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5C”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04-06周治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团广西职业

周治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构建高职院校“5C”学生管理新模式服务学生成人成才,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信息化支撑,构建大学生自我画像图,实现精细化管理;学生管理分类化,满足各种类型学生成长需要;“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方协同,营造学生成才成长的温馨环境;社团专业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文化人,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引领,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5C” 学生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 社团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11-03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加工、运用能力,对任何新事物都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更容易过度依赖,导致自身在现实生活方面出现缺失和弱化,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误导。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管理的全覆盖,做到全过程、精准化管理,在学生管理上构建信息化支撑(Communication)、学生管理分类化(Classification)、社团专业化(Corporation)、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Coordination)、以文化人(Culture)的“5C”学生管理新模式,服务学生成人成才。

一、信息化支撑,构建大学生自我画像图,实现精细化管理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务、学工、社团、门禁、一卡通、图书、考勤、宿舍、阳光跑、创新创业等10余个学生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成学工管理大数据平台,形成大学生自我画像图,实现精准化学生管理。

(一)以校园大数据为基础,实现精准化学生管理,助力学生成人成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工管理大数据平台,对网络教学和学生管理实现全过程记录,全面分析现有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学校通过对大数据的综合应用,推动学校管理方式方法创新。如利用考勤、门禁、消费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精准针对学生“失联”、晚归行为进行诊断与预警。通过诊改平台,每个学生可以从思想品德培养、技能与学业提升、体能锻炼、心理健康、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多维度进行个人目标规划,并随时查看个人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诊断评价、诊断结果和预警情况。

(二)依托校园“3+1”信息平台,实现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3+1”移动端平台,即APP学生端、微信公众平台、易班APP加统一的信息推送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园情况、班级管理、成绩课表查询、图书借阅查询、一卡通消费明细、课堂考勤、报到、充值、缴费、报修、住宿、上网认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关怀、交流互动等网络社区服务。通过统一的信息推送平台接口,各应用系统的通知公告能快捷准确推送到学生的APP和微信上。新生入学之日要求注册,确保通知、信息精准推送。信息推送平台可以成为学生管理、服务、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

(三)以提升学生学习深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让在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又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线下课堂互动,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自2016年以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启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及专业课)建设,截至2019年底,创建课程1780门和新增约2000门“思政30分”线上课程。因为线上课程建设启动较早,在2020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成为可能,线上教学运用大幅提升,课堂互动效果明显增强,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深度。第三方监测显示,学生对线上教学满意度不断增加。

二、学生管理分类化,满足各种类型学生成长需要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多样化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培养层次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普通高中生源起点的学生、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学生、东南亚留学生和现代学徒制学生五个大类,对这些类别的学生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等方面实行分层分类差别化管理。

(一)宏观指导,层层分解,管理目标分类化。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宏观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层次培养的学生,制定分类化的管理目标。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管理目标主要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多样化;普通高中生源起点的学生管理目标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实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管理目标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东南亚留学生管理目标是语言及社会文化融入;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目标是学徒学生、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准确定位。

(二)强化落实,尊重差异,管理方法分类化。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管理方法为强化规则教育管理;普通高中生源起点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落实“能力、素养、创新”三位一体的管理方法;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学生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特色;东南亚留学生的主要管理方法是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克服文化障碍,加强交流和文化熏陶,完善管理制度,进行人性化管理;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校期间实施班级管理为主、小组管理为辅;在企业期间实施小组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合作管理模式,学校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

(三)“三全育人”,注重实施,管理过程分类化。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加入专业性学生社团,在社团团队中提高自身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从而全面发展;普通高中生源起点的学生管理过程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共同管理;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学生以转变管理理念为基础,提高管理团队的服务能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东南亚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为制定一系列留学生规章制度,如留学生管理规定、留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留学生奖学金等,实施过程中调动留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现代学徒制学生实行“一徒多师、逐轮提升”过程管理,实行1个学生配备1位校内教师和N位企业专项技能大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每个专项技能,学徒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双重考核通过并获得专项技能合格证后方能“出师”进入下一专项技能的学習。

