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与技巧
2020-04-07李海娇
摘 要: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对文化具有传承作用的古诗,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本文以小学三年级为切入点,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概括了古诗教学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学生特点及诉求的教学策略,例如,重视课前准备、引导古诗诵读等,供小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教学
一、 小学古诗教学概述
(一)教学情况
1. 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又被称为古诗阅读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构成的活动。现阶段,虽然部分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事实证明,刻板的教学活动,既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又有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的风险,在此前提下所开展教学活动,自然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
2. 教师态度
通过调查能够发现,小学教师对古诗教学,普遍持有认可的态度。现将教师观点概括如下:其一,古诗教学具备人文教育和审美价值。这是因为古诗的用词相对精辟,因此,可以通过对古诗进行学习的方式,使学生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当然,古诗所蕴含情感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其二,古诗教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备课的重要性始终未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备课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都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对学生情况多加考虑,这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当以学生水平为依据,确定教学重点,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3. 反思成效
三年级教材所收录古诗数量有限,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贴近预期。虽然部分教师都已经形成了反思的意识,但是,在反思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反思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问题、师生合作等内容,均未被涵盖在内;其二,受文化底蕴制约,无法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古诗情感,过于强调工具性,却忽略了人文性的价值;其三,评价方式过于刻板,通常为对古诗进行默写。
(二)学习情况
1.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给学习方法所带来影响十分巨大,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均具备理解并背诵古诗的能力,这和前期的积累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考虑,教师可视情况对情境创设、联想等方法加以运用,降低学习难度。另外,按部就班地讲解古诗,较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之感,因此,教师应摒弃该方法,选择可以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大幅提升的自主合作法。
2. 学生态度
对学生态度加以了解,便于教师确定教学计划。对古诗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三年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仅有少数学生表现出了抵触的情绪。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兴趣进行激发上,这是因为只有对古诗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相关知识。
3. 学习效果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判断所开展教学活动价值的切入点,应当将学习效果涵盖在内。三年级学生普遍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技巧,对古诗进行背诵的难度较小,问题主要出现在理解古诗情感的方面,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对意象的创设引起重视,在没有准确理解情感的前提下,对古诗进行深入学习,所取得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二、 小学古诗教学策略与技巧
(一)反思教学行为
优质的古诗教学活动,对教师文化底蕴的要求极高,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才能使古诗教学对学生成长所具有价值得到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养成阅读的习惯,增加知识储备、积累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小学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势头迅猛,古诗教学难度也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反思过程中,以下内容需要教师引起重视:首先,审察教学活动和教学重点的契合度,做到以人为本,凸显学生地位;其次,判断所创设情境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再次,以学生展现出的能力为依据,安排教学环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最后,分析自主学习模式的落实情况,确保所预留时间足够学生思考和交流。
(二)重视课前准备
科学备课是保证古诗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新课标对三年级教学所提出要求,主要是承上启下,即以低年级学习为基础,为高年级学习做准备。在准备教学计划时,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增加诵读的内容,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对古诗大意加以理解。语文教学所强调的重点是细读文本,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描写战争、离别的古诗,有限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从多個角度对古诗进行解读,真正做到直面古诗、感悟古诗,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应以作者、自身和学生的角度为切入点,保证教学有效性。首先,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对古诗进行解读。教师应结合作者所表达感情,分析其表达自身意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向学生进行传授。其次,以教师的视角为切入点,提炼古诗的关键词,结合古诗主题,对其情感进行深入挖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任务,通过理论联系生活的方式,对意境进行创设,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分析所学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教学效率得到保证。
(三)引导古诗诵读
诵读是对古诗进行学习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应预留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以下内容需要引起重视:首先是节奏。节奏不仅是作者情绪的流动,还是情感的抒发,这就要求教师对古诗所适用的断句法进行传授,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其次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赋予古诗韵律感与和谐感,教师应适当传授押韵的相关知识,强调古诗特有的音韵美。最后是想象。在诵读古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古诗所描绘意境进行想象,感悟古诗内涵,为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创设相关意象
多数古诗都会选取情感特殊的意象,利用简短的语句,对所选取意象进行表达。学生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要想对诗情加以体会,关键是创设相关意象,保证学生所获得情感体验和古诗高度契合。现阶段,多数小学都已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用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也使创设意象成为可能。
以《咏柳》为例,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所制作课件,创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意象,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
(五)锻炼表达能力
三年级学生处于无意想象过渡至有意想象的阶段,具备想象联系现实的能力,教师应牢牢把握上述特点,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时,拓宽思路,增加可供学生对古诗情感加以感受的途径。以《游子吟》为例,作为以“母爱”为主题的一首古诗,教师可视情况对切入点进行转化,带领学生分析缝补衣物过程中母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散自身思维,联系实际生活,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另外,三年级学生普遍积累了较多的词汇,具备按照特定逻辑,对个人观点进行表述的能力,因此,待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教师可以结合古诗内容及情感,布置相应的练笔,通过阅读结合写作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传授理解方法
一方面,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结合注释分析古诗的方法。以《春日》为例,多数学生都将古诗中出现的“胜日”和“取得胜利时”画上等号,但是,“胜日”在这里指代的是“好日子”。只有结合注释,对古诗的内容加以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古诗教学的目的随之达成。另一方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具有全面且准确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意境进行品味。以《夜书所见》为例,学生只有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客居他乡,才能感受到古诗所传递的“思念故土”的情感。
(七)养成良好習惯
作为阅读教学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古诗教学和阅读教学有诸多共通点。对现代文进行阅读的策略,主要是确定关键词、中心句,再对段落大意进行概括,古诗教学同样适用。要想确定并突破关键词,教师应先向学生传授对古汉语词典加以使用的方法,保证学生即使遇到和现代解释存在出入的字词,也可以通过查找词典的方式,对其含义加以理解。另外,教师还应当向学生传授自学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学习顺序:背景—题目—内容—情感。一、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古诗背景加以了解;二、 分析古诗题目所传递含义,推测古诗内容;三、 结合古诗背景和内容,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当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古诗进行自学,再将学习心得与他人分享,这样做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使其自信得到增强。
(八)联系单元复习
出现在低年级教材上的古诗,多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主题,需要三年级学生掌握的古诗,其主题往往更加抽象,学生凭借个人能力对古诗进行学习,所取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单元复习的内容,对古诗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对诗意具有准确理解,在此基础上,围绕古诗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展开教学。事实证明,将单元古诗句和所学古诗进行结合,可以使课堂更具活力,达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的目的。除此之外,这样做既对单元复习的古诗进行了讲解又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要想实现该目标,关键是归纳常见教学问题,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再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上文所讨论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教师以启发,使小学阶段所开展古诗教学的积极作用,在学生身上得到相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辛桃先.在古诗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审美能力[J].名师在线,2020(1):24-25.
[2]李秀桃.读诗题 抓诗眼 赏诗境 品诗韵:在古诗教学中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2):81-82.
[3]洪琪.博观约取 善察妙用 精析巧组:例谈古诗教学中辅助教学资源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1):52-54.
[4]陈秀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180-181.
作者简介:
李海娇,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