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为导向的环评课程改革

2020-04-07邓琳罗伟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程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能力

邓琳 罗伟

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环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环评课程的教学展开思考,提出将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同环评教学相结合这一思路,并在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环评课程教学改革既适应了国家对工程应用类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能力;工程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132-0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iders the teach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ourses.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mbining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ngine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eaching, and gives a specific scheme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metho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ourse ha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he stat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pa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gine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actical abilit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愈加深刻,国家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中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环评)课程是一门涉及环境、生态、市政等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1]。环评课程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知识,获得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环评课程教学应当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能力。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自2004年开始实施,考试科目包括环评相关法律法规、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环评技术方法和环评案例分析[2]。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除了考察考生对环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也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3]。對环评工程师而言,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书写环评报告书能力,更要具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2011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表明高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4]。

然而,目前高校中开展的环评课程存在缺乏具体的实践环节、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枯燥及教学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不适应国家对环评工作人员的知识层次要求[5,6]。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及提高环评工程师考试的通过率,在环评课程教学中补充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相关的内容并对环评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一、关于环评课程教改的思考

针对现如今环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以培养环评工程师为导向,并将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同高校环评课程教学相结合,是一条有效的教改思路。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不仅更加具有导向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获得具有高含金量环评工程师资格证书。

(一)环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在环评课程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许多高校由于学时和实际条件的限制,没有开展实践环节,而以论文或绘制图纸等方式替代,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环评整体思路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对环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其次,随着各种最新环评文件和相关导则的推出,环评要求的内容越来越多,然而高校中使用的教材往往多年前编制的,内容相对过时,同时在环境法规及实际案例分析方面相对缺乏,阻碍了学生对环评知识的全面掌握。此外,传统的环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枯燥乏味,老师按照教材的目录,从第一章讲到最后一章,然后通过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而有些学生可能仅仅在期末考试前的几天,将课本的知识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这样的教学,会让老师误判教学效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最后,环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时间和空间有限问题,时间有限是指环评课程的学时短而教学任务却繁重,空间有限是指环评课程教学往往局限于室内课堂上,学生学到都是一些抽象的数据、公式等知识,缺乏对环评内容的直观认识。

(二)如何将环评课程教学同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相结合?

将环评课程教学同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有效结合,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环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以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参照。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反映了社会对环境评价人员的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导向性。大纲中重点突出的考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分配更多的教学时间,重点讲解。第二,环评课程内容应以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为参照。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材的内容往往存在滞后性,而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将大纲中要求的产业政策和更新的环境标准、环境政策和法规、技术导则等内容补充到环评课程教学中去,同时将教材中淘汰或过时的内容删除。第三,环评课程考试的内容以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内容为参照。环评课程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环评知识学习效果和老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合理的考试方式和内容设置十分重要。就考试方式而言,可以将卷面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相结合,摒弃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方面,可以将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试题作为卷面考试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按照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的题型对环评课程考试进行命题[7]。

二、环评课程教改的具体实施

(一)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可以将环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对应于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的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和案例分析四个科目,并根据不同科目在考试中的分值比重,合理安排每一模块的学时。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满足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具体需要,而且结构和层次清晰分明、重点突出。其次,将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中四门课程最新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环评方面知识的变化。最后,由于环评课程包含的知识量较大、涉及面较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避免知识点的割裂。

(二)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环评课程教学方法,按照教材的目录,从头到尾,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结合教学编排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环评课程教学中,多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适量的课后作业亦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环评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生动、便捷、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简洁明了地讲述环评工作中的评价思路、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结论等。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环评课程的教学效果。

此外,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也是良好的教学方法[1,5,8,9]。翻转课堂是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相互颠倒,让学生来充当老师角色,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通过身边真实的实际环评项目,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数据,采用正确的评价和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和预测并给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环评工程师这一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是通过与具有环评资质的环保企业进行合作,将学生带入企业的工程现场,通过现场讲解,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环评,使学生对现实场地真实的水文、气象和地理参数等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改进考核方法

环评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是由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出席情况)和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卷面考试)组成,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应增加实践环节,用来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给出设定的建设项目,让学生分工合作,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熟悉和了解环评工作的整个流程,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由教师对学生编写的报告书进行审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平时成绩应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积极性、语言表达等)为主要参考;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来进行命题,在试题中采用一些往年的经典案例分析考题,用来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考核结果来确定学生环评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三元化的考核模式,着重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开展精品课程学习

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很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取。许多高校都开设有环境评价课程,一些重点高校的精品课程均可在网上找到,如西南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等。参照他们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同时,加强自身环评精品课程的建设,发挥国家重点大学教学先进示范作用[10]。将制作好的优秀课程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并在课上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11]。此外,网络上也存在许多关于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可以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供学生学习。

(五)开展讲座学习

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在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阶段,通常要求研究生参加的学术讲座次数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这是因为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不仅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有利于他们进行学术研究,而且增加了与学术大牛的接触机会,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借鉴于此,在开展环评课程教学时可以利用高校这一平台,邀请具有丰富环评经验的工程师或者老师来开展环评系列讲座,并规定学生在培养学时内需参加此类讲座的次数。让学生同这些一线的环境行业专家接触,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环评行业工作的了解,让其对环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所把握,激发兴趣、开阔视野[12]。

三、结束语

高校的环评课程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及考核手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利国家对环境类人才的培养。以培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为导向,通过对环评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改进教学及考核方法等具体方法,将职业资格考试同环评教学相结合。这一教学改革,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其通过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又满足了国家对环境工程应用类人才的这一需求,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探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婷,肖娟,陈兰英,等.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下的环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127-128.

[2]黄锦勇,覃铭,马文英,等.基于EIAE與IEET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8,45(14):261-262.

[3]刘琳,李海波,李玉华.培养注册环评工程师的省属高校环评课程教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05):133-134.

[4]彭殿宝,黄继秋,杨昕,等.“双师”教育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45-146.

[5]杨芳.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17(03):73-74.

[6]袁兴程,李广超,杨伟华,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9(07):80-82.

[7]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01):84-85.

[8]刘晓东,王鹏,贾庆林,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效果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32-33.

[9]何瑞玒.案例法与现场教学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8):116-117.

[10]匡颖,张焕祯.新形势下本科《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讨[J].环境工程,2014,32(S1):1093-1095.

[11]彭殿宝,史鹏,曹雯雯,等.基于“双标准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121-123.

[12]王兰兰,马莲菊,王艳,等.结合实践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新体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3):376-379.

猜你喜欢

工程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能力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联梁型钢大跨度悬挑脚手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EDA平台支撑的轨道交通信控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跨线牵引无人机的飞行方案设计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