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抗战遗址的保护与思考
2020-04-07王秀楠陶野
王秀楠 陶野
摘 要:“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还都南京。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八年间,留下大量抗战遗址,位居全国前列。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抗战期间亦有重要部门迁建于此。近年来,巴南区不断加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取得一定成绩。
关键词:重庆市;巴南区;抗战遗址;保护修缮;利用
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人文色彩浓郁。现有抗战遗址15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物点1处。
1 巴南区抗战遗址的基本情况
根据抗战遗址的性质,可分为名人旧居、军事设施、重要机构旧址、名人墓、石刻题记5种类别。
1.1 名人旧居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巴南区南泉片区作为迁建区之一,较多政商及文化界名人在此居住,如林森、蒋介石、孔祥熙、曾子唯、张恨水等。现存听泉楼、校长官邸旧址、孔园、竹林别墅、唯庐等5处抗战遗址。
1.1.1 听泉楼
听泉楼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建于1937年,是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的主要官邸之一(图1)。该建筑占地面积509平方米,建筑面积994平方米,通高13.5米,大小厅室15间。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青灰色调,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铺素面小青瓦。一楼一底带地下室共三层,地下室为条石砌筑,兼具住宿、办公、防空功能。室内有壁炉与夹墙相通,可为各房间供暖,其中一间内墙嵌设枪械柜。听泉楼保存情况良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 校长官邸旧址
校长官邸旧址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小泉村,原是清末民初本地阮姓富绅的宅第(图2)。1938年秋,中央政治学校西迁入渝,收用该场所并改建为校长官邸,是蒋介石到校检阅及参加活动时主要休息和居住的场所。
该建筑占地面积298平方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通高7.4米。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大小厅室12间,砖混结构(原为木结构板条墙),单檐歇山式顶,小青瓦屋面,屋顶设有二老虎窗。
校长官邸旧址是抗战时期蒋介石在渝的官邸之一,保存情况良好,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抗战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3 孔园
孔园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建于1939年,是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在重庆的主要官邸之一(图3、图4)。该建筑占地面积1190平方米,建筑面积824.63平方米,通高11.9米。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一楼一底带地下室共三层,主体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天棚为泥灰板条,室内以木板护墙,壁炉与夹墙相通,可为每个房间供暖。
除主体建筑外,孔园另包含内务楼、警卫楼、防空洞、食堂等4处附属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4 竹林别墅
又称“二陈官邸”,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小泉村,原为清末民初本地阮姓富绅的宅第(图5)。1938年秋,中央政治学校西迁入渝,该建筑被收用,成为时任该校教育长陈果夫与陈立夫办公、居住的场所之一。
该建筑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通高11.7米,共有大小厅室14间。一楼一底,砖柱、土木结构,正面及东侧外挑楼廊设木栏杆,素面台基。单檐歇山式和攒尖式混合屋顶,小青瓦屋面,顶设二老虎窗。保存情况良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 唯庐
原名曾公馆,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是曾子唯的官邸。原有一栋两层楼房,后陆续修建了围墙、朝门、门房、教室等建筑,形成了严谨的庄舍建筑体系(图5)。
该宅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410平方米,建筑面积857平方米,通高10.5米,共有房室26间。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为一楼一底三栋单体建筑,另有一个附属防空洞。建筑外表红、白、蓝三色相间,单檐悬山式屋顶,铺素面小青瓦,天花板为泥灰板条。朝门顶为三角形,云头装饰圆球,额匾题有“曾公馆”;平面呈“八”字形,拱形门洞,高2.95米,宽2.4米。主楼顶设二老虎窗,室内有壁炉、木楼板、木楼梯。
唯庐整体保存情况较好,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军事建筑设施
1.2.1 鱼洞中坝机场遗址
魚洞中坝机场遗址位于巴南区鱼洞街道大中村中坝岛,建于1938年,建成仅一年多就遭日军轰炸。占地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现存6座碉堡、2座暗堡。碉堡呈椭圆形分布于机场四周,射击孔全部朝向机场。机场跑道现被当地村民改为农田,地表只有一个土平坝。碉堡形制基本一致,均为钢混结构,墙体厚0.7米左右,设计有不同朝向的喇叭形射击孔。
鱼洞中坝机场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2.2 木洞中坝海军修械所旧址
