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抢跑的内涵、危害及应对措施
2020-04-07杨伦魏善春
杨伦 魏善春
摘 要
“学习抢跑”是让儿童提前学习超出其年龄所对应年级的知识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内容抢跑”和“时间抢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家长在儿童时间分配与管理上存在困惑,以及功利主义的裹挟是学习抢跑现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此,家长须澄清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学校须增强教育功能,加强有效的师生沟通;社会须加强对相关社会培训场所的规范,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
学习抢跑 竞争 理念
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1.71亿中小学生中有1.37亿参与课外辅导。不可否认,各式各样的培训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小学阶段的“学习抢跑”是否对人的发展有益,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习抢跑”的内涵
“学习抢跑”指发生于社会培训场域中,小学生学习超出其年龄所对应年级的知识的一种“社会现象”。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抢跑”
内容抢跑是学习抢跑的直观表现,指小学生在培训场所中学习超出教材的知识,但这并非儿童自愿选择。“学习抢跑”发生于社会培训场所中,市场上的培训场所多以盈利为目的,而非以育人为追求。在教授“低龄学习者”知识时,培训场所教师多采用应试的手段,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解题技巧为目的,缺乏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引领,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待商榷。
2.“时间抢跑”
时间抢跑指学生提前学习超出认知范围的知识,以“提前跑”的方式抢占学习制高点。“学习抢跑”对于学生而言是为了逃避和应付家长的外在压力,而非享受探寻知识的乐趣,更不用谈促进自身成长;学生结束在校学习生活后本就疲惫,回家后尚须完成家庭作业或其他实践活动,再去培训场所接受超出当前认知发展水平的知识,会让儿童身心俱疲;在“受训”时,由于知识超前,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将知识窄化为做题解题,将学习过程视作套用教师所讲技巧解题拿高分的过程,而非积极主动地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在“抢跑”时,并不要求学生与他人合作,个人快跑领先即可,这会削弱儿童的合作能力。
综上,学习抢跑虽然可以短期内提高学生卷面成绩,但这种暂时性的提升会阻碍学生长远发展。我们不能否认少部分学生自发地主动预习,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也须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材施教,此种情况不作为本文探讨重点。
二、“学习抢跑”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被成人视为对儿童最好的“长期投资”,然而有限的优质资源不能满足众多家长的需求,校际资源差距会让家长萌生攀比心理,这便催生了“学习抢跑”;同時,家长不能对儿童闲暇时间进行“有效监管”是“学习抢跑”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群体性焦虑”在社会中蔓延,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将压力转嫁到儿童身上,这使得“学习抢跑”倍受追捧。
1.学校资源差距催生“学习抢跑”
社会教育消费需求的急剧增加,与教育资源投入的缓慢增长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造成我国教育资源匮乏[1]。不同学校的管理资源、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激发家长的攀比心理。家长认为只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孩子便可以在标准化的选拔中获得成功,好的学校不但可以为孩子的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为孩子的未来提供高质量的人脉资源,这对孩子将来就业和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而部分家长不能自由为孩子择校,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便走出校园寻求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于是催生了大量的培训场所,“学习抢跑”便产生了。
2.家长管理困惑促成“学习抢跑”
家长不能对儿童闲暇时间进行“有效监管”是“学习抢跑”的主要成因之一。有的家长认为,儿童可能会用宝贵的时间去做无意义的事情,必须充分利用他们的空余时间,以免时间被白白浪费。同时,家长们自身闲暇时间不足或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因此盲目跟风将孩子托付于培训场所中,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确保学生会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忙碌着。
3.社会风气裹挟加剧“学习抢跑”
帕森斯认为,学校具有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现代社会中人们强化了学校的选拔功能。存在于公众舆论中的“考试状元”“升学率”“名校”等成为人们衡量某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面对校际之间存在的竞争,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会将焦虑感传递给教师;学校教师群体间的竞争会使得部分教师产生焦虑心理,教师为了班级总体成绩能够拔得头筹,也希望学生可以提前学,于是一部分焦虑转移到家长身上;家长“教育焦虑症”是对子女教育的过度焦虑,其症状表征为贯穿整个教育的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重负”的压力、在教育结果方面对“教育无能”的担忧[3]。“群体性焦虑”在社会中蔓延,并最终转嫁到孩子身上,在这种社会风气的裹挟下,“学习抢跑”愈演愈烈。
三、“学习抢跑”现象产生的危害
“学习抢跑”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维护,不但会造成学生学苦现象的产生,而且当亲子双方因为观念产生冲突时,便会产生亲子冲突,增加亲子矛盾。
1.“学习抢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儿童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与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培训场所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与现代的学习观相违背的。张羽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校外培训场所的教材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超前四年左右,严重违反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伤害了小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探究能力[4]。学生在培训场所接受的“超前知识”能够让学生迅速解决问题,这会让学生“排斥”学校教师创设的“简单”的情境、“繁杂”的推演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习抢跑”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5]。
