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巧用插图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究
2020-04-07
一、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阅读课堂的观察,许多英语教师多以任务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使课堂从沉闷走向了活力四射。但是,经过笔者仔细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课堂背后,大多数教师还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浅层阅读,没能引领学生走进深度阅读,深入揣摩文字背后字里行间的意思,未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英语教师在处理文本插图时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帮助学生构建起文本插图和文本语言、内容、主题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理解插图的本意,以致于忽略了对教材固有资源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对插图的观察、了解、分析与评价。而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问题系统的有效补充,具有直观、鲜明、形象的特点,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在插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利用插图,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实践
1.阅读前,观察插图,合理预测,启发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是指思维活动应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的程序进行。预测是指学生在阅读前对文本可能讨论的问题进行有逻辑的猜测。预测要求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已获得的信息,并用它们进行信息交互,深入思考,预测下文的信息和问题。而插图作为英语材料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利用插图,教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图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心理期待,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进行合理且有逻辑性的预测,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利用插图搭建问题链,以此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了解文本的动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诠释、分析、推理以及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例如,文章中讲述的公交车司机停车救人的故事,教师拆分插图,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插图一步步对文本进行预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脑海中的图式,从而让学生进行预测,在预测中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阅读中,观察插图,提出质疑,丰富思维的批判性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丰富批判性思维的开端,是学会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对插图进行质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利用插图开展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批判性思维可以由质疑引起,学生心里产生疑问,才会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从而解决心中的疑团,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环境和氛围,创造促进学生质疑的空间,帮助学生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从而不断丰富批判性思维。
例如,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山村的孩子们上学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梦想(希望造一座桥)。现在,大多数学生是通过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或走路的方式上学,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下问题:“那里的学生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来上学呢?这种上学方式容易吗?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帮助他们呢?”通过一步步质疑,使学生在慢慢探索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插图展现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的艰苦,目的是为了唤起城市学生的关注,同时教育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从而更努力地学习,与此同时还能不断丰富其批判性思维。
3.阅读后,观察插图,挖掘内涵,深化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在新的情况或困难下采取措施,在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创设开放性的有效问题的语言情境,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如阅读后深入了解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即回答与文本关联的Why的问题,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了表达主题意义所采用的插图。即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实现对篇章的深层理解。
教师通过插图进行读后输出,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将文本中学到的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并阐述自己的见解。这种多层次的认知活动,从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发展和深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插图教学涉及分析、质疑、理解和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深刻性、多元性等多种思维品质。插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注重深层阅读任务质量的基础上,融入思维品质的训练,通过提高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目标的达成,综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插图教学过程成为开发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