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书法教育的几点尝试

2020-04-07汪文娟王惠子

关键词:教师教学书法教育融通

汪文娟 王惠子

摘 要:在中华悠久文化中,书法艺术是一颗璀璨之星,蕴含着深久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品味其魅力,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书法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书法方面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本文阐述了传授字体演变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发展;介绍书法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深入品味其文学意义;多元化创新书法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书法活动等三项策略。

关键词:书法教育;阅读教学;融通;艺术;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992-7711(2020)01-082-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统编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性的传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融入书法教育,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从而实现书法教育与阅读教学的融通,提高书法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笔者将书法教学引入语文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阐述如下:

一、传授字体演变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以兴趣为切入点的基础上,更有一种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现有知识,开始更多地探究事物发展的原理。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的古代汉语中关于字体演变的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例如“仓颉造字”的传说,进一步吸引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欲望。在字体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中,学生明显接触过且了解过的是“草书”“楷书”和“行书”,而对于较为久远的“甲骨文”“小篆”等不清楚,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字形图画性的特点,在黑板上展示出这些字体的写法,还可以结合学生认知实际水平,从象形、会意和形声这三个较能理解的角度向学生进一步解释中国汉字的造字法,在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出学习书法的热情。例如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礼记·学记》——《虽有嘉肴》中,学生对“嘉肴”一词理解存在偏颇。教师就可以撰写出“肴”的篆文,并作解释:用“肉(月)”作形旁,用“爻”作声旁,此时学生便可以顺利理解出古人所说的“肴”指的是鱼肉等荤菜。再如“嘉”字,教师可书写相应的金文,并作解释:这个字下面类似“加”的部分,表示吹奏笙箫;上面的“壴”,表示“鼓”。吹笙击鼓迎嘉宾欢宴,多么喜庆,多么愉快!在这样的说明,将使得学生对“嘉肴”一词的理解更深刻与形象,也不会存在写错字的现象,同时也能自然激发出学生对字体演变历史的探究,从而利于书法教育的开展。

二、介绍书法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深入品味其文学意义

在中国书法中,汉字由线条和线条构成的偏旁所组成,具有无限的变化。从美学的角度上来看,因为中国字由最复杂的成分所组成,所以呈现出构图的各种问题,包括轴线、轮廓、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等项,尤其重视整体的统一。

在中国艺术里,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中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不是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随着书法家的笔迹,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直到张纸的未端,仿佛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因此“美是运动”“美感便是律动感”便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至高无上的原理的,就是这种节奏的基本概念。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动态的眼光欣赏书法作品并体会书法家当时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产生共鸣,充分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精神意义。

以被赞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为例,这是苏轼众多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这由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共129字。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可曰是一首遣兴的诗。诗文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是后人对这个作品的评价,那么对于学生应该如何欣赏品味出这个作品呢?

首先,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知人论世”可以引入其中,即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这两首五言诗。在这一创作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结合两首五言诗的诗句以及苏轼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品析。在这一过程中,仍是以文学性和艺术性为主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美感便是律动感”的艺术节奏。并引导学生从艺术风格等整体方面再到局部的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等。例如在整体方面,前一首诗的情感虽然波澜起伏,但总体基调比较平缓;而后一首则是激情奔腾、浩浩汤汤、高潮迭起。在局部方面,相比于前几句,“萧瑟卧闻海棠”这几个字的字形变大,用笔加重,字势开始起伏跌宕,不难发现此时作者已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泥污燕支雪……春江夜入户”数行,字形骤然扁阔,笔势骤然厚重,激情奔涌,势不可遏,苏轼的情感奔涌而出。“破灶”二字字形变大,其势如排山倒海。写到“但见乌衔纸”的时候,情绪几不能控,但却全无荒率之笔。“死灰吹不起”五字激情渐趋平缓,无论是字形还是诗句本身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让人回味。最后,教师在总结过程中需要明确,书法欣赏过程中要结合诗句内容动态的品味出创作者此刻的心情以及他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寒食诗帖》的书法作品正是体现出了苏轼此刻的惆怅心情,有感而出,令人动容。

三、多元化创新书法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书法活动

单纯地接受书法理论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多元化、多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多渠道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书法教育中来,从而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时,可以就教材中的某一篇课文或者选取其中的某一段落进行书法创作,其他同学对此艺术作品进行一定的评价。这一活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了他们对书法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够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老师所传授的相关书法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美是运动”“美感便是律动感”的艺术节奏原理,以切身体会到书法作品是创作者的真情流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背后的精神意蕴。

书法创新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按主题“喜”“怒”“哀”“乐”分别书写出具有代表性的词或句,让学生自己说明创作的初衷等等。在这一创新中,学生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够在书法创作中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并逐渐培养出学生想要用书法作品表达阅读体会的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特别是初中阶段,将书法教育和阅读教学相融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既可以领会到文章作品的深层涵义与精神文化,又可以欣赏出书法作品的魅力并能主动地运用书法创作表达出思想情感。这就使得我们语文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在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书法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形式,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接受度,并激发学生对两者融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高效地实现书法教育与阅读教学的融通。

[本文系南京市教科所“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课程与书法教育融通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L/2016/17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李思敏.诗中有笔,笔中有诗——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J].名作欣赏,2016(27).

(作者单位: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书法教育融通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什么是绥芬河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学比教更为重要
珠三角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及分析
墨香满园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