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行业高校国际联盟的建设路径与国际化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2020-04-07郑淳张铎任新红
郑淳 张铎 任新红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沿线各国本着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共同担当的契约精神,构建了教育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带动了沿线各国经济、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沿线各国在各领域巨大的用人需求与资源需求。沿线各国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第一前线”,通过建设高校国际联盟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交流合作模式,力图服务好倡议的落实与推进。高校国际联盟的不断涌现,为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共同助力倡议的纵深推进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为自身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分享创造了重要平台。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快,高校国际联盟作为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范式,势必将发挥更大、更广的作用。鉴于此,各高校应在高校国际联盟框架内开展实质性合作,不断完善联盟的体系架构和制度基础,真正将其建设成为助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中心与“资源供给站”。
關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高校国际联盟 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为促进沿线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交通、语言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目标的沿线区域“经济圈”“文化交流圈”“语言互通圈”已初现规模,但这也意味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人才短缺、教育资源共享度低等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掣肘因素[1]。为解决这一现实需求,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聚合度与利用率,形成促进倡议实施的可持续性驱动力,国内各高校充分立足自身的学科优势,以资源整合、信息分享、成果分享为工作抓手,积极发起高校国际联盟,旨在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深度聚焦“命运共同体”建设,并通过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机关也制定并发布了相关政策,力图引导各高校加快开展高校联盟建设相关实践。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大学联盟建设,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的重点部署[2]。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则强调“支持在共同区域、有合作基础、具备相同专业背景的学校组建联盟”[3]。《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虽未对高校国际联盟建设做出相关针对性表述,但也从“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加强科研国际协同与创新”等方面对我国各高校构建一流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出相关硬性发展或改革要求[4],并确立了相关工作目标。总体方案尤其强调要“切实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事实上,正是在多重政策的引导与驱动下,为协同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我国高校积极发起了一批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高校国际联盟。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
高校国际联盟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
高校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围绕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或愿景,通过协议或联合方式建立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多向流动的松散型联合体[5]。而高校国际联盟则是指具有一定国际维度的高校联盟,集中体现在成员高校来自于全球各国、目标与愿景更着眼于解决重大科研问题或致力于人类福祉的创造。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以来,国内高校联合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高校成立了不同体量的30余个战略联盟[6]。从成员高校的地理空间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全球型和国别型,如“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等全球型高校国际联盟;“‘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等国别型高校国际联盟。从联盟合作内容来看,主要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如“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等同质性联盟;以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等异质性联盟。表1列举了部分“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的基本信息。
(一)发展现状
2015年1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首倡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同年5月,联盟正式成立,并发布《西安宣言》。根据联盟理事会决议,西安交通大学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暨常设秘书处单位。截至2018年12月底,共计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高校加入联盟(国(境)外高校达109所),基本覆盖世界五大洲的国家或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多元交流合作平台。自成立以来,联盟先后开展了校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丝路工程科技发展专项培训、盟校教育展与合作对接等交流与合作[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联盟总框架下,自2018年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成立了基于特定学科领域的“分联盟”,如“高端制造业分联盟”“能源分联盟”“化学工程分联盟”等,以促进有针对性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合作成效。2015年10月17日,兰州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8个国家的46所高校在甘肃敦煌发起“‘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并发布《敦煌共识》。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联盟为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高校搭建了信息和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了跨国、跨区域人才培养及科研协同模式和机制的创新[8]。2017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联合重庆交通大学、波兰奥波莱大学等中波两国的高校,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双向流动等多种互动交流形式,为中波两国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拓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伙伴关系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基于对这三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的分析,可以发现,“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均在促进学生跨境流动、促进文化互学互鉴、促进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及塑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主要特征
1.异质性资源的互补与多元驱动
“异质性资源”是构成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和创生动力,表现为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9]。高校国际联盟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高校传统的“一对一”双向二元制国际交流合作模式,破除了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实践中的路径依赖,构建了“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多向、多元制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范式。成员高校基于不同的学科特色、办学定位、文化基础、学术传统,通过互通、互换、互享具有竞争力的信息和资源,实现了异质资源的互补,优化了资源配置与流向,提升了学校内生的发展动力。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的成员高校——兰州理工大学和韩国釜庆大学为例,前者是在我国交通领域具有较高声誉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后者是在韩国以商科著称的综合性国立高校。两校以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为契机,推动学生联合培养等相关合作,开启了学分学籍互认、学费互免的学生短期交流项目。
