“是教育对象实现其对教育内容由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由观念型掌握向实践型掌握转化的必备条件。”[4]

三、将EMI融入“原理”课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提出了建设50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规划,但语言政策的贯彻,“不能将其理解为从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到微观层面的政策实施的简单线性过程,必须将其置于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探究这一背景与政策文本及其中行动者的主体性等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6]“原理”课从理论背景、内在结构、教育目的等方面具有运用EMI的诸多优势,但不可否认,它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与挑战。

(一)EMI为“原理”课教学内容的重新编制增加了难度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活动的比重,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就需要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将EMI融入“原理”课,由于课时容量和教学媒介语两方面的原因,使调整任务的难度增大。这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编制结构与教育对象的接受特征不能完全契合。开设EMI课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接受水平,这是以整体、共同的水平为基础,但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对语言的接受特征是不同的,相应地对思想信息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其次,“原理”课作为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找到内容适应的英文教材并不容易,编写全英文教材是它的趋势。这不仅是语言问题,还涉及多元文化语境的问题。既然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需要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又对来自國外特别是西方的异族文化作一客观评价,把握好“西方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评价尺度。

(二)EMI对“原理”课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理论素质包括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准备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能力素质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将EMI融入“原理”课,意味着对“原理”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要放置在用英语进行授课的前提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中英文转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语言能力、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整合水平等诸多方面。虽然近年来“原理”课教师无论从教学经验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探索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也进一步扩展了学术视野,但要形成胜任EMI的教学队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EMI对“原理”课堂互动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课堂互动作为一种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重视学生即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因为“缺乏主体性的教育对象不可能有在相应的限度中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不可能生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不等并由此产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冲动。”[4]将EMI融入“原理”课,课程教育的目的侧重于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信念。笔者采取的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为分组讨论交流、不同观点辩论、专题研究展示、借助网络平台等,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学生在政治意识、英语学习兴趣、运用理论自觉分析国内外新闻的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但笔者所在高校的“原理”课一直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加之近年来采取全校性混合选课的方法,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为EMI模式下的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和课下学习任务分配带来一定的难度,与理想的课堂效果也存在差距。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不断摸索,比如考虑开设小班教学、英文研讨性试点课堂等,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支课程,既有开展EMI课程教学的优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推进EMI教师队伍建设,并结合课程特征设定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2.

[2]杨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国际视野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90-92.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8.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9,113,74,109,110,144.

[5]牟鹏.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7(9):99-104.

[6]林晓.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隐性政策分析——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6,(2):53-60.

猜你喜欢

融入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