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

2020-04-07马尚明

科技资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惩戒陶行知小男孩

马尚明

摘  要:该文主要以探究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总结出一种以陶行知教学中著名的“4块糖果的故事”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为启发而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模式:“尊重—理解—肯定—惩戒”。通过这种方式力求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理解、肯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懂得自爱,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从而成长为一名不再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的阳光孩子。

关键词:陶行知  “4块糖果”的故事  问题学生  转化  “爱满天下”  教育模式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88-02

1  问题学生的研究背景

教育部曾经公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6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笔者通过对民勤县几所中学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各校问题学生比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有的学校甚至到了10%,而且这个趋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将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面对这一难题,各学校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或因条件有限无法实施,或因施教者不懂得通过哪种方式去教育学生而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寻找一个对转化问题学生行之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教育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探究转化“问题学生”教育模式的思路来源: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4块糖果的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小男孩用石头砸同学,他不但没有批评那个小男孩,反倒给了那个男孩4块糖果,并适时地给他说明了理由:第一颗是因为他让男孩先到办公室等他,小男孩做到了;第二颗是因为他让小男孩住手他也照做了,并对他说这说明小男孩很懂得尊重别人;第三颗是因为小男孩是看到有人欺负女生才打人的,夸奖他有正义感;第四颗是因为小男孩在拿到第三颗糖的时候不仅向陶行知认错了还意识到即使是事出有因自己也不应该采取那样的方式,第四颗糖是给他的奖励。看完之后笔者不仅由衷地感慨:我们平时总是埋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难教,却始终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在教育孩子们时做到陶行知先生那样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赏识学生,用真诚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那我们的学生还会难教吗?也是在这一刻笔者对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的教育理念有了自己的认识:对待犯了错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懂得保护他们的自尊、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内心其实很渴望得到其他人的,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鼓励),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苦衷,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也有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

3  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笔者调查了解绝大多数“问题学生”是那些与同年龄段其他学生相比较而言,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和一般学生相比较智力差异很小,而在动机、性格、意志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差异大,他们具有和一般学生基本相同发展潜能,只是由于家庭、环境或其他原因,使他们在经历了较大的挫折和打击以后形成了“我不行”的心态而逐步成为“问题学生”的。

4  探究“尊重—理解—肯定—惩戒”的教育模式

4.1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关键是奉献爱心、给予温暖,用“花苞心态”去教育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明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用一颗爱心,春风化雨般去教育滋润他们、去感化他们;用一颗博大而慈爱的心去赏识他们、去鼓励他们,将他们的问题融化在我们火热的爱的胸怀之中;让他们远离问题,不再是问题学生。江苏南京“行之教育基地”的奠基人杨瑞清教授就大力提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怀着“花苞心态”去教育学生。他很形象地说,当我们在观赏美丽的鲜花时看到有一些花骨朵还在含苞待放,肯定不会有人去骂,“这些花怎么还没有开,真笨,我们去把它掰开吧!”对待鲜花尚能如此,那我们对待这些像花骨朵一样的孩子们为什么就不能耐心地等一等“靜待花开”呢?并感慨地说,作为教育者我们再不要做那些骂花苞、掰花苞的蠢事了。

4.2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深入分析

(1)“尊重”就是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我们先要做到保护他们的已经少得可怜的自尊,不要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再“丢面子”。只有我们教育者做到了尊重他们,他们才不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我们的转化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正如陶行知先生对待那个犯错的学生一样,他没有声严厉色地批评,而是平心静气地让他在办公室等,给了学生充分的尊重,没有让他难堪,接下来的教育学生自然易于接受。

(2)“理解”即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我们应该转换一下角色,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试着去理解他们做事的动机,从源头开始帮他们找出错误所在,并诚恳地提出我们的看法,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因他们是问题学生便只要犯错就将他们彻底否定,这样他们是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的,有的甚至会当场便和老师强硬辩解。魏书生也曾说过:“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3)“肯定”就是我们一定要坚定问题学生也能成才的观念,并把它真正运用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之中,要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用赏识的目光鼓励他们走出成功的第一步。这将会给这些学生无穷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争先、脱胎换骨。陶行知先生就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以此来提醒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潜力无穷,不能让我们的一句否定而埋没了一名将来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4)“惩戒”即教育问题学生时我们不能一味地鼓励,必须要有一定的惩戒,否则学生不会对所犯的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但这个惩戒一定要适度,方式也要恰当。如罚做好事或写“错误剖析报告”等“补偿式惩罚”代替“体罚”。如笔者让一个喊笔者名字的学生在班上做尊师重教的宣传,不仅能让他吸取教训还能以此告诫更多的学生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仅仅是体罚则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的。

5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实践

5.1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个体实践

笔者曾经在教学楼楼道内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名男同学远远看到笔者了,他就在楼道内小声的喊笔者的名字,笔者由于看清他的长相了,所以在第一时间便找到了他。找到他后笔者把他带到办公室问他(尊重他,给他留面子),“刚才是不是你喊了我的名字”,“是的”,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很好,你很诚实,就凭这一点我觉得你不是一个不懂得尊重老师的学生。”“那你叫什么名字?”笔者继续问道,他的回答颇让笔者尴尬:按辈分他还是笔者的小长辈!但笔者还是不动声色地说:“不错,从辈分上讲你是我的长辈,但这是在学校,不是家里。在学校我就是你的老师,是师长,你不应该直呼其名,这是不礼貌的,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在家里你可以这样做。”这时候这名同学满脸真诚地对笔者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叫老师的名字了,不做不尊重老师的事了!”“我相信你,你会做到的。”笔者继续道,“不过你今天回去后要准备一份尊师重教的学习材料,下周周会上给你们班的同学们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老师我一定按你的要求去完成,不会让您失望的。”他信誓旦旦地说。看着他那因激动而略微有些发颤的嘴唇和眼中那充满感激和自信的目光,笔者欣慰地笑了。从那以后只要遇到那位同学,即使离得远远的他都会主动跑过来向笔者鞠躬、问好,这时的笔者心中不仅有一点感动,还有一丝成就感:我做对了,我的这种教育模式起作用了。从这以后笔者在对待这类同学的时候都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基本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此笔者对自己的这种教育模式充满了自信。

5.2 “尊重—理解—肯定—惩戒”教育模式的推广实践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积极在我们学校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宣传,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将此模式运用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实践当中,根据反馈的信息,效果都很不错。学校还以此模式作为学校问题学生约谈专项活动活动的首选教育模式,这让笔者内心兴奋不已:我终于能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做出一點自己的贡献了。

笔者觉得,问题学生就像一颗长在阴暗的角落并遭受暴力的摧残而受伤的小树,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用冷言冷语、甚至暴力去加重他们的伤势,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将他们转移到明媚的阳光下,给它呵护,给它施肥、浇水,只有这样它才好获得重新生长的力量,逐渐茁壮成长。那些有问题的孩子们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者去真诚地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帮他们改正自己身上不足,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帮他们找回自信,这样他们也一定会早日冲出“问题”的泥沼,在我们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丽娟,张泽民,袁苗.“希望教育”模式下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J].教书育人,2010(36):90-91.

[2] 肖建国.“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徐来.国外农民转化教育的模式比较及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69-71,89.

猜你喜欢

惩戒陶行知小男孩
忘却歌
扶起小男孩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小男孩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