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2020-04-07安宝珍郭雨馨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哲学法治道德

安宝珍 郭雨馨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儿童哲学”的视角,通过确立“尊重儿童哲学天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组织“围绕教材主题,拓展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创建学习共同体,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共筑美好价值观。

关键词

儿童哲学 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

儿童哲学起源于美国,李普曼教授在大学课堂上发现学生们普遍不会主动思考、缺乏探究的意识,基于此他决定开设专门的儿童哲学课程,从小学阶段系统地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收效颇丰。这一开创性的实践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借鉴。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健康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能力及社会性的发展等方面自当起到特殊的作用。本文在“儿童哲学”视角下从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三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确立“尊重儿童哲学天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

西方的儿童哲学主要分为以李普曼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和以马修斯为代表的欧洲学派,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在于承认儿童具有非凡的哲学能力,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思维,也能够学会思维,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完全可以引入儿童哲学的思想,发挥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思想既丰富又善辩。早在战国时期,列御寇就以《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与两小儿的对话向世人展示了儿童具有好奇的心理和思辨的意识:究竟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还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呢?儿童生而具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冲动,这是一切哲学思维的内在机制,而成人的哲学思考是儿童哲学发展的后续环节[1]。 统编《道德与法治》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插图和讨论的篇幅,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去充分发现、自主创造。

教育不是把成人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强加给儿童,而是承认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并唤醒其内心的求知欲望,训练思维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当学生由于认知方式不同向他人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时,自然也需要被倾听、被关注,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的欲望,这才是小学教学应当秉持的科学理念。

二、组織“围绕教材主题,拓展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所承载的两个命题都紧密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因此课程的教学资源要以教材话题为基础,广泛摄取来自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鲜活材料,启发他们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教学选材回归生活,感受真实价值,引发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生活常识、生活技能、日常生活规则规范等作为基本任务[2]。因此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儿童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思考生活——将生活融入课堂,使教材向生活开放。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对其进行规则规范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以及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开始前的五分钟设计为学生们自由分享的时间,旨在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关注生活、分享生活。这五分钟所创设的教育情境未必能解决孩子们的所有问题,但是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便课下继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统编教材突出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它引导学生面对法律事实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法律知识,进一步解决法律问题,感受真实的生活价值。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这一课中有一幅插图:上课铃响了,小男孩将仍在操场上踢足球的同学拉回教室。同学们针对图画内容开始思考并讨论:校园里的响铃设备都在哪里?当铃声响起意味着什么?应当怎样合理地安排课间十分钟……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听从命令、遵守规则的意义,感受到学校制度化的特征,并进一步了解规则对于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2.选择“问题”式教学案例,创设思考氛围,启发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应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素材,创设利于发现的环境,帮助他们思考和探究。

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有开放性的童话和寓言故事作为教学的导入材料,在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续写故事;也可以选择具有矛盾冲突的热点事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多元的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其原有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他们可以自由思考,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拓展,自主性、敏感性和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

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从“追问”开始的,他们常常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强意志,也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儿童的困惑与好奇提供土壤,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和利于思考的课堂氛围:首先,儿童哲学视角下的教师和学生一样是参与者,能以学生真实的困惑激发其探究兴趣;另外,学生也有向教师质疑的权利。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自主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3.选取真善美的故事,引导学生为善,形成价值判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良好公民的重任。因此教学中选取真善美的故事作为素材,既能实现学科教学育人的总目标,又能帮助学生在美好的故事氛围中积极思考和创造,同时故事中所饱含的真挚情感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优秀的榜样和美好的故事所传达的是人类对于儿童的期待,充盈着对于真善美的歌颂和赞美[3],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成长,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真诚、善良、美好的追求,更进一步实现学生道德生命的生长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儿童哲学强调在培养学生批判、创造思考力的同时,关注其关怀思考力的养成。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校园”主题活动,以帮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同情与爱。我们期望将“关心”引入教育之中,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倾听、尊重、思考他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勇敢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设计“创建学习共同体,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基于一种合作、互动的意识或者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所组建的学习组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建学习共同体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自主思考、选择、判断,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原最真实的课堂。

1.建立探究团体,形成合作组织

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建立探究团体,借助学校这一团体化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彼此倾听,尊重不同的想法,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提供理由、建立推理、寻找答案。

可以就近原则建立4~6人的探究小组,引导学生建立规则,例如:发言之前要先举手示意、他人说话时要耐心傾听、组内成员要有职责分工等等,以维持讨论时的正常秩序。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多采用的分组形式。也可以借助8~10人的少先队小队,进行小组活动。少先队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群众性组织,是少年儿童培养共产主义情感的地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先队组织的天然优势,组建以小队长为核心的“少先队小队”探究团体,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哪些建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强化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也有助于同学们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理念,帮助少先队组织完成政治启蒙的任务。

2.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儿童哲学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批判地看待事物,使得学生不再是课堂中被动的接收者,将有助于学生自由而独立地表达自我的看法,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学会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和批判质疑,增强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4]。

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的表层含义,更要深入地剖析其本质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源,逐渐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思考力和判断力。儿童哲学的教育目标中提出批判思考力、创造思考力,就是强调学生应当具备批判、怀疑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和盲从书本,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批判、质疑的态度和能力,是新时代创造性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将儿童哲学的理念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就是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看待世界,敢于表达自我的观点和看法。

3.培养倾听的习惯,达成价值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倾听和贡献,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

首先,学生在观念上要从竞争者转为合作者。课堂上有过这样一个小插曲:当大家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时,有个女生私下里的回答颇为精彩,可是却不愿意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感到十分奇怪,便在课后单独询问了原因,女生回答道:“老师,如果我说出来让大家都记住的话,考试的时候就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标准的答案了”。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同学之间成为了最亲密的竞争者,但事实上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是懂得协作的团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观念上实现从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的转变,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思维火花的集成化。

其次,学生在行动中要从独唱者转为合唱者。小学道德与法治不仅要营造弹性化的环境帮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思考,更要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实现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转变。法国哲学家雷格尔曾运用“语言上的好客”这一说法来表达倾听和接纳他人的重要性,即开放自己本身语言的疆界,欢迎异国人士居住进来[5]。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发生碰撞,这时教学中就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语言上的好客”这一交往技巧,学会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充实和修正自己的不足,进而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思考,达成价值认同。

总之,儿童哲学就是帮助儿童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培养批判、创造、关怀的思考能力,为日后更好地做人和适应社会做准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儿童哲学的视角,通过转变教学理念、重组加工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法治观念,为培养爱思考、会生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苗雪红.儿童哲学教育何以何能[J].上海教育科研,2018(01).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 服务于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十个要点[J].人民教育,2017(18).

[3] 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08).

[4] 吴国平.课程中的儿童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5] Davidson,S. Linguistic Hospitality:The Task of Translation in Ricoeur and Levinas [J]. Aanalecta Hermenutica,2012(0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哲学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