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
2020-04-07周乃富
摘 要: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类专业学习的专业基础课,而且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辅修课程。根据相关企业招聘信息来分析,企业开始淡化对IT人才的学历要求,加强了对实际的开发和应用水平的考察,职业教育应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法。该文研究的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构建多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和考评机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引导学生愉快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 程序设计课 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05-02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Internet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将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来很多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应用,并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随着软件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软件企业的生产过程正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初级、中级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中低端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编程难、实践性要求高等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感觉读简单程序还凑合,复杂程序就可能抓耳挠腮了,编程则“难于上青天”。部分学生甚至毫无编程想法,应付考试都可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运用于社会实践工作中了,这完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如何让学生更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确定教学内容,围绕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现专业教育与岗位教育有机结合。
1 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沿用老的教学模式的现象,程序设计课程一般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与预期效果差距甚远。教学理论知识点讲授有点类似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手册面面俱到,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多、课时少。教师讲授时一般都是先讲授理论知识,传授的知识量大、内容枯燥、逻辑性强,对于学生来说要掌握这些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实践教学课程依然停留在理论课的验证阶段,实践操作一般也是选择课后的习题或者是例题作为训练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体验到工作岗位实践过程,学生无法体会技能课程的乐趣,不了解真正需要掌握什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也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 适用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职业能力指为了胜任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与灵活应变创新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团队合作及交流沟通能力。学生毕业主要从事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软件产品实施等工作岗位。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对课程掌握的要求:读程序能力,设计程序逻辑框图能力,熟悉相应开发语言,熟练操作相应开发工具,能够按照项目书要求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序代码的编程能力,调试程序和差错控制能力。
3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
3.1 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会有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教学过程应该引入具体的工作和生活的实例,学生能够通过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根据具体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课堂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播讲解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点的过程,它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授课时突出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的开发分析、测试等活动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法强调师生的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任务驱动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完成的成果检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主动去分析、实验、查阅、思考、运用等方法来完成学习。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此方法的学习,能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和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就是结合课程大纲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把比赛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如答题比赛、编程比赛、算法比赛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各种形式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动手操练、实践。比赛由学生自由组队参加,小组里的同学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精神、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领悟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激发学生的斗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编程比赛中赛题的准备完全可以引用社会工作中小型项目的题目,实现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3.3 建立阶梯式递进的教学模式
基于职业能力的“岗位主导、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职業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特点,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结合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转化成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建立阶梯式递进的教学模式。阶梯式递进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3个递进模式:技能积累、能力发展、综合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达到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技能积累主要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讲授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训练,以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语法为出发点,通过“编写单一功能程序”,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完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形成单项职业能力。以阅读程序、设计程序逻辑框图、编写程序、调试程序、测试程序为周期,逐步递进增加程序难度,使学生对编程过程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掌握编程各个环节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能力的整合奠定基础。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标准融入基础训练中,为学生考取技能证书做准备。
能力发展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能力为目标,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单项能力的基础上,以仿真项目任务的形式安排若干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小型软件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体验各个岗位的职业氛围,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为开发真实的软件项目做好准备。
综合实践阶段是通过参与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软件工程项目学生不仅能够训练课程知识,而且能够初步熟悉了软件开发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方法。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综合实践阶段是团队合作的训练场,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扮演开发小组中的一个角色。在该阶段的实践中,学生的学生身份逐渐淡化,他们以程序员的身份参与项目的开发、测试、运行,完成企业员工应当完成的工作。这一阶段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得到全面的整合及迁移,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得到综合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4 建立多种评价机制
当前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期末考试,考试题型多以传统题型为主,学生为了高分,存在不停地刷题现象,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很好,技能却不一定好,学生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学生最看重的是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如果将考核形式多元化。注重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过程性、表现性、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评价。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权重,使得评价更合理、更客观、更科学,这样可以杜绝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的时候才用功应付考试的现象。
4 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素质专业人才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把职业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总之,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岗位能力课程,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斗志,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有一定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完本课程以后其他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带来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周乃富.新媒体时代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J].福建电脑,2018(9):155-156.
[2]劉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高职计算机教改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