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层级要求
2020-04-07赵扬
赵扬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十八大提出以来,24字要求和倡导迅速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友善”作为其中价值观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要求。而对于个人而言,友善价值观不仅仅是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交往的要求,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属性意义和自然属性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人的层级要求,来探索在“友善”价值观的要求下,个人如何实现个体层面、社会层面、自然层面三者的“友善”统一。
关键词:友善;价值观;个体;层级要求
“友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001年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为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2012中共十八大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成为我国当代对于公民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要求。“友善”能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是对于世界有益文化成果的借鉴,而且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和我国当前新时代背景及社会矛盾转化的需要。因此,在理解“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时,不能仅仅从个体道德和社会交往去分析,还应看到其对于个人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要求,是个体层面、社会层面、自然层面在个人方面的统一。
一、个体层面,自我发展的要求
“友善”价值观表现在个人的个体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价值性和工具性。
对于个体内部而言,友善是对自我道德修养的要求,是个体提升道德境界的需要,即使当前社会个体并不追求类似儒家的“仁”、“天人合一”的“道”,但“友善”价值观通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式的外部反馈和自我满足有利于个体思想内部和谐统一和自身修养境界的提升,因此“友善”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具有价值性。
对于个体外部而言,当前社会,个人的存在必须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取得维持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资料,而友善在个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不仅更利于交往的成功和资料的获取,更是交往中每个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因此“友善”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具有工具性。
二、社会层面,自我实现的要求
“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人在社会层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人的社会性来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所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现存的人类社会。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生往往以现实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为基础,而“友善”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意义也就蕴含其中,即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方面,“友善”价值观可以引导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利益并与其他个体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友好崇善的社会氛围,使个体和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在实现中“友善”价值观是中外都推崇的道德品质,个人在践行“友善”价值的同时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外部的认同也更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更利于个人自我实现。
三、自然层面,自我存在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人自然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自我存在上。人类社会是一切作为“人”的个体的总和,是所有人体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在探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时,个体存在和发展问题就不可回避。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着报复”。因此,人类社会要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更为“友善”地对待自然界,而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也必须以“友善”价值观看待和对待自然。
“友善”价值观在个人自然层面上,首先要求个体尊重自然,即承认自然界的基础性,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保持敬畏的心理,自己的言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其次要求个体顺应自然,即个体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过程中,树立“新发展”理念,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采取符合规律和国家政策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开放活动;最后要求个体保护自然,即要求个体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坚持环保和生态观念,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以低碳生活、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实际行动保护自然,保护自己。
四、结语
“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人而言,僅将其内涵理解为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不够的,还应该理解“友善”对于个人的社会意义和自然意义,也就意味着看到对于他人的“友善”之外,还应看到对于个人自身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友善”,并在个人层面达到自我存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艾国.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2]段江波.友善价值观:儒家渊源及其现代转化[J].社会科学.2014(05).
[3]李楠.王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J].2015(02).
[4]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