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化两性”,做好重残儿童送教上门教学
2020-04-07谷柳
谷柳
摘 要: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要关注到残疾儿童的身体残疾状况、生活环境、自身需求。文章提出在送教上门的团队人员的组建、教学评估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训练技巧中要把握好“三化两性”,即送教人员多元化,评估与课程内容生态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生活化,康复与训练注重功能性,环境、物与人体现支持性,以提高送教质量与效果,帮助重度残疾儿童走出生活困境。
关键词:送教上门;重度残疾儿童;“三化两性”
一、送教人员多元化
根据相关文献调查和所在地区送教的现实情况,发现在送教对象中重度脑瘫儿童占比较大。 脑性瘫痪是常见的儿童致残性疾病,患上此病的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运动功能低下,日常生活、学习受到巨大影响;其中还有部分脑瘫儿童伴有癫痫,他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针对这些孩子,必须采取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的送教方式,包括全面综合的康复、日常课程的教学、药物治疗等。普校教师和特校教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与训练,但只有专业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才具备对其进行治疗的资格,因此在送教的过程中,必须组建由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普校教师、特校教师组成的送教团队,大家分工合作来开展送教工作。例如,在送教团队中,康复医师为送教重度残疾儿童(以下简称“重残儿童”)进行医学诊断,以了解其身体功能情况,并为其开展康复评估、设定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师根据诊断和评估结果制订详细的康复治疗计划和实施方案,并传授家长家庭康复操作技能;特校教师进行教育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普校教师负责送教学生日常课程的教学。这样多方人员协同送教,让重残儿童真正享受到高质、有效的教育与康复。
二、教学评估与课程内容生态化
生态化,不仅关注送教重残儿童个体本身的情况,还关注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根据生态化环境中重残儿童的需求来开展评估与教学。
(一)在生态环境中开展评估
目前,我国针对残疾儿童评估主要运用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包括培智、聋、盲三类。其中,重度对象大多为多重残疾,绝大部分智力受损,因此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用得最为广泛。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10门,共500多条三级目标,学科知识性的目标较多,评估时非常复杂且工作量巨大,送教上门教师操作起来很难且实用性不强。
采取生态化的评估方式,既便于送教人员操作又真正契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即将学生置身于所在环境下的生活,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学生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其父母、周边熟悉的人交流,了解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未具备的能力,并找到他们的优势与劣势;然后综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送教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拟订恰当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例如,边远山区的孩子洗手是舀水,而城市的孩子洗手是开水龙头;城市的孩子出门到处车水马龙,农村的孩子出门是池塘田边。同样是生活自理和安全教育,但在个别化教育计划拟订时,为他们设置的具体技能目标应完全不同。
(二)设置生态化的送教课程
送教上门重残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其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要基于重残儿童需求,开发适合重残儿童需要的课程,从而满足重残儿童自身需求及适应当地日常生活的特殊需要。 根据近五年的送教经验,笔者认为,重残儿童送教上门课程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设置课程。
①康復类训练:主要为机体功能的训练,包括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训练、言语康复、感觉统合训练、脑瘫康复训练。②自我照顾能力训练:指学生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吃饭喝水、穿衣脱衣、如厕、简单清洁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扫地、收拾房间、洗衣、烧水、择菜、做饭、洗碗、使用家用电器等简单家务劳作训练。③生活中的认知:认识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些字词和实物,包括个人名字、家中常用物品名称、基本的数字、钱币、监护人的电话号码等。④居家安全:主要有用电、用气、用火安全,防烫伤、防食物中毒、防盗、防溺水、遇到意外伤害和身体突发疾病求救的方式等。⑤社会适应能力:认识自己, 学会简单的文明礼仪,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并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
课程内容不宜太多、太深,但一定要全面满足送教对象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笔者曾走访过一个边远农村贫困家庭,家中只有父亲带着一个12岁的坐轮椅的中度智障学生,父亲在县城打点临工,每日早出晚归,很晚还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骑车几十里回家。对这样的重残儿童,送教教师制定的个别化教育目标为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能自己做简单的食物,懂得保护家中财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防火、防电、防盗的安全意识。根据家中成员的情况,还设立了教重残儿童懂得去关心和简单照料父亲,如为父亲沏上一杯茶,留一盏灯,为他准备好每日换洗的衣服的目标。一年多的送教后,父亲非常满意,觉得孩子自我照顾能力增强了,也懂事了,知道关心自己的父亲了,父亲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亲情和温暖。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生活化
