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拼命”的功能、搭配与发展
2020-04-07赵姝雯
赵姝雯
摘 要:副词“拼命”主要充当状语,可以出现在定语和谓语前,修饰谓词性成分且带不带“de”没有限制,与动词搭配具有黏着性。既可以描摹危险语境下各种极尽全力的行为,也可以刻画脱离语境后的情状,还可以用于体现动作的量特征。副词“拼命”经过不断虚化、泛化,由表主语的情状进一步虚化为表动作的量特征。
关键词:副词;拼命;功能;虚化
一、前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动词“拼命”的解释是把性命豁出去;以性命相拼;对副词“拼命”的解释是“尽最大的力量;极度地”。而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只录入了“拼命”的动词性,而没有标注副词性。
通过语料分析发现,进入现当代,其功能和用法正发生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拼命”常处于状语的位置,我们认为,“拼命”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副词,且副词功能由动词功能虚化而来。且随着语法化的推进,“拼命”在保留动词的基础上已经依次衍化出表情状的副词和表量度的副词两种用法,形成了由动词到副词的连续系统。
二、副词“拼命”的句法分析与功能
(一)句法分布
作为副词,“拼命”的基本分布自然是充当状语。一般是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副词“拼命”与谓语动词关系密切,一般中间不插入其他成分。
原本为动词的“砍杀”和“抵抗”处于宾语位置,且受虚化动词“作、进行”修饰时,便具有类似名词的性质,被称为“名动词”。朱德熙(1985)指出“名动词”兼有动词和名词的双重性质,当处于虚化动词的宾语位置时,体现出的是名词性的一面。这时的名动词就不能再受其他副词修饰了,却可以受“拼命”的修饰,“拼命”就在其中作定语。
(二)组合功能
1.与动词的组合特征。副词“拼命”与谓语动词关系密切,一般中间不插入其他成分。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副词“拼命”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时,既可以带“地”,也可以不带“地”,并以不带“地”为多见。笔者在ccl现代汉语语料中分析了前800条有效语料,其中加“de”的有181条。这体现了这类词语与动词联系较为紧密,同时也表现了动作发出者对动作的直接管控。
2.与副词和介词共现。当“拼命”与其他副词共同出现在状语位置上时,“拼命”通常位于其他副词之后,紧贴中心语。这体现了副词“拼命”具有较强的定位性和黏着性。
3. “把”字句和“被”字句。就出现的句法环境来看,“拼命”还经常出现在“把”字句与“被”字句中,“把”字句和“被”字句都可以凸显结果性,“拼命”是表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竭尽全力去做某事,这就会形成强调或凸显某一动作行为的表义特点。
4.框式结构“在……下”、“在……中”。可以进入这种框式结构的动词一般是名词性成分,通常不受其他副词修饰,却可以受“拼命”修饰。
三、状位“拼命”的表达功用
(一)危险语境下的方式描摹
“命”的基本义之一是“生命,性命”,因此,“拼命”充当状语时,就是表示在与性命有关的情况下才会去“拼命”。因此它描写的是各种与生死有关的状态。此外,还可以描写人处在危险状态下或性命受到威胁时发出的动作。所以“拼命”修饰的动词一般具有[+自主][+述人]的语义特点。这时“拼命”修饰的动词“抬着” “抓住”都处在特定的情景中,即都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所做的动作行为。总体而言,上面各句的表达功用,尽管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但是都生动形象表达了“冒着生命危险做某事”或者“努力做某事以逃离生命危险”的语义。
(二)脱离语境的情状刻画
首先,表达最多的是用于想要达成某件事,而对动作施以最大的主观努力。“拼命”脱离了与“生死”有关的特定语境,主要表示动作施事的情状,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开始增强,这时的“拼命”是正在向表情态转化中的副词。
四、形成动因和发展
(一)句法位置改变与语义滞留
动词“拼命”的本义是表示“豁出性命”,导致动词“拼命”副词化的动因主要是 “拼命”从核心句法成分(谓语)向非核心句法成分(状语)的句法移位,这种移位改变了句法成分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使得语义也变成辅助部分。句法位置的变化是引起实词虚化的动因之一。调查发现,“拼命”在元明时代才开始出现在动词前,构成“拼命+VP”结构。
(二)语境脱离与主观凸显
到了清代,“拼命”的實词意义已经虚化,“拼命+VP”的语义不仅局限于出现在与有生命危险有关的特殊语境下,脱离了这种语境的同时,也出现了表示“尽最大的力量;极度地”等意义,但V仍为述人的自主动词。这种表示情状的“拼命”从清代一直沿用至今,“拼命”的表达功用由对事件的客观描写向主观表达转化,逐渐虚化为一种体现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语法类推作用,“拼命+VP”中的VP进一步扩大,与之搭配的动词,由最初是表述人的自主动词,扩展到可以表示非人的非自主动词以及形容词;由表与生死有关的实词意义到表情态的虚词意义,到如今正在向语义更为虚化的表量特征的副词发展,从而导致了动词“拼命”的逐步虚化。
参考文献
[1] 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