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0-04-07
一、当前初中学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不重视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初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音乐课程的重视不够,其认为这一课程既不会涉及期末考试中计入总体成绩,也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其他文化课程的成绩,因此使得这一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存在敷衍的态度。除此之外,一般到学校的考试阶段,甚至会有很多教师剥夺音乐课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教授,使得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其对这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1]。
2.课堂互动不理想
对于很多初中音乐教师来说,其都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这一方式相对来说过于枯燥,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存在被动性。另外,一些教师大多数时候提出的都是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其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及启发,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不断压缩,甚至不愿意参与互动,从而让音乐课程不能完美地发挥其魅力及价值,使得课堂死气沉沉。
3.教学评价不合理
对于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来说,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良好、优秀、及格等多种等级来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盲目性与不客观性,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日常的表现以及教师的主观判断。并且,一般的学校都不会建立完善的音乐课程评价体系,因此,给学生传递了一种无所谓的信息,使得其对待音乐课程学习的态度慢慢变得不再认真,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机械化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大部分学校都开始引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初中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也不例外。但实际上,很多音乐教师太过依赖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音乐课堂逐渐变得机械化,学生面对音乐知识只能通过感官去观察,缺乏实际的体验感,从而不能有直观的感受,因此,导致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升反降[2]。
二、新课标下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1.立足于教学实际,创设情境加强互动
新课标背景下,在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音乐内容及其内涵联系到一起,以此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与艺术品质。于此,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学生学习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转换传统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投入搭配音乐课程的学习中。
举例来说,在进行《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的学习时,比较重要且难度较大的是这首歌曲轻快的曲调。因此,对于一些音乐基础不足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由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进行歌词的熟记与理解,并针对这一首歌曲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然后再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这首歌曲的播放,让学生先跟唱,然后教师再逐句教唱,并在此过程中可以针对歌词进行歌曲意义拓展。比如借由“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这句歌词启发学生青春时光易逝,要把握当下努力学习与生活,以此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体会,由内而外地爱上音乐。
2.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数初中音乐教师都沿袭了传统的单一输出式的教学模式,想要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需要改善原有的意识,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更好地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巧妙地借助其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这一首选曲的学习及赏析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利用课余的实践去探究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内容,并根据时代背景,搜集相关的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素材,从而深入地体会这一歌曲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严肃震撼的歌曲旋律引领学生的情绪,让其能够更好地体悟中国人民坚韧的精神,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从而培养其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3]。
3.拓展教学方式,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进行实际的音乐课程教学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以此,教师可以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依据于此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进行因材施教。
例如在《七子之歌——澳门》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一歌曲的作词者闻一多先生,向其传递爱国之情,并可以在教唱之后,给学生分配学习小组,让其合作查询七子除了澳门还有哪些地方,并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及吟唱,以此看哪个小组唱得更好更有感情,从而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承载的一些意义以及情感,让其不仅通过歌曲增强爱国之心,更能通过歌曲了解历史,从而提升新时代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避免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优化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艺术品质,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