木洞中坝海军修械所旧址位于巴南区木洞镇中坝村六社,此地也称抗战时期中坝防空洞出口。防空洞可能是其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其内部通道已被封堵,入口亦不详,仅见出口。出口用青砂石砌筑成拱形,门洞内空,长0.85米,宽1.1米,高1.75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抗战时期国民党海军修械所内迁至木洞中坝岛上,修筑大量军队防御设施,抗战结束后大部分被销毁。该处防空洞目前已作封堵保护,其形制结构不明[1]。
1.2.3 木洞海军修械所档案库旧址
木洞海军修械所档案库旧址位于巴南区木洞镇保安村前进路56号,建于1932年,由木构穿斗老屋、碉楼及花园三部分构成。1932年,国民政府海军修械所租用碉楼作为存放文书档案的仓库。
该碉楼为三楼一底庑殿顶土木结构,碉楼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1米,通高13.5米,中心砖柱上架十字梁,每层有木楼连接,三面开窗,每窗两扇。室内松木楼板,底楼临街门框用长条石砌成,木质铁板门,厚9厘米,铁板厚5毫米,高2.62米,门宽0.79米,底楼高3.5米,二楼高3米,墙体厚0.9米,四个面各楼层各设两个长方形弹孔,作为防御之用。
木洞镇水运交通发达,是抗战时期重庆扼守长江水路的咽喉之地。该旧址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2.4 南泉(红旗)日本战俘营
红旗日本战俘营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红旗村刘家湾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当地周姓富绅的宅第。占地面积598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现仅存部分原建筑,穿逗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
1944年秋,国民政府将外地迁来的侵华日军俘虏几百人关押在此。据市文物专家考证,该战俘营为抗战时期关押日本战俘最多的战俘营之一。
红旗日本战俘营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09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5 南泉(鹿角)日本战俘营
鹿角日本战俘营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和平村梁家边社,始建于晚清,原为当地彭姓富绅的宅第。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建筑面积1812平方米,2017年重新修缮。
1944年秋,国民政府相继从外地迁来侵华日军俘虏300余人关押在此,抗战胜利后不久撤走。
鹿角日本战俘营为研究抗战军事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09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重要机构旧址
1.3.1 王家湾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旧址
王家湾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旧址位于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红炉村王家湾社。该院落始建于清末,原为当地王姓富绅的宅第。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租用该建筑作为高等法院办公地点,经简易维修后使用。
该院落呈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991平方米,现存房屋共37间房。其为穿斗木结构建筑,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泥灰蔑竹墙,板式木门、格花窗,素面台基,其他建筑被大部分改扩建。
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是国民政府司法机构之一,是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要机构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3.2 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
又称彭氏民居,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由上中下三厅、二层楼房组成“器”字形四合院,大小房间77间,12个天井,分别由10个回廊式小四合院组成(图6)。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占地面积5320平方米。整个院落坐东向西,前厅为单檐硬山式穿逗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0.15米,进深5.8米,通高6.4米;中厅为单檐悬山穿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3.9米,进深10.5米,通高7.8米;后厅为单檐悬山式穿逗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22.9米,进深10.3米,通高7.2米;四周用高达5~7米的砖石围墙或风火墙维护;屋面均施小青瓦,青石铺地;有科学的排水系统。
1938年,中央政治学校由南京迁至重庆。1939年,将该民居用作该校研究部所在地。該建筑既是重庆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也是重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抗战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名人墓
1.4.1 杨沧白墓
杨沧白墓位于巴南区东泉镇东泉村,坐东北向西南,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宽18.5米,长22米,占地面积为407平方米,陵园中部墓碑用黑色大理色镶嵌在青石基座上,上刻“杨沧白先生之墓”。封土堆条石错缝砌成,正面呈拱形挡墙,平面为长方形,长4.6米,宽3米。陵园左侧立红色大理石碑一块,刻有杨沧白先生的生平简介。2000年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4.2 吕超墓
