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2020-04-07杨于岑
杨于岑
摘 要: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标准和方法等三方面皆面临挑战。业务流程再造理论(BPR)囊括了流程、再造和信息技術等概念,对于化解上述挑战具有很好的适切性。依循该理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优化路径包括:引入流程观念,有效发挥评价主体合力;借鉴再造理念,科学界定评价标准内涵;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评价方法创新。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业务流程再造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资源容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信息资源容量呈几何数量级增长,纷繁芜杂的各类信息相互交织与叠加,汇聚成为“海量”的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广泛参与性、主体互动性和高度自主性等特点,创设了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全新空间传播环境。“海量”的信息资源库和全新的空间传播环境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造成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并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究其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和质量的提升。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影响,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机制,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选取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进行研究。[1]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挑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用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它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这一包含特定程序的系统活动过程;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它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细化分解而来,用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的合理与否。新媒体时代对上述三个要素造成了直接影响,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面临三重现实挑战。[3]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范畴发生了延展、地位发生了变更,并导致评价主体面临如何协调分工、厘清权责的现实挑战。[4]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类。新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依然重要,但仅有传统的两类评价主体却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数字、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强力支撑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获取、加工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与学习方式日趋拓展,教师的中心地位相对弱化,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不断演变。受此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进愈发频繁。那么,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除了开展传统的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之外,还需要综合使用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唯此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势必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类别和数量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教师主导”的评价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更。如何合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类评价主体的权力与职责,在此基础上协调分工、有效发挥“主体合力”业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内涵更加丰富,并导致评价标准的制订面临如何协调价值冲突、保持与时俱进的现实挑战。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必须参照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社会性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个体性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具体而言,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处于现实和虚拟空间相互叠加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了西方思潮、社会转型改革等不同价值文化的冲击。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围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协调各类价值冲突,甄别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要求的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挑战。[5]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新媒体时代相对简便和直观的知识获取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和浮于表面的学习习惯,这与刻苦专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如何将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之中,也成为现实挑战之一。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适用程度受到影响,并导致评价方法的使用面临如何确保精准客观、动态长效的现实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评价方法大致包括下述两类:第一类是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其中,定性评价法是通过观察描述、归纳总结等非数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分析;定量评价法是通过数据搜集、统计处理等数学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6]第二类是诊断性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和终结性评价法。其中,诊断性评价法是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而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法是为了有效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法是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而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师生对“网络化生存”习以为常,并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传统评价方法在检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难免暴露出问题,如何有效利用高职院校师生“网络化生存”带来的大量数据,如何避免定性评价法的“唯经验论”和定量评价法的“过度量化”,如何合理使用诊断性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和终结性评价法。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精准客观与动态长效息息相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优化的理论基础
为了合理应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面临的现实挑战,必须寻找合适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提出评价机制优化的路径选择。本研究选取了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并对该理论的适切性进行了分析。
(一)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20世纪60至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模式,并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于1993年横空出世。该理论由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佩(James Champy)提出,它以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发展及顾客需求为逻辑起点,强调通过流程设计整合与相关资源优化,显著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内耗,以使企业快速适应信息化所带来的现代经营环境变化。从“3C”的视角来看,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以顾客(Customer)为中心,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竞争(Competition)和外部环境的变化(Change)。[7]业务流程重组在IBM、福特等欧美企业中受到高度且广泛的关注,在迅速推广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国学者吸收了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本土特点,融入了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概念,提出应通过循序渐进、不断持续和逐步提升来完善相关的业务流程。我国的海尔等企业也借鉴使用了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8]