三、“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方协同,营造学生成人成才的温馨环境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方协同,努力营造一个多方关心、齐抓共管的成长环境。

(一)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与大型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厂中校、校中厂”“校外实训基地”等覆盖校内的全部专业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企业的识岗、见岗、顶岗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增强他们的纪律意识、团结意识和职业素养,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校联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学校与家庭整体教育功能,通过电话、QQ、微信、书信、家访等方式保持学校与家长紧密联系,建立学校和家长之间经常性的沟通机制。高考后,可邀请家长到校参观,增强对学校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增强家校有效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年度骄傲人物颁奖典礼、活动晚会等,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自觉主动参与学生管理。

(三)整合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专业团队进入共育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社会从旁观者到合伙人、学校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的角色转变,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所在地派出所建立校园警务站,共同承担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合作,在学生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全力合作;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展金融安全知识讲座,邀请合作部队到校开展国防教育,邀请卫健委到校开展防艾宣传教育,邀请血站到校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协同育人的局面。

四、社团专业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张扬个性具有重要作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社团专业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顶层设计,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一是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社团考核办法》等制度,严格对学生社团成立、年审注销、组织建设、活动审批、优秀社团活动及社团干部评比等进行规范管理;二是加大对学生社团包括物力、财力的支持,每年支持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三是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使用管理并制定相应制度,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系统管理,提升学生管理意识。引进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系统,对社团进行统筹管理,实时监控社团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的作用,以此指导社团建设,进而创新教学管理手段,将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提高育人成效。

(三)大师引领,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邀请坭兴陶、贝雕、陶艺、苗锦制作、剪纸、蜡染、山歌等方面的传承人,每年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等讲座,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文化人,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引领,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文化标识是学校的象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引领师生价值取向,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育人功能。各校均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提炼自身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凝练了“思茗”文化品牌,既蕴含德、善、礼、和、诚的精神坚守,也意示强、能、佳、先、成的目标追求。“思茗”核心文化理念是崇德、强技、尚美、至臻,体现“锻造高尚品德,练就过硬本领,培育优良素质,成就美好梦想”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构建校企合作、中外互通的校园文化传播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多元化合作的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办学渊源及结合专业背景及合作企业,共建文化。如学校与国内外合作企业与院校,通过茶叶职业教育集团、茶文化研究会等载体,形成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合力,提倡和传播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表德、以茶养性、以茶献艺、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为食、以茶健身等,营造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二)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组织成立中华文化传承相关学生社团,如醒狮队、太极拳协会、书画协会、坭兴陶协会、茶艺协会等,丰富第二课堂文化内涵,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体育,培育民族感情;通過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千人竹竿舞”“泼水节”等学生全体性项目,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情感,强化合作意识和纪律观念。通过实施“环境融入、大师融入、课程融入、活动融入”等举措,系统化将中华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服务管理全过程,有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是孕育能工巧匠的“沃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学校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积极引入工匠大师,身体力行传承工匠精神,同时指导和带动学院教师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品性养成。近三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共奖励工匠人物个人奖60多人、工匠人物团队奖30多个,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大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5C”学生管理新模式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方法手段只是形式的变化,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成人成才搭建更多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悦羚.“三不”原则应对高职学生宿舍夜间纪律管理的困境——基于Y学院的个案分析[J].教育观察,2019(12).

[2]刘永福,蒋汉松.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7(5).

[3]杨武成,刘子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进社团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智库时代,2020(1).

[4]薛柳,李和忠.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J].改革与开放,2019(10).

[5]黄蓉生.新中国7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6]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2).

[7]卞成日,高承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微信公众号在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研究与实践”(2016LSZ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 治(1977— ),男,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宣传思想、内部治理研究。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社团广西职业
缤纷社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广西广西
我爱的职业
广西尼的呀
K-BOT拼插社团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