吕超墓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平方米,墓主人为革命志士吕超。由墓塚、墓碑、拜台组成。墓塚砖石围砌,上覆封土堆,长6.6米,宽4.6米,高2.3米。墓碑为峡石,石质坚硬,宽0.94米,高1.95米,厚0.16米;长方形拜台宽3.4米,长7米,用红砖围砌成高0.3米的栏。200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5 石刻题记
关门石石刻位于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老木河溪河内的河床中间一块南北向的巨石斜面上,石刻面朝东向,占地面积约5平方米。东面阴刻有纵向隶书“高山流水”“刘振东敬题,民国廿七年(1938)中央政校研究部□淮移□□□”等字。“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每字直径为0.4米;刘振东敬题五个大字,每字直径0.2米,“民国二十七年”等字直径均为0.1~0.12米(图7)。
刘振东,时任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教务长。该石刻纪年清楚,对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2010年被巴南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巴南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巴南区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在保护抗战遗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明显成效。
2.1 提高文物级别
2009年成功将南泉日本战俘营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成功将鱼洞中坝机场遗址、王家湾国民政府高等法院旧址、木洞海军修械所档案库旧址、关门石石刻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功将南泉抗战旧址群(含听泉楼、孔园、校长官邸旧址、竹林别墅、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5个点)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成功将唯庐申报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2 开展修缮保护
2011年,保利集团对校长官邸、竹林别墅进行修缮保护。2015至2017年,巴南区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保护资金对听泉楼、孔园进行修缮,修缮后开辟为南泉抗战旧址群(孔园、听泉楼)陈列馆并对外开放。2018至2019年,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对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开展修缮,计划于2020年对外开放。
2.3 加强宣传利用
如何宣传与利用抗战遗址,是一个难题。巴南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南泉抗战旧址群(孔园、听泉楼)陈列馆进行布展,效果良好。该陈列馆以林森、孔祥熙在渝的经历为背景,根据现有的主体建筑及防空洞、卫兵楼等附属建筑,全面展示了抗战期间其本人在重庆的活动历程,是巴南区第一座展示抗战内容的陈列馆,成为南温泉景区的一张名片(图8、图9)。
3 巴南区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虽然近些年在抗战遗址的保护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经费的相对不足
虽然近年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逐渐增多,但仍无法修缮与保护全部抗战遗址,有些遗址还没能得到有效保护。
3.2 产权的归属不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巴南区部分抗战遗址的权属问题不统一,实际工作中协调难度很大,给抗战文化遗址的保护带来许多困难。
3.3 保护观念有待继续提高
随着近年来法治的不断完善与普及,公众保护文物自觉性在逐步提高,但这种观念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間。
第一,政府部门的观念需要继续提高。无论是立足巴南区还是放眼全国,抗战文物及抗战遗址的保护程度往往与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在发展经济时往往会与保护文物产生矛盾,政府部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值得长远思考。
第二,企业的观念需要继续提高。企业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在开发过程与保护文物出现矛盾时,部分企业往往漠视法律,不但未对文物采取有效保护,反而采损坏甚至拆除的手段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此类事件近些年常有发生,需要高度关注。
第三,社会公众的观念需要继续提高。无论是抗战遗址还是其他文物,最直接的接触者就是大量的普通民众。这一群体文物保护观念的强与弱,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尽管全国每年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抗战文化的宣传活动,尽管政府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观念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提高社会公众保护文物的观念和自觉性,会对保护文物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晓东,张荣祥.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