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室重塑与B型钠利尿肽(BNP)的影响分析

2020-04-07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浆入院心肌梗死

李 智

(北部战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在临床范围内可见性较高的心血管事件,若患者未能在发病的第一时间接受有效治疗,则其所面临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将大大提升,使之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因此,寻找出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十分必要。以往,临床方面常利用常规西药对冠心病机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治疗,此种治疗方法虽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的心血管症状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用药,长久下去,患者发生相关用药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概率将急剧升高,进而对其所获得的疾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2-3]。现如今,冠状动脉介入方法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率较高,可有效恢复患者冠状动脉的早期灌注,尽可能挽救其心肌细胞,改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预后,使之获得更为理想的疾病治疗效果[4]。本文旨在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室重塑与B型钠利尿肽(BNP)所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接受治疗前未接受过溶栓治疗,排除合并有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他类型心脏病者及具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以随机分层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研究组(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对应例数分别为23例、18例,21例梗死部位为前壁、20例梗死部位为下壁,患者最晚于发病12 h入院、最早于发病2 h入院,平均(7.01±1.36)h,年龄最大的为76岁,年龄最小的为54岁,平均年龄(64.35±6.17)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对应例数分别为24例、17例,22例梗死部位为前壁、19例梗死部位为下壁,患者最晚于发病13 h入院、最早于发病2 h入院,平均(7.25±1.41)h,年龄最大的为78岁,年龄最小的为55岁,平均年龄(64.92±6.34)岁,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未见有明显差别,临床表现可见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案,所应用治疗药物具体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

1.2.2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所接受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体操作为:于患者平卧状态下利用1%利多卡因为其实施局部麻醉,以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具体特征为依据,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借助引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等完成手术。

1.3 评估依据: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和血浆BNP水平的变化情况。①患者相关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显效;患者相关症状明显减轻视为有效;患者相关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视为无效;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在总患者例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为总有效率;②以患者具体病情发展为依据,在其入院7~10 d时利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包括LVEF(左室射血分数)、L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在内的心功能指标;③分别于患者入院当天、入院次日、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采集其外周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BNP(B型钠利尿肽)水平,确保相关操作与说明书中标注相符。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表1得出,研究组中97.56%(40/41)患者治疗有效,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8.05%(32/41)明显更高(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表2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LVEF指标水平要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LEDV、LESV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更低(P<0.05)。

2.3 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入院次日、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血浆BNP水平比较:表3显示,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入院次日的血浆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的血浆BNP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入院次日、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血浆BNP水平比较(±s,ng/L)

表3 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入院次日、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血浆BNP水平比较(±s,ng/L)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缺血性心脏病,当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其心肌缺氧、缺血状态加重,患者的心肌细胞会逐渐坏死、凋亡,进而引发心肌梗死[5]。

静脉溶栓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可通过静脉给药的方法实现血管再通,但此种治疗方法仅对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6 h以内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用,且若患者具有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状时,其治疗后再次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状的概率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当中的应用[6]。

现如今,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持续发展,临床方面较多利用冠状动脉介入术这种栓塞血管开通疗法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此种治疗方法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方式更加准确、直观的对患者血管病变展开无创检查,治疗效果更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概率,并使疾病预后得到良好改善[7-8]。

基于此,本研究为41例研究组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介入术,所收获效果十分理想,研究组中仅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要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8.05%(32/41),且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包括LVEF、LEDV、LESV在内的各项心功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是一种主要由脑细胞、心肌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利钠、利尿、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扩张静脉、扩张动脉、降低体循环阻力、平均右房压、提高每搏输出量、减少肺动脉楔压、增加心脏指数作用显著[9]。相关研究指出,在人体心室增大、心室负荷增加时,血浆中的BNP水平会大大提升,其分泌量越高则患者的左室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越高,是对心功能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10]。因此,本研究分别在入院当天、入院次日、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对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入院次日的血浆BNP水平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患者当时处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流动力学尚不稳定,所以才导致血浆BNP水平增加;在研究组患者入院第3日、入院第7日时,其血浆BNP水平便开始逐渐下降,明显较对照组患者低,这是因为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氧、缺血状态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得到了有效缓解,血流动力学恢复至稳定状态,受损心肌细胞亦持续恢复,所以血浆BNP水平得以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由此可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塑可得到有效缓解,血浆BNP表达亦有所减少,所收获临床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猜你喜欢

血浆入院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