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路径探究
2020-04-07金战新
金战新
摘 要: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以更新的理念思路、工作举措,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通过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大大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区域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本文简要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调研分析现阶段文化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并以义乌缸窑村为样本,侧重探讨如何发掘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区域产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路径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1.乡村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重要基础
乡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重点挖掘与开发的重要基础。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能够促使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合理的转化为经济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积极要素,不同形态历史文化资源,有形物质文化资源或是无形精神性文化资源,不断创新以传统乡村特色文化为主要产品内容,用更加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物质化、具象化,隐性资源显性化,从而也促进了农村新文化空间营造,乡村民间风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伴相生,转换的过程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
2.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乡村发展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的乡村特色文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更是地方独具差异化、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抓手。特色文化资源需要经过系统梳理、深入挖掘,从中找到文化创意点,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并不断找准农村文化产业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创新载体、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使农村文化产业之间形成互补,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联动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实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同步推进。
3.有利于重塑乡村文化空间提升文化治理效果
特色文化产业所承载的内容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引领价值,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依托特定风俗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融汇其中,给村民与游人提供参与体验的文化载体。发挥乡村特色文化活动的纽带作用,通过参与和融入这些文化场景和生活场景,文化素养逐渐提升,良好的社会风尚会逐渐形成,综合素质也相应提高,不但可以重建乡风文明、民风融洽、家风和睦的乡村社会,而且在不断丰富特色文化产业的内容创作中,坚定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自信,极大地发挥文化治理的价值作用。
二、“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梳理不够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地域差异化的主要体现,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保存较为良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与现代城市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也是吸引村民回乡就业发展,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旅人的重要因素。但各地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往往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地方历史文脉未被清晰地梳理,文化资源还未有效整合,挖掘深度不够,内容单一,极大制约了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载体创新不足
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符号化,找到合适的表现载体是形成文化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表现载体,一方面要与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能够集中代表和体现地方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要进行内容、形式、服务方面的创新,要能形成特色产品,具有市场前景,带来文化消费,走入市场和现代生产生活。目前很多地方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没有充分被表现出来,没有充分被“激活”,未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和产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
3.挖掘深度不够发展目光短视
文化深度挖掘不够,没有特色的产业项目,千篇一律,内容繁多,缺少精致。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显得急功近利,为了更快获得经济效益,往往没有深入研究资源的文化属性,只是进行简单的旅游观赏性开发,类似于农村公园;商业化的运作,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客并不能深入的了解当地风情与文化风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短期快速的,粗放式的发展,会破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使得资源趋向分散,与开发初衷背道而驰,文化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开发模式单一、产业链条单薄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文化街区千城一面,纪念品雷同,小吃相似。过度的商业开发掩盖了原生态的文化面貌,经典民俗传统只剩招牌,更多像商业区,酒吧和商铺遍布。资源的开发形式呆板缺少活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多以平面式的照片、实物放置、实景参观等为主,创新型、更有卖点立体式、体验式的开发方式极为少见。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的产业链大多过于单薄,内容不够丰富,这样的产业链很容易因为某一个小方面存在了问题而导致中断。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主要路径
1.系统梳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產业发展前提
