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单亲学生营造一方心灵成长的乐园
2020-04-07张沪花
张沪花
摘 要: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攀升,单亲子女形成了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受教育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心灵都受到过较大的冲击。各种研究都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们中的多数都容易消极抑郁,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探讨合适的教育方法,力图为单亲孩子营造一方心灵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贴标签;单亲家庭;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94-1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要面对家庭结构不同带来的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自卑、自闭、敏感、孤僻、怯懦等不良心理特征。基于单亲家庭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采取更巧妙、更灵活实用的方法,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助力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他们一片心灵成长的乐园。
一、一视同仁,润物无声
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异样的眼光,区别的对待,会深深刺痛他们敏感的心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让单亲家庭的孩子觉得自己是和大家一样的,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诚然,单亲家庭这个学生群体非常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关怀,但效果如何关键却在于关怀的方法和程度,因此,既要避免不当关注,又要防止过度关注!
许多教师在面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时,有以下两种表现:
1.过度关注。有的老师为表达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心,主动约谈学生,表示自己知道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后会多关心多帮助他;在班级公开其单亲家庭的事实,希望全班同学多关心帮助。看起来,老师是一番好意,殊不知,这样的关注不但不一定被接受,且很可能让学生突然再次撕裂伤口。单亲家庭学生大多数自卑感强烈,较容易猜疑,对人对事容易不安、敏感,教师或同学出于关心和重视,在公众场合提起单亲家庭的身份,最容易加重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感觉弱点被放大,倍感自己与众不同,如针芒在背,担心他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2.不当关注。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贴标签,把单亲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归咎于“单亲家庭”,把“单亲家庭学生”这顶帽子直接当面扣给学生,或者当众和其他任课教师议论其单亲家庭造成的后果。这无异于在孩子伤口上撒盐,造成他们更大的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
其实单亲家庭学生最渴望被社会平等对待,尤其在学校,希望被老师和同学一视同仁,老师和同学若过多注意他们的家庭问题,则效果过犹不及。所以在对待这些孩子进行感情投入时,要在不经意间的言行中帮助他们,只有在最困苦时的援助,最无助时的温情,最孤独时倾心交流,才是真正的关爱。
二、鼓励欣赏,正视逆境
有的父母离婚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对孩子过度宠溺,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生怕孩子在任何方面得不到其他同龄孩子所能得到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原因。因为这种“补偿式”的溺爱,往往会让孩子更加敏感、脆弱,或者养成骄横的习气,以自我为中心,眼里没有他人。一旦遭遇不顺心,家庭的不完整就会在内心被无限放大,而自身又并不具备疏导能力,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矫正单亲家长的观念势在必行,要让家长认识到:父母应淡化单亲家庭有所“缺失”的认知,不应把自己对孩子的愧疚心理转化成溺爱孩子的方式來进行弥补。物质的补偿和骄纵都无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损失。要让孩子回归“普通人”,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三、同质团体,共度难关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们除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关注,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还必须提供另一个更加重要和必要的渠道:发泄的机会。
让单亲家庭学生把心里最原始的负担释放,再对他们进行改善或重塑,效果会更好。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未完成事件”,即自己很想完成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完成的事情。人们对这种事件都有一种难割舍的感觉,这种没完成的遗憾一般都成为当事人不能磨灭的痛或心结。因此,有必要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同质性心理团体的辅导,给他们提供倾诉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愤怒,把自己的不满、对事情的理解和疑问尽量宣泄、释放出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减轻内心承受的压力,也有助于理顺他们自己的思维。
鉴于客观存在的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单亲家庭孩子的同质心理团体的招募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的方式,吸引学生报名参加,时段安排在放学后,以避开其他学生的过度关注。
之所以选择团体辅导而不是个别辅导,是考虑到此类学生一般较敏感,在个别辅导环境中,学生一般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露宣泄出来。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组员之间由于有比较相似的家庭背景,更容易互相理解,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而主动交往。在这种气氛下,团体的力量、智慧、意志、毅力、勇气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互相关心、感染、学习、体验、启发、激励、促进、互助与矫正,共同承受痛苦,共同享受快乐,从而认识自我、探讨人生、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美丽而脆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如此。相信只要对他们精心呵护,一视同仁,科学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 丹阳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