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2020-04-06覃晓华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幼儿文学民间艺术幼儿园

【摘 要】本文阐述民间艺术在幼儿文学课程中的独特价值,针对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存在的对民间艺术内涵的表达能力不足、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民间艺术资源的选取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提高教师个人文学教育素养、营造民间艺术文学教育氛围、发挥“家”“园”文学教育合力等策略。

【关键词】民间艺术 幼儿园 幼儿文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48-02

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都属于民间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狭义上来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幼儿文学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以0~6周岁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而创作的文学,童谣、儿歌、小说、故事、神话、童话等都属于幼儿文学课程内容。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将这些资源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发挥其在幼儿文学课程中的独特教育价值。

一、民间艺术在幼儿文学课程中的独特价值

(一)提高幼儿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给我们留下枯燥、刻板的印象,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样在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也会凸显这样的问题。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若我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很难体会到文学中的乐趣,甚至可能丧失对文学的兴趣。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生动形象,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比如,我们在“编花篮”“马兰花儿开”等活动中,让幼儿在与同伴互动的游戏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了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总之,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能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文学充满学习兴趣。

(二)培養幼儿生活中的审美能力。幼儿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幼儿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民间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通过整合有机融入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能促使幼儿的审美经验由零散向综合的、系统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民间艺术衬托下的幼儿文学教育能够开阔幼儿生活中的视野,使其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美。例如,我们开展的“皮影戏”活动,由于涉及美术、音乐、手工等技能,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了解和体验音乐、剪纸、画画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可以逐渐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幼儿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的艺术是要发现学习中的美好事物,而艺术本身的特征就决定其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幼儿文学课程在培养幼儿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在培养着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民谣、儿童戏剧、书画、影视、童话等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些元素为幼儿创设不同的文学情景,让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而民间艺术在助力培养幼儿文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幼儿的创新创造提供了载体。例如,在儿童戏剧《一园青菜成了精》的活动中,我们以绘本为载体,让幼儿了解各种种子和蔬菜的特征,并引导幼儿创编简单的画面和故事场景,让幼儿充分感受戏剧的乐趣,幼儿通过感受绘本故事中语言的趣味,提升了阅读兴趣,并且能够大胆运用表情、肢体动作扮演各种蔬菜的形态,用肢体体验青菜成长的过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由此可见,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民间艺术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文学的创作也来源于生活。艺术与文学并不是高不可攀、难以触碰的,而是贴近日常生活实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广西具有厚实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都可以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如将“壮族三月三”相关的艺术活动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开展幼儿对歌、传统美食制作、民间体育游戏、民族服饰走秀等活动,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把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幼儿活动中,能促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未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间艺术内涵的表达能力不足。幼儿园阶段的儿童,问题理解能力不强、阅读能力弱、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对文学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成人传达。成人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成人要帮助幼儿积累生活体验,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找到幼儿欣赏艺术的关键所在,将感情、思维转变成幼儿能够接受的形式,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才能在情感上与幼儿产生共鸣。幼儿的学习以游戏方式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将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幼儿,也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具体的故事情节起伏以及文学中的情感。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在传达文学中的情感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活动过程中往往侧重认知能力的发展,却忽略了情感上的体验。

(二)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前提的,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适合幼儿文学课程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有很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民间艺术资源。特别是有些民间艺术资源的搜集相对困难,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多难题。幼儿教师工作烦琐而忙碌,这样特殊的工作性质让教师的精力分散,难以将民间艺术很好地展示在幼儿面前,以至于缺乏系统性的内容,使幼儿对文学的了解过于零散、不成系统,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民间艺术资源的选取不合理。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但是并不是都适合融入幼儿课程中。由于民间艺术资源选取不合理,有些引入幼儿文学课程的民间艺术距离幼儿生活遥远,不但未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削弱了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文学课程中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民间艺术存在区域性差异,如果遵循幼儿学习的方式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原则,选择广西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孩子有生活认知,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选取其他区域的民间艺术,幼儿不熟悉、不容易产生共鸣,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选取民间艺术资源时,如果老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没有尊重幼儿成长规律,没有站在幼儿视角整合优化民间艺术资源,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三、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个人文学教育素养。在幼儿文学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存在的问题,与幼儿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不够有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文学教育素养,在闲暇时间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还要研究不同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加强自身的体验与了解,因为这种体验与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中民间艺术信息的传递;其次要在教学中使用丰富的声调、节奏、情感、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教具,以更好地向幼儿传递文学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多参加民间艺术活动,提高整合和优化民间艺术资源的能力,加深对民间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并善于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

(二)营造民间艺术文学教育氛围。幼儿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的,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引导,感染孩子心灵,启迪孩子成长。因此,要注意通过营造民间艺术氛围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以及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把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中,不仅会带来视觉上的渲染与熏陶,更会让幼儿在互动的环境中喜欢上探索新鲜事物。因此,我们要注重民间艺术的塑造与优化,这种塑造与优化不仅仅包括环境上的装饰,还要注重听、触、看等方面,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发挥“家”“园”文学教育合力。有人说最好的幼儿教育是“家”“园”共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地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文学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有些幼儿家长本身具有民间艺术技艺,特别是在乡村,具有民间艺术特质的家长更为普遍。我们要积极把这些民间艺术达人邀请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展示,让幼儿获得切身体会。例如,我们在每年一次的“逛庙会”活动中邀请到一位擅长剪纸艺术的奶奶,这位奶奶现场给孩子们展示剪纸艺术,孩子们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跟着这位奶奶做剪纸,最后老师还把孩子们的成果张贴在班级走廊进行分享。又如,在“三月三”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给孩子们讲述五色糯米饭是怎样制作的,让幼儿亲身体会制作的过程。这样的亲子体验活动受到幼儿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文学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将民间艺术与幼儿文学完美融合,通过师幼同心、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的文学与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卫和.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2]蔡迎旗.多元文化中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J].幼儿教育,2001(8).

[3]陈子典.儿童文学欣赏:成人与儿童的比较[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10).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传承非物质文化应用研究”(GXZZJG2016A093)

【作者简介】覃晓华,女,广西融安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幼儿园教师,中级职称(幼儿园一級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幼儿文学民间艺术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论幼儿文学启蒙教育
幼儿文学童趣课堂实施策略初探
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简述幼师课程幼儿文学教学存在的困惑与对策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