2.卓越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广泛的参与性、多元的文化基础是“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的另一大特征。成员高校不仅来自埃塞俄比亚、越南、俄罗斯、土耳其等沿线国家,也来自英国、巴西、阿根廷等非沿线国家。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来看,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彰显了“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强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也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自身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话语权和高等教育全球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品牌特征和品牌效应正愈加显现。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例。国(境)外高校占成员总数的70%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联盟成员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研究型高校。
3.较为完备的体系架构和制度机制
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mard)提出,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沟通交流、作出贡献的愿望、共同的目标,三种要素之间及其在具体的协作组织中具有相互依存性[10]。要实现这三种要素的有机协同,关键在于组织内部应建构科学有效的体系架构和制度工具。目前,我国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校国际联盟均已建立较为完备的体系架构和科学高效的制度工具,包括构建了“理事会—秘书处—对接单位”的组织架构,确立“决策—对接—执行”的议事和工作程序,确保联盟内部沟通的畅通性、有效性以及工作步调的一致性。此外,联盟起草并发布联盟章程,以契约化的方式约定、执行联盟相关事务。以“‘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为例。联盟构建了相对健全的决策和管理机构,成立之初即制定并发布了联盟章程,并实行了理事会制度,在理事会下设立秘书处和项目部,负责项目的前期沟通和后期执行。[11]
三、“‘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的实践
(一)成立背景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赶超的历史性进程,高铁技术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符号和战略抓手;作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优先领域和血脉经络,铁路互联互通已成为实现“五通三同”的重要载体[12]。在过去的10余年里,我国的铁路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铁路人才培养是我国铁路“走出去”的基础性工程,铁路教育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共同体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共同体的新内涵、铁路间国际合作的新形势、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铁路建设的新需求,对铁路国际人才质量和规模,特别是后备人才储备与开发提出了全新命题。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与中国洽谈修建的铁路总里程超过1.6万公里,按照20人/公里铁路定员标准测算,将会产生超过30万人的人才需求。为满足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尤其是铁路建设的需求,我国铁路行业特色型高校可整合自身资源,齐力加强对我国铁路事业“走出去”的人才支撑。
2018年7月15日,“‘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在成都成立,并召开了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是由铁路相关高校、企业、组织等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自发结成的非营利、国际化民间学术共同体和教育协作机构,旨在创新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制定铁路国际人才教育标准,推广铁路专业及人才国际认证,共同服务“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持续性、高质量人才支撑,促进沿线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发展。[13]
(二)发展成效
1.根植于时代议程的发展愿景与目标
“‘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面向“一带一路”,服务新时代交通强国、教育强国、质量强国战略,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行动指南和工作指南,以全链条、全產业、全周期铁路人才开发与合作为重点,加快构筑“一带一路”铁路高等教育共同体,体系化、前瞻性、全周期地开展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培训,破解合作瓶颈、强化全球共识、推动共赢发展,积极打造中国软硬实力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新载体,加速助推中国教育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2.搭建完备的体系架构
联盟理事长由联盟发起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每年轮值担任(第一任理事长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联盟理事会在理事长单位设立秘书处,由西南交通大学天佑铁道学院、中南大学国际铁道学院每年轮值(第一年秘书处设在西南交通大学天佑铁道学院)。同时,联盟还聘请了12位院士、11位行业专家和领军人才作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3.聚焦实质性交流与合作
联盟已启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铁路教育行动计划研究项目指南》,正在联盟内推进实施铁路“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铁路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研究与实践,中国铁路国际化专业标准及认证研究与实践,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一带一路”铁路相关经济、法律、文化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融入最新成果的“一带一路”铁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等七大项目。
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相关联盟成员支持,积极申报“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根据“一带一路”、中非合作、金砖合作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储备,认真做好了项目首次申报工作(国内仅有三所高校具有申报资格),精心论证遴选,提出了《埃塞俄比亚高端铁路人力资源建设项目》《东非国家铁路联通能力提升援助对策项目》的申请。
四、西南交通大学建设高校国际联盟
与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思路与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西南交通大学进一步提升其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西南交通大学将充分立足地处成都独特的区位优势,围绕轨道交通学科学术积淀和发展特色,不断优化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顶层设计与谋略布局,特别是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共建“‘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为关键抓手,服务好我国铁路事业“走出去”的时代议程。
(一)以能力提升为关键导向,构筑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14]。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知名学者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曾指出,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总是面临着各种难题;危机与变化始终占据着关键位置[15]。高校的使命与愿景不仅将促进知识的创造、创新与传播,更将服务于全人类,谋取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福祉与利益。在“一帶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将进一步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潮流,在夯实与现有的同水平国(境)外高校深度交流合作的同时,聚焦如何与世界一流高校拓展实质性合作,在顶层设计、资源拓展、格局形塑三个方面发力。
1.重点突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将围绕轨道交通学科特色和优势,完善“轨道交通+”的学科发展布局与专业建构,进一步筑牢、筑实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学术基础和资源基础。同时,学校还将投放更多的资源用于促进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的跨境流动,发挥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在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中的“支点效应”,为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实验室共建、国际学术期刊联办等以科研合作为主体的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以点带线,以线绘面,以面织网,真正形成富有多向流动特征的国际交流合作新布局。