学生只有对学习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才能产生求知欲。如果学生在培训场所提前将课本内容学完,在课堂中听老师所教授内容会觉得无趣,很容易在课堂“开小差”,这不仅会让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还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与不信任。同时,也会让教师产生“误判”,认为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便会简略讲解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不公平,教师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假象所做出的反馈会影响师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沟通,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习抢跑”不利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养成
研究表明,民主和睦的亲子关系可以积极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6]。
“学习抢跑”占用了学生的休息运动时间,减少了学生的游戏时间,他们易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会对家长产心生抱怨。学生休息时间被占用的同时,家长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接送甚至陪同学生上课,这不仅会占用家长业余时间,还容易让家长产生对培训场所的依赖。当学生参与培训场所学习后,回到学校考试成绩没有提升,会引发家长对儿童的责备,认为金钱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而儿童被动接受学习的行为会让儿童认为“玩耍利益受损”,当亲子双方均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如不及时反思“学习抢跑”,会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
四、“学习抢跑”现象的应对
澄清家长观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增强学校教育功能,加强有效的师生沟通;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其“育人性”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抢跑所带来的危害。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成人所树立的儿童观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儿童观要求我们承认儿童是待发展的主体,尊重儿童独立的存在价值,成人应注意理解儿童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而不是将成人的观点和文化强加给儿童。在“互联网+”时代,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应是儿童发展的重点。我们应该解放儿童的双眼,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拘无束地探索;解放儿童的身体,让他们去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奔跑;解放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儿童纯真的世界中寻找自我本真。儿童社会学认为,儿童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儿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他们积极地生产了他们自己特别的文化,同时也参与到成人社会的生产之中。”[7]我们要承认儿童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规训,家长需要引导儿童学会合理运用自己的闲暇时间。
2.学校应加强有效的师生沟通
其一,充分利用好校内时间,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教育,不是将学生塑造出成人想象中的样子,而是帮孩子将个性和兴趣发挥到最大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发他们的潜能。教师应该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教育補偿。其二,增加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发展密切的家校联系网。家校沟通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双方的优势,让家长能够主动、平等地参与到学生指导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分享科学的业余时间管理方法,以便于家长在家中可以科学地进行时间统筹。家长需要相信教师,以“共同合作”的态度面对教师,主动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家中表现,了解儿童在校学习情况,和教师共同协作。
3.社会培训机构应发挥育人价值
首先,明确小学阶段校外培训场所的“育人性”,同时这种“育人性”要与国家教育改革理念保持一致。其次,明确社会培训场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为防止这场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可以开设学校未开设的非文化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最后,社会相关部门应协作,严格审查培训场所办学资格,加强对其教育理念、办学团队、办学课程等方面督查与管理。
社会舆论应引导人们以有利于儿童发展为价值诉求,降低社会群体焦虑,减轻来自于考试分数对儿童产生的压力,破解社会风气的裹挟,还儿童一个自由自在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成刚.中国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经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 帕森斯.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M]//张人杰,译.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华仔.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4(02) .
[4] 张羽,黄振中.“抢跑”真的能赢吗?——小学数学校外辅导对校内教学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影响[J] .教育发展研究,2014(18) .
[5]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 .教育评论,1995(04).
[6] 孟育群.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 .中国德育,2007(02).
[7] 科萨罗.童年社会学[M] .程福财,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