(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适切性
目前,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管理工具”层面,而是已经升华至“管理思想”层面。该理论及其思想之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的适切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流程的观念。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关注更大范围的、根本的和全面的业务流程,并将其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之上,其中职责分配是流程管理的重要规则。这有助于解决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范围扩大之后,不同评价主体的协调分工与权责厘清的问题,尤其对于正确引导各类评价主体发挥合力作用大有裨益。其次,再造的理念。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强调围绕顾客的现实需求与核心利益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再造。该理念贴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并有助于解决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制订过程中,所面临的价值冲突协调和标准价值更新的问题。再次,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虽然业务流程重组理论重视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使用,但是业务流程重组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它只是通过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改进业务流程的目的。这对于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启发。[9]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优化的路径选择
以业务流程重组为理论基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应遵循目标明确、以生为本、注重数据、循序渐进等思想,通过引入流程观念、借鉴再造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等举措,有效发挥評价主体合力、科学界定评价标准内涵、大力推动评价方法创新,最终实现评价机制的持续优化。
(一)引入流程观念,有效发挥评价主体合力
所谓引入流程观念,是指按照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定位、分析诊断、推进实施等流程,合理统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各类主体。首先,形成统一的评价目标定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进行目标定位,也就是从实质上把握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功能,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应做什么”的视角和立场,设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应然状态”。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定位,应围绕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展开,并将其分解到具体的评价流程之中,而非依循传统职能型组织的目标分解模式,这有助于各类评价主体迅速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的关键工作流程,保障总体目标定位的顺利实现。[10]其次,评价流程的分析诊断。各类评价主体(学生除外)需要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熟知各个评价环节之间的关联,秉持评价过程与评价导向有机结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互统一的原则,以“是否满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准,充分做好评价数据的挖掘、聚类和解读工作,据此分析判断评价流程中出现的问题,梳理各评价流程之间的关系,并对评价流程进行简化、整合等系统化和规范化改造。再次,评价流程的推进实施。高职院校需制订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规章制度,用以明确各类评价主体的职责和任务,统一评价数据交换和分析标准,确保评价活动分阶段、分步骤地稳步推进和实施。此外,评价流程的推进实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要求各类评价主体对评价流程和环节进行反馈,通过动态调整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持续完善。
(二)借鉴再造理念,科学界定评价标准内涵
所谓借鉴再造理念,是指秉承大胆创新、有破有立的思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之下,勇于突破陈旧评价标准的圈囿,科学界定评价标准的内涵。首先,遵循再造理念中目标指向与手段选择彼此统一的要求,通过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有机结合界定评价标准内涵。高职院校学生是推动新媒体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的实践者,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必须坚守的目标指向。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实践交往虽然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支撑,但信息社会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相关评价主体在做出手段选择时仍存在“异化”的风险,因此还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评价标准不动摇。其次,遵循再造理念中终极追求与现实关怀彼此统一的要求,通过科学视角与价值视角的有机结合界定评价标准内涵。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需要避免信息交往实践中的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错误解读,在此基础上着力构筑科学化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工匠精神也可理解为一种“价值负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的制订就是为了保障“价值意义的有效”,使之能够准确回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关怀。[11]再次,遵循再造理念中主观能动与客观现实彼此统一的要求,通过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界定评价标准内涵。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评价标准,需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评价标准的制订自然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其标准的制订还需考虑客观现实,从实践逻辑出发寻求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评价方法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具体方式与手段,评价指标权重的厘定、评价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判断等,都打下了信息与数据的烙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主要包括合理利用数据挖掘与搜集方法、采用大数据模型评价方法等两种方法。一方面,合理利用数据挖掘与搜集方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活动,其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使得相关数据的挖掘与搜集面临重重困难。因此,掌握并合理运用模糊数学、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与搜集方法,打造动态循环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平台,确保评价算法能够对评价过程做出有效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时代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精确预测、洞察本质等方面显示了其力量的强大。[12]由于大数据模型评价方法对标长期、客观和多维度的观察,因此不仅可以快速检测现行教育评价要素的信效度,而且有利于开发潜在的隐性评价指标,达到进一步优化现行评价方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方法的使用并未抛弃传统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法,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法,而是在继承传统评价方法基础之上的创新。此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需参考学校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 王茂胜.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2] 张意忠.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3.
[3] 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53.
[4] 徐建军.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
[5] 康宏. 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13.
[6]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70.
[7] J·佩帕德,P·罗兰. 业务流程再造精要[M]. 高俊山,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14.
[8] 石惠波. 如何进行流程设计与再造[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7.
[9] 梅绍祖,[美]James T. C. Teng. 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9.
[10]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2.
[11] 孙伟平. 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86.
[12]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迪·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盛杨燕,周涛,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