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与创新
2020-04-07高爱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就给广大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思想内涵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而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学生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一是对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深入,二是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指导,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本文主要介绍了陶行知思想的具体内涵以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运用的有效策略,进而给予广大教师教学上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陶行知
就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严重,在课堂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直线下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考试的重点,完全发挥不出英语课堂的原本的价值。基于此,教师应该要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创新和改变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充分贯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使得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初中英语课堂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这代表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在这一时期很多的新式学堂建立,然而这些新式学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中国的国情,将中国的国情完全等同于外国的国情,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采用西式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可想而知,这是很难培育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人才的。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来拯救我国的教育。于是陶行知就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探究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述,但是具体内涵都可以表述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法要根据学生的学法来变化和创新,学生的学法也要根据做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做上教、做上学。此外,陶行知的思想是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学习,互为教学,“做”指的是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動起来做起来,自学,分析,总结,学生教学生,使教学做合一。最后,这个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进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检验,我们可以很好地总结,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有效教学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强大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接下来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开展英语教学,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意义
1. 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在对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很少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备课,仍然是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进行教学,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普遍,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英语知识。同时还要学习考试的一些所谓的“套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这种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迫切地需要创新和变革。在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之后,我们要找出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与陶行知思想融合的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包含着多个方面,不仅仅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多个方面,但是之前的英语教学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这在今后的英语学习或者步入社会后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涉及多个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也应该改革初中英语教学的机制,使得教学目的不再仅仅关注成绩本身,要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提高和进步,在提高自身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阐述以及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意义的总结,让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陶行知思想,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实践有效地结合,才能够还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总结“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的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一)教师认真地“教”
学生获取知识、掌握信息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的有效性。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教师“教”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the birthday party”这部分知识时,在教学之前教师收集到班级中所有学生的生日时间,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将学生的生日整理了出来做成了一个生日日历,并将这个生日日历融合在一个生日party的视频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生日时间以及教师呈现出来的这么精彩的生日party,情绪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在想象自己生日时候的场景,紧接着教师引入了今天的新课程——the birthday party,引导学生去了解在国外的人过生日是怎样的。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候开展英语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是非常适合的。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在做中教。
(二)学生认真地“学”
学生的“学”是学习的主体和最基本的活动,如果学生不去主动地学习或者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那么即时教师的教学再有效同样无济于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式,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究掌握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完善教学的不同环节,包括预习、听课以及课后复习和检测等等。首先,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初步地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预习任务,这样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容易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此外,在课堂上,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用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然后,在课后的复习和检测中,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查漏补缺,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和巩固。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也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方式,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不至于被浪费,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学生亲自的“做”
学生获取英语知识,不仅仅是依靠在课堂中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性,给予学生探究和實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猎取知识,加深印象。
例如,在教学“Make new friends”这部分知识时,这是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的第一节课,学生之间本身也不够熟悉,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角色扮演,通过介绍自己和交朋友的形式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比如:“welcome to...”“nice to meet you”“Im from...”等等。还可以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掌握英语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而实现“教学做”的有效统一,促进学生以及英语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结语
总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中本应该充分贯彻的思想,因为其很好地阐明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所以在之后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素养,充分理解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内涵,之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渗透和有效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融为一体,在做上教、做上学,给予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海梅.论陶行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成才之路,2019(18):60.
[2]马敬雄.“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6):91-93.
[3]伟大的陶行知教育思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9,16(3):5-9.
[4]苗艳春.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5]陈小玲.浅谈“教学做合一”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5,15(18):11-13.
作者简介:
高爱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