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2020-04-06王锋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历史

王锋平

摘要:民俗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意识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而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融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传统与民族的认知,提升学生历史素養的同时也实现了民俗文化的有效教育。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育展开简要探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民俗文化;教育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170

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传播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学生能够非常轻易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世界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西方文化,学生感到新奇,也容易模仿,久而久之,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民族认同感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学生所必备的专业素养,借助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关于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挖掘教材

在课程中融入民俗文化,首先应当从教材入手,考虑到高中生所面临的考试压力,民俗文化本身并不属于考试范围,同样并不在教学大纲中有硬性规定,因此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与教材相结合,通过教材增加学生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接触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民俗文化教育。

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本文以苏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在必修三的课本中,第一单元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教学内容,从儒家到理学的学习对比中,引导学生分析“长期以来始终贯穿于主流思想当中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继承?”“这些思想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哪些体现?”等,借助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在无形中将民俗文化的学习融入到课堂中,而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

二、信息资源

互联网技术发展为现代化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一方面西方文化借助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走向世界,被其他国家的人推崇和喜爱[1]。而在国内,人们也相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建立诸如博物馆、民俗文化宣传博览会等来推动对于民俗文化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通过在备课阶段上网收集一些关于地方博物馆或网上比较火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进行资源整合,在课上或是课下的学习群里,进行资源分享,与学生展开讨论,一方面加强了民俗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也借助民俗文化教育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同样以上文中提到的教材版本为例,在进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中近段时间红遍国外网站的“李子染”作为一个个例分析,从书画艺术、创新创造到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都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这些“网红”比较符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于价值取向的基本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给自己树立一个积极正能量的偶像,并从中汲取力量。

三、家校联合

家校联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在高中教学阶段,家校联合的模式反而被忽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强盛,对于自我认知、隐私等观念比较敏感,家校的过度联动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很难实现具体切实的家校联动,因为面对的学生众多,学生个性差异在该年龄阶段较为明显,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本文所指的家校联动,着重强调的是家的部分而非联动的部分,教师可以在固定时间,以家长会或其他形式,向家长传递关于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开展方式,让家长予以配合,在家中有意识地与学生就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展开互动,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对于民俗文化的教育[2]。

如家训、餐桌文化、对联等都是一些可以体现民俗文化内容的形式。教师要引导家长利用这些形式,对学生进行家庭环境下的民俗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而产生兴趣,深入学习。

四、分清主次

在高中历史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由于民俗文化教育实际上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当代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意义重大,但是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对于教学课堂而言,分清主次。历史教学任务仍然是主体,授课内容始终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民俗教育只是作为一个相对次要的内容穿插其中,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教师要始终了解这一点,分清主次关系,切勿本末倒置。

除此之外,在不同授课内容中贯穿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本身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要重视这一点,并且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身的基本专业素养,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才能够在应对任何教学内容时显得游刃有余。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将这样积极的学习观念传递给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本身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教育和传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民俗文化教育而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既能够实现民俗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相关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则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循序渐进地积累民俗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分量,逐步从量变走向质变,实现民俗文化的教育,培养新时代下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王斌.广教化,美风俗——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教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6(1):24-24.

[2]曹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3):111-113.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048000)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