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古代诗歌主旨的把握

2020-04-07王峰

王峰

摘 要:古典诗歌鉴赏,就是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发掘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鉴赏时,要善于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入手,把握其思想内容,领悟其所言之“志”,才算真正贴近诗歌的灵魂,才能步入诗歌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关键词:诗歌主旨;生平风格;时代特点;立足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40-1

众所周知,无论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为前提。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就犹如拿到了开启古诗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本文就以古代诗词为例,谈谈如何把握诗词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一、解析诗歌的标题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家的生平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冷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诗歌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把握时代的特点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定的时代的特点,就会产生赋予这个时代特点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前期国力强盛,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大多表现了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卫国家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如李白、王昌龄等人的诗歌。而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而衰的急速的社会变化,使生活在中晚唐时期的文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诗歌开始关心时政,针砭时弊,尤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的《观刈麦》也就产生于这个年代,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惑,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的惭愧,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有助于我们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四、借助诗歌的意象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也是把握诗歌主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意向”简单来说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一些客观的物象,古人以诗言志,常常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所融入人的情感多数是有规律的,大多诗歌的意象在诗歌中往往起到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体现诗歌情感基调、营造或者烘托意境等作用。例如月亮这个意象在古诗中往往融入了作者思乡的情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儿的月亮,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思念友人之情的意象。如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先思考曲中描写了哪些物象,然后运用联想和想象,探讨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给人产生怎样的心境,意象成为诗人内心世界与客观存在的沟通桥梁,可谓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只要抓住意向,就能抓住诗词的情感内蕴,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五、寻找关键的词句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情由境生,旨寓语中。在古诗词鉴赏时,教师应结合语境,深入分析文本,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篇,再加上对诗人生平、时代的了解,反复吟咏、咀嚼、领悟意向、把握意境,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词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扬州市翠岗中学,江苏 扬州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