注重乡土文特色化挖掘整理,加大无形文化资源的转化,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培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做大品牌;着眼于独特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寻找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有效途径,促进乡村文化的赓续传承和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缸窑村是义乌市历史上著名的以陶制品生产为主业的特色村,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陶窑遗址。缸窑村围绕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立足当地发展现实,深入挖掘制陶文化、酿酒文化、婺剧文化、古建筑文化,以文化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产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特色陶艺品生产等,形成有机复合的产业体系,打造“浙中陶艺第一村”,实现由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到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价值转化。
2.多方合作促进产业链延伸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利用乡村文化特色资源,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加以链接,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推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等综合性产业发展,只有完善的产业链条才能更大限度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够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还需要向产品的创意设计、消费体验端延伸;注重人才培养和利用的链条,并将其与产业发展链条相互融合。
缸窑村以陶文化产业点为核心,“一业主导,多业并举”,促进关联产业进一步发展,以更多的形式满足各类使用者和体验者的需求,延伸拓展产业链,把缸窑村打造成相关美院、画院学生写生基地、艺术创作中心、各类会务、展览、论坛、雅集基地、传统婚庆基地,通过开展艺术衍生品开发、陶瓷艺术品的开发,同时引入民宿、艺术酒坊、音乐咖啡厅、工艺品作坊、名家工作室、茶室等与文化及艺术相关项目,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充分发挥资源多样性优势,解决产业及就业可持续性。
3.资本创新是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是融资难,如何创新资本参与和资本运营模式是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探索众筹发展新模式,引导村集体自建农业公司经营;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用于建设投资;二是打好“乡贤牌”,诚邀乡贤回乡投资,乡贤反哺意愿强烈,可以把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带回;三是通过政府、国企的投资,引导更充裕的市场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并做好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实现企业、公司、农民共赢。
义乌建立国企结对共建美丽乡村机制,这为村庄拓展发展领域、增添发展后劲提供多元选择和产业支撑,有效破解镇村美丽乡村建设中资金和人才两块短板,实现村企共建共赢、共同发展。缸窑村依托“红糖飘香”精品线,与国企恒风集团结对,“缸窑文化”成“吸金石”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引入资本1.8亿,引进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光伏项目;以缸窑村悠久的陶文化为主题,开发运营陶艺创意产业园、自然教育培训基地、户外拓展等文化旅游项目,仅此一项,带动从业人数200多人,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4.丰富产业业态是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方式
既符合地方文化特征又适合当代消费需求的载体是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法,运用“互联网+、创意+”创新生产、经营和销售体验模式,与特色节庆、会展、培训等相融合,植入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慢生活等相关业态,丰富产业业态,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
缸窑村的百子灯、剪纸、陶瓷制作、银器制作四个非遗文化产业项目,由义乌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通过创意+,充分与互联网相融合,把文化藝术、农业技术、农耕活动和农副产品,以及市场消费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意为核心,结合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特质和互联网+思维优势,借势义乌电子商务高地,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新亮点。
5.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建立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发挥政策制定、组织保障、品牌宣传等方面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缸窑村文化兴村过程中,所在镇街充分发挥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倡导的红色领雁工程,党员干部五带头,实施十二分制管理,建强乡村振兴骨干力量;建立1+(精品线)+3(农业农村镇街结对国企)+1(项目库)联动招商机制;广泛宣传推介,通过微信短信,信箱媒体等载体,制作招商宣传手册,搭建招商网络平台,增强投资吸引力;借助各种“家门口”展会如森博会、义博会和“走出去”推介等推介特色文化产品;携手周边县市,探索“毗邻党建”新模式,实现融合发展。
6.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发展统一
文化产业注重传统文化、产品、手艺等的保护与传承,开发精品民宿、民俗表演、工艺品创作等体验式旅游产品,设置更多的引导式与体验式的活动载体,扩展与深化乡村文化。用产业化方法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手艺艺就是重要文化资源,老手艺产业示范引领,活态化利用实现特色化产品转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生产性保护文化资源路径。
缸窑村产业开发建设在规划中就明确保护范围与对象,文物、历史建筑、水体、古树名木、传统艺术手艺等。如村办陶文化博物馆,搜集丰富的藏品;开发校本陶艺课程,学习传承传统手艺;旅游项目中设置制陶工艺和陶艺文化展示,并设计了游客参与的制陶活动项目,对保护的扩展与深化;确定以独居陶文化特色的旅游业为缸窑村的主导产业,资源融入现实的产业发展中,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手段,农民积极投身保护工作,实现保护的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2]陈丽娟.浙江省“互联网+”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财经界,2016(26)
[3]周永广.山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基层组织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何峻、薛万昌.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J].2013(11)
[5]张新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研究.中机院,2019.1
[6]义乌缸窑村在文化传承中振兴.浙江新闻,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