重残儿童所学知识的容量有限,因为长期待在家里,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见识也很少。因此,送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生活化原则。
(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
所教的内容必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理念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视频资料、实物,让学生认识一些之前未曾接触过又必须了解的事物,要让所学的知识内容能适用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很多普校教师送教有一个盲区,例如教数学,就教数数和加减计算,不与学生生活中购买物品使用的钱币等联系起来,最后孩子学会了,但完全不能运用于生活。另外,随着微信、支付宝的普及,要教会孩子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支付方式,让孩子不与社会脱节。
(二)教学方式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要紧密结合孩子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现场教学与操作,来开展学习与训练。
例如,教打扫房间这些自理内容时,教师应少采用讲授法,更多地运用演示、示范的方法,让孩子通过参与实际操作与演练的方式,边学边练,既动脑又动手。这样有利于其快速掌握技能,并运用于日常生活。
在认知学习上,与生活中所熟悉的实物联系起来。例如认识家中的物品和种植的蔬菜、水果等,教师应准备对应的词卡,把词卡贴在对应的实物上,把家庭地址贴在大门上,让实物与词配对,让学生每天见到这些实物的同时能看到这些词卡,每天认一认,小步子多循环,日积月累,就积累了词汇量。如果贴不了的可以拍成图片,贴到一面认知墙上,长此以往,反复认读,学生的认字量增加,认知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四、康复与训练注重功能性
根据相关调查,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及其家庭认为,对重残儿童身体机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需求非常迫切。如何选擇康复与训练的内容,送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功能障碍,如无法完成的生活自理项目、有需要而不具备的劳动技能,以及社会交往中缺乏的基本言语沟通能力等,送教者要评估存在的这些障碍来设计和开展功能性的训练。
例如,孩子在生活中不能完成扣纽扣、系鞋带、用钥匙开门等生活自理项目,送教教师需要对这些不能完成的相关动作进行分析,找到障碍点。经过分析后会发现,是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没发展好,无法完成食指与拇指的捏、扭以及手眼协调配合动作。接下来,送教教师就针对这些功能性的动作来选择对应的康复项目实施训练,如从训练二指捏的串珠、捡豆子开始,逐渐教会孩子打结、拧瓶盖等动作。
无语言的学生,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表达、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如何解决?送教教师可采取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把学生的一些基本表达内容设计成一张一张的图片,训练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需求选择对应的图片,完成基本的沟通。如要喝水了,就把喝水的图片找出来,递给照顾自己的人,这样就让照顾者明白了学生的需求。
对使用辅具如轮椅的学生,送教教师就要教会其学会如何使用好轮椅,掌握操作技巧。如行走中如何避开障碍物,如何安全地上下坡,如何在不小心跌倒后扶起轮椅、爬上轮椅等,这些技能就像正常儿童掌握走路和奔跑的技巧一样重要。
五、环境、物与人体现支持性
重残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大脑或机体的损伤,很多功能无法通过康复和训练来恢复,这就要求教师在送教中应该要全方位地渗透支持的理念。送教教师要针对对象的情况,为其提供人、物、环境的支持帮助,让学生完成目标,例如,送教上门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送辅具,如康复训练器材、沟通板,为下肢严重瘫痪的学生送轮椅,为手指功能不全的学生送特制的碗和勺子,为蹲不下的学生送坐便凳等。而且送了辅具后,还要考虑到环境的支持改造,如坐轮椅学生的家里要去掉台阶,厕所边上要安装扶手,对需要到达的地方建立无障碍通道,以保证让重残儿童在有限范围内能无障碍地生活。
由于送教的时间有限,很多地区都是采取一周送教一到两次。对重残儿童来说,各种知识与技能难学且易遗忘,要反复地训练与强化,所以,家长和监护人的支持也极其重要。教师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家长接纳自己的孩子,为此,送教教师要给家庭普及特殊教育的基础知识,让家长了解国家有关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进而转变家长观念,让其相信教育的作用,从而配合送教工作。送教教师应向家长提供生活适应、社会交往、行为管理、情绪疏导等领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让他们在没有送教教师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让学生能尽快地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把握“三化两性”,运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一定能够使重残儿童得到康复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其家庭、社会减负分忧。
参考文献:
[1]罗欣欣,陈卓铭.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之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330-333.
[2]张树新,杜 青,周 璇,等.医教结合”的家庭康复对重度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初探[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