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普惠涉农业务服务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0-04-07张华
张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涉农业务带来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普惠涉农业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指出服务农村金融领域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发展普惠涉农业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发展普惠涉农业务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领域迎来良好机遇
为加快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随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将加快构建,城乡之间、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将加快融合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新业态将大量涌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将进一步向农村聚集,成为商业银行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新路径。
(二)农村经济痛点解决需要金融“温柔的手术刀”
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为城镇居民的38%;2019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万元,为城镇居民的36%,城乡收入差距悬殊背后仍然是农村贫困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政府日常监督管理缺乏有效抓手,财政、金融等资源协调配合不足,精准扶贫存在困难。如何运用金融资源,化解阻碍贫困地区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农村社会痛点难点,成为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新考验。
(三)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商业银行全面发力竞争的主战场
一是新业态不断出现。乡村空间与信息科技、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深度融合,催生出农村电商、田园养老、观光农业、生态民宿等新业态。二是客户潜力巨大。据统计,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三是政策利好频频释放。农村土地政策不断完善,土地性权益不断固化落实,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可以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财政部每年农业补贴1.5万亿元,农村土地可流转价值约1.2万亿元,市场空间扩大。
二、商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领域的制约因素
尽管商业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业务拓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探索了一整套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服务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内部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乡村金融业务等同于传统的农贷业务,把乡村客户等同于“散、小、差”客戶,把乡村市场等同于低效无效市场。部分商业银行既没有经营涉农业务的传统,也没有涉农业务的积淀,更没有成规模成建制的专业队伍,且在很多县域乡村没有分支机构。因此,支持乡村经济的主动性不强。
(二)乡村经济产业及企业、政府、商业银行三者难以协调
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中小企业则呈现出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差、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抵押担保能力差等特点。同时,农村整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且产业政策欠缺统一性和连续性,叠加整体社会信用环境差、企业改制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内在风险较高,造成银行信贷投入出现偏差和缺位。
(三)农村金融服务亟待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任务艰巨,如,围绕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绿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亟待强化。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绿色领域资金筹集方式有待创新。智慧乡村的平台开发、产品研发等还需进一步加快加强。真正对应农村需求、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涉农产品单一。
三、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
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农村政策,强化顶层设计,进行重点规划、统一布局,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加快开发应用一批有影响力的平台、服务方案。优化内部机构建制及工作机制,对农村金融领域单独设立管理机构,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配套信贷资源和费用资源,根据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情况与特点,实施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政策,因地制宜引导分支机构发展农村金融业务。
(二)深耕重点领域,加大精准服务力度
大力扶持深度贫困地区,力促金融扶贫和产品扶贫融合发展,用好扶贫小额信贷等重点产品,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融资需求,助力扶贫攻坚战。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在依法合规、不增加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前提下,支持农村高标准农田、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物流等领域项目,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建设美丽中国”部署,发展涉农绿色金融,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体系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对县域旅游、养老、健康、文化等县域幸福产业的金融支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深化科技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体系
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理念,依托金融科技,找准农村地区痛点,整合现有涉农产品和流程,推动涉农平台建设,打造顺应农村社会新格局、农业发展新态势、农民金融新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涉农特色信贷产品创新,结合实际研发推出区域涉农特色产品,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等领域创新。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有效探索银担合作、银保合作、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农产品“期货+保险”业务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起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支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第三方合作,创新推广新型支付服务模式。
(四)增加涉农信贷布放,强化支持保障
一是增强涉农信贷投放能力。合理评估农村各经营生产主体资金需求情况,合理确定信贷额度。强化项目储备,充分挖掘贷款需求,提高项目落地率。二是提升差别化定价能力。加大对农村地区客户存贷款定价政策的倾斜力度,给予优惠利率政策。建立完善价格审批绿色通道服务机制,提升审批效率。通过内外部价格政策,持续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差别化定价能力。三是实施差别化风控管理。对涉农贷款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实行差别化不良容忍度。四是加强服务网络建设。结合监管简化空白地区机构设立审批有利条件,加大县域空白地区网点布局,线上线下相结合,延伸金融服务,强化员工队伍的本地化建设。(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