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中声势的教学意义
2020-04-07杨昕
杨昕
摘要:声势这样一种把身体做为乐器、借助身体律动将音乐以视觉形式与听觉感官结合起来的多种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更是冲击了我国音乐教育原先单纯教唱歌的模式。它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很多主观意愿的迫切需要,更是其本身价值体现所决定的。通过剖析不难发现,中学课堂中运用声势教学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解放学生身体和思想、平衡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创造力方面都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中学课堂种声势的教学意义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阐述,旨在通过对声势教学意义的理论梳理,引发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重视及深思,进而促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声势;中学课堂;教学意义
一、声势的定义
声势就是把身体作为打击乐器。通过身体的一些简单的动作:捻指、拍手、跺脚、等配以节奏型使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它主要由身体打击乐与嗓音打击乐构成。它是奥尔夫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与其说它是一种身体乐器,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身体语言。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声势的运用使得音乐不再是旋律本身,而是一种音乐律动与身体律动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起着宣泄人类情感、平衡身体与精神关系的作用。
(一)身体打击乐
顾名思义就是将身体作为打击乐器。不难发现,拍打身体的各部位所发出的音响各不相同,再配以各式节奏型就形成了丰满了的音乐效果。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身体动作对声音效果的影响:同样是拍手,实心拍手和空心拍手的声音效果是不一样的。只要稍稍注意并合理安排设计就可以避免此类问题。当然声势这种将身体动作纳为音乐元素的思想并不是奧尔夫教学体系提出来的,早在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体系中就有涉及,然而该体系只是片面的身体打击乐表现为“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四个元素,却忽略了身体各个部位的音色远不止这四种,并且不同的身体姿态及动作设计也会影响到所发出的音乐效果。奥尔夫深受这种身体律动思想的影响,他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四个元素的基础上探索身体其它部位音色,并且发现若将声势与声部、曲式等其它音乐元素结合起来更具表现力。在奥尔夫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他循序渐进的将这种声势律动加入到音乐教学里面,唤醒每个学习者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不在是聆听者,更是参与者,将自己的律动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对音乐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使得身体打击乐是声势教学里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好的方法。
(二)嗓音打击乐
嗓音打击乐主要是由学习者本身的嗓音及口中的各种音色模仿各类打击乐器从而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现在所流行的B-Box就来源于此,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之后,B-Box和嗓音打击乐已经各不相同。前者所模仿的音色几乎仿真、难度较大,类似于口技;后者则是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嗓音的探索去模仿一些易于模仿的打击乐,如:大鼓、小军鼓、踩鼓等。由于嗓音打击乐模仿难度不高又简单易懂,所以它在音乐教学运用中非常方便实用。
二、声势的教学意义
(一)丰富教学形式、促进身心平衡发展
学校的课程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文化课程教育只能教授学生知识与智慧,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品德的人,然而本能使然,学生对运动玩耍的渴望与对知识的渴求不相上下,这时候艺术教育起到了平衡身心发展的作用,它可以给学习之余的孩子一个表达情感、培养兴趣的相对自由的空间。声势律动与舞蹈不同,律动体态在于与音乐的结合紧密而不是动作的规范,它更随性和自由,舞蹈则是对身体动作技能有严格的要求。
(二)培养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
活动开始之后,所有的动作都是通过集中注意力下的聆听和洞察力所反应出来的,打破了由教师占据主导,学生表达教师所希望他们体会到的信息的模式,而是外化学习者的听觉反应,并且在克服心理身体的障碍、控制调整身体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意识自由的情况下将音乐视觉化。
(三)培养乐感,提升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声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样,不难发现无论是问答法、还是游戏法等等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完成,学生的角色可以转换,不仅可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也能做活动的领导者。它用身体作为乐器,可以将音乐的速度、旋律的走向、曲式结构等甚至多声部音乐演奏出来,也是用身体动作充当当语言去表达感知,这种激发学生体验—表达的过程让学生不再理性的学习音乐技能加入了很多感性色彩,解放了身体的同时也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精神。
(四)发展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造力是声势教学价值的极具体现,也是当代中学生的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学活动里即兴创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模仿开始不断积累素材,时刻保持创新思想,勇于探索尝试不同风格体裁的旋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受学校教学体制的管理,和长期文化积淀的影响,教师的引导要在实践中由浅及深的进行。卡农的练习也是极具特点的教学环节,它在演奏的过程不仅仅是单个声部的进行,更需要多声部同时演奏,还要展现出不同声部的出现位置和相互关系,但是它非常符合中学音乐教育学生音乐素养不统一,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现状。大家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去演奏,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有集体意识,非常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陈蓉. 音乐教学法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1。
[2] 蔡觉民. 比较音乐教育[M]. 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7.8。
[3]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4] 王丽新. 钟恩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M]. 东北:东北示范大学出版社.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