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到嘴边

2020-04-07刘恩波

百花园 2020年3期
关键词:女真脸谱生活

刘恩波,一级作家,著有《捕捉》《为了我们丰盈地生存》等作品集,曾经荣获辽宁文学奖、辽宁文艺评论奖、《中国诗人》优秀诗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奖项。

喜欢赫塔·米勒的说法,“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我觉得写作中的女真,也时常在她的作品中带给我们“魔圈”的诱惑。即便是小小说,她也同样写得风生水起,不甘落于俗套,落于自己和别人的窠臼中。也就是说,她的小小说写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依旧在不断地挑战着、实验着、磨砺着自己已经形成的风格。

小小说的特点要求这种文体,永远要尺水兴波,片言只语里就见功力,是短兵相接、寸铁杀人。契诃夫、欧·亨利,还有星新一的经典,是小小说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阅读女真的小小说,我以为最大的收获即是,她懂得在素描或者工笔画的短暂间歇里,为读者送去不一般的精神线条和小中见大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容量。

李渔编剧法有“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戒荒唐”之说。其实,小小说欲写得好,大概也离不开这些文艺法门的妙招儿与个中要害。

主脑即故事的主线是也。女真写故事,善于立意,“意”就是价值观,就是文脉,就是你想写什么、表达什么。

她的《脸谱》笔下有斤两,有道义和情怀,但故事的主线却是很巧妙的,用一位老人死后用什么盖脸来设计主要悬念,架构故事的整体格局,引导情节的走势。梨园传奇是大命题。女真用小孙子以脸谱为爷爷盖脸的设想,应对了老人家生前的最后愿望,这是小角度、小切口,却做足了大文章。此即以小见大,小角度彰显了大气象。不亦妙哉!

汪曾祺先生当年针对小说创作,曾经简言其生活来源和取材,说“一个小说家第一应该有生活,第二是敢写生活,第三是会写生活”。

“会写生活”,大概是最难的一步了。要有好眼力、好本事、好手法。

像《脸谱》这样的作品,属于取法乎上、精益求精的探索。全篇将故事的要点落在传统文化的复苏和继承上,但并没有刻意为之地凸显主题立意,而是用活生生的生命故事点染其间,勾勒有致,别有风采。应该说,好故事是一串珠,好的主题是串珠的线儿。阅读《脸谱》,从那起伏沉落的字里行间,就能发现人情变故、礼仪章法、世态沧桑的种种气息和脉象。

女真近些年对小小说情有独钟,写了一系列探讨市井人生礼俗文化的篇什。那是在心灵深处荡起的浪花,是在记忆内存之中打捞上来的风姿别样的珠串。

就取材来说,女真将家长里短、身边琐事、人生的小插曲,用微观和富于洞察力的笔触,耐心而细腻地描绘勾勒出来,以便让自己也让她的读者“重新找回生命的感触”(戴维·洛奇语)。

写事态,也写世态,更写心态,这让女真的微型叙述,总是充满了对边边角角里含蕴的人生和人性丰富的肌理的洞察与揭示、捕捉和开掘。譬如,她的小小说《古铜色》写了到海外留学的人们并不总是光鲜,而某种程度上也是去特别境遇里淬炼的生命历程;用主人公肌肤变成古铜色这一传神的细节,足以传递出海外生活的另一种格调和风情。《守口》写一对老姐妹老来团聚在一起打发日子的若干行迹。姐姐爱做梦,并且有心事隐藏在内里,直到篇末,作者才娓娓道出个究竟。读这样的小说,感觉是剥掉了陈年旧事中的尘垢,让人有如梦初醒的错觉。

在艺术手段的整合上,女真的小小说,很少剑走偏锋,就是那么地道风趣,朴实无华,而又带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透着骨子里的灵动劲儿。她善于留白,深谙戛然而止和弦外之音的妙處。也许,“话到嘴边留半句”远比竹筒子倒豆子都倒出来,更符合小说的笔法和意味。

无论是《八千步》里最后的故事反转,还是《花大姐》一板一眼中透露的生活变奏,乃至《恋爱基金》布局谋篇里的隐线索——父亲和女儿都瞒着对方给对方做了一件值得惊喜的事儿,概而言之,女真是把生活细节雕刻成了形神俱在的微型的精神雕塑。

有智者说:“世间最为神秘之事,莫过于人心。”好的小说都是参悟种种心意,当然是在物事中。我想,当你走近女真那蔚为可观的微型的精神雕塑,那么你也就踏入了故事门道里传递出的种种心迹、心境和心神构成的大千世界。

[责任编辑 晨 飞]

猜你喜欢

女真脸谱生活
画脸谱
辽朝对女真族的控驭演变述论
试论金代女真族家训的发展趋势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试谈辽金与高丽的文化交流
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网”:我们如何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