2.高端引领,汇聚优质资源
资源的拓展和延揽是任何有机组织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途径,也是对外部环境改变的本能反应。西南交通大学将依托“主动走出去”和“诚挚请进来”两种途径,提升对国际优秀顶尖人才的延揽能力和延揽效率,增强西南交通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显示度与融入度;设计好国际人才的引进梯度和层次安排,在引进国际学术大师的同时,着重关注对具有学术潜力的优秀博士后的引进,培养其对学校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认同感,真正做到“引”与“育”并举。同时,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埃塞俄比亚铁路总公司、奥地利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国内外行业企业的产学协同,深度对接铁路行业国际企业和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企业奖学金的种类,提高奖学金的覆盖面,并与行业企业探索共建海外实习基地。
3.横纵贯通,形塑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格局
从开展业务工作的角度看,塑造横纵贯通、上下协同的矩阵式国际化格局无疑是高校提升国际化能力的关键保障。西南交通大学将加强与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商务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系,以签署合作协议等契约化方式,落实好重点交流合作项目。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拓宽学校纵向的信息渠道和资源拓展渠道,确保国际化工作的方向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学校还将通过为各教学科研单位配置优质交流合作资源,在校际交流合作层面拓宽横向的信息和合作资源渠道,从而为各教学科研单位实施全球伙伴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鼓励其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资源,推动其转变身份认知,使其成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体。
(二)彰显“交大担当”,推进“‘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建设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在的场域,只有搭建好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平台,切实回应联盟各方关切,使讨论、争论、辩论成为可能,并积极采纳合理建议,才能真正实现思想认知的“同频共振”和交往互动的“和谐共进”[16]。本着共商、共享、共治、共担的联盟发展理念和价值认知,西南交通大学将从机制与平台完善、丰富合作内容、提升联盟综合影响力等方面入手,推动“‘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的发展。
1.完善联盟运行机制与平台建设
不断完善联盟运行及协调机制,推动联盟健康、有序发展;分国别、分专业、分主题共建“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课程库、教材库、师资库、数字化资源库,搭建高质量、国际化的联盟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
2.共同开展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培训
在联盟章程框架下,联盟成员间联合开展“一带一路”国内输出型,沿线国属地化铁路人才的本、硕、博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创建沿线国、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培养铁路国际人才的新机制,构建全产业、全周期的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体系。
3.共同制定铁路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
以全方位、系统化提升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为目标,制定面向“一带一路”的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铁路高等教育“中国标准”。
4.共同推进铁路专业及人才国际认证
以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目标,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专业及人才国际认证体系和制度,在联盟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实施,加速推动中国铁路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同。
5.共同促进铁路科教与人文交流
在高铁工程学、高铁经济学、铁路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关注铁路重大发展问题与教育前沿领域,建构“一带一路”铁路国际教育与政策研究智库合作平台。
6.推进铁路发展合作重点项目的实质性开展
深度联合中国交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走出去”企业,高质量推进“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开展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铁路學院建设。以打造“中埃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典范”为目标,高效、务实开展“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超前布局、深度参与中老铁路相关人才培养培训的前期策划、项目设计、标准制订、资源开发等工作。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联盟的蓬勃发展为各高校深度参与落实倡议的各项合作议程提供了关键渠道。高校国际联盟作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新范式、新理念、新方法,其实质性发展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平台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看,各高校应充分发挥高校国际联盟的资源聚合效应,高度关注联盟交流合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履行好服务职能,使高校国际联盟真正发展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中心与“资源供给站”。
注释:
①该表信息由笔者根据各联盟官网以及联盟成员高校官网公开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兰州新闻网.47所中外高校共建“一带一路”战略联盟[EB/OL].(2015-10-18)[2019-11-06].http://www.lzbs.com.cn/lanzhounews/2015-10/18/content_4242136.htm.
[2]中国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9)[2019-11-06].http://www.gov.cn/home/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6-07-15)[2019-1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4]中国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19-11-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5]王正青,李飞.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征、联盟动因与潜在阻隔[J].比较教育研究,2015(5):52-57.
[6][16]朱以财,刘志民.“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J].比较研究研究,2019(9):3-10.
[7]李雄鹰,汪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大学发展策略——以兰州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1-4.
[8]朱素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J].世界教育信息,2015(23):78-79.
[9]韩萌.尊重法制性、共享性、开放性 构建世界一流大学联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20(2).
[10]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3.
[11]张春月,樊媛,王超.”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国大学联盟的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9(3):30-35.
[12]徐飞.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加速培养中国铁路“走出去”紧缺人才[EB/OL].(2019-04-12)[2019-11-07].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8130.shtml.
[13]西南交通大学天佑铁道学院.“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在北京揭牌[EB/OL].(2018-06-19)[2019-11-07].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6706-0-1.shtml.
[14]杜玉波.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担当[EB/OL].(2019-04-27)[2019-11-07].http://www.hie.edu.cn/perspective_12580/20190428/t20190428_ 994112.shtml.
[15]韩萌.从“合作”到“共生”:新中国70年大学战略联盟的嬗变与形塑[J].中国高教研究,2019(9):35-41.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