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
2020-04-06赵怡薇
[摘 要]在高职扩招百万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和成因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应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就业观引导价值方向;突出就业政策宣传,优化就业观教育引导外部环境;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巩固就业观教育引导主阵地;树立学生生涯意识,激发就业观教育引导内生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就业观教育引导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主体建设;重视网络建设,占领就业观教育引导新高地这七个方面开展教育引导,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185
1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其中既包括就业市场的开拓、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岗位的推荐等显性的就业工作,也包括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等观念性的就业工作。深入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实状态,更有利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认识和引导创新与改革。特别是在高职扩招百万的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破解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高等职业教育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成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破解的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研究和探索更加迫切。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内涵阐述
就业观既是一定经济体制下社会就业价值的现实反映,也是就业群体对就业问题的基本认识。
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定义,傅新华等认为: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选择某一职业时的一种观念、态度、认识及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1]。季凌斌在其中高职学生就业观的比较研究认为: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不同职业的认识和观点,是对自己选择职业、确立人生发展目标的基本态度和指导思想,是对自主地开拓和创立业绩的看法和意向[2]。张文双则认为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3]。
结合前期的研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未来就业以及与就业有关的各类活动的稳定的认知和态度,是其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主观体现和客观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应该是:毕业生自身需求与国家社会需要相融合,毕业生个体利益与国家社会相兼容,毕业生自我价值与社会国家发展相一致,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变化而变化,使毕业生主观的就业意愿与国家社会客观的发展需要和谐与统一。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第一,积极的求职意愿与模糊的求职方向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毕业生都表现出积极的求职意愿和主动性,也愿意到相关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尝试和锻炼,但具体的就业方向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特别是对地域的选择,存在明显的盲目性,更加倾向于城市。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自身发展目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毕业生缺乏专业岗位的具体认知。
第二,较高的就业期望与不足的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挑三拣四的现象,过分的追求理想化的工作,过分的关注大企业、高收入。这一方面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矛盾,另一方面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相冲突,再一方面与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能力有差距。这种冲突和矛盾必然引发毕业生思想上的矛盾,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成本,助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就业困境。
第三,就业选择的多样化与职业精神不足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技的进步,就业岗位、就业形态多元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毕业生职业精神的缺乏,突出表现为高离职率,如网络热议的“闪辞族”,低的企业文化认可度和企业忠诚度,根据麦可思2019年就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是社会价值观、毕业生个体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体现,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职业发展的多元化、职业需求的多元化,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受到社会客观现实和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
首先,国家经济体系的变革是就业观的核心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迁,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职业形态不断产生,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受自身素质、能力和视野的影响,其就业观在其形成确定过程中表现出动态性和变化性。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和新媒体成为影响就业观的环境因素,新媒体兴起,使各种就业思想有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消极的和积极的各种舆论咨询充斥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再次,国家就业政策是就业观影响的直接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价值规律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就业政策也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已经形成了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然后,自我认知是影响就业观的主体因素,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人际、网络、实践等渠道对就业的信息、政策、渠道都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价值理念,决定着就业的选择,在其就业观形成过程中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家庭环境是就业观影响的潜在因素,家庭就业形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了解就业的最直接的途径,家庭成员的就业状态和职业发展历程对毕业生具有直观的参考价值,而家庭成员在其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望、建议都在毕业生就业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的路径与举措
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反映在就业行为上,最终形成就业问题,因此为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势必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4]。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研究,其目的是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现实问题。从高等职业院校的角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是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理性就业观。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形成合力。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就业观引导价值方向。“立德树人”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核心。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看,其根本目的依然是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和根本任务,就业观的教育引导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就业观教育引导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在就业观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就业指导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以工匠精神的传承为核心,以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在就业观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弘扬的时代精神融入到产教融合实践中,增强育人的效果、拓展育人的途径、创新育人的举措,从而实施育人和育才的有机融通。
(2)突出就业政策宣传,优化就业观教育引导外部环境。就业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公平竞争、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是教育引导就业观的主要思路。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体系,通过就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就业服务和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毕业生就业观的引导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促进毕业生充分理解国家就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就业政策,合理使用就业服务平台。
(3)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巩固就业观教育引导主阵地。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课程思政”的理念,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在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教授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优秀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职业方面的社会正能量,融入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目标中,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演变为毕业生价值引导和就業观教育的过程。
(4)树立学生生涯意识,激发就业观教育引导内生动力。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认识。要引导学生自身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合作,发挥自我能动性,要从自身成长成才角度认识到就业观的引导是为了提升自己人生的发展,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第二,引导学生主动规划。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自身现状,结合专业和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通过客观评估自我和理性分析就业趋势,确定积极科学的发展观、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学生深入职业发展一线,在实践探索中认识自我提升素质,通过实践体验教育引导树立科学就业观。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就业观教育引导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类课程的教师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各门课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和技能的培养者,更是职业道德、时代精神、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和教育。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师德师风的导向作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组织就业指导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分析探讨就业观教育与引导工作,不断推进就业观教育系列化、层次化和科学化。
(6)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主体建设。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职业的变迁与更迭使终身学习成为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业观的转变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转变与挑战,不仅是自身社会化、职业化转变的过程,更是自身向企业、社会学习融合的过程。以“空杯”的心态,学习的姿态对待就业,就能够从容面对就业所带来的各种困惑、困难和挫折,就能够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优化能力结构、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就业竞争力。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引导和教育中,使之成为职业发展的常态和习惯,促进了解自我、提高素养,从而形成科学理性的就业观。
(7)重视网络建设,占领就业观教育引导新高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兴媒体的飞速崛起,各种新兴媒体影响范围广、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的方方面面,重视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制度,构建健康网络环境,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开展就业观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强化价值观引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展现毕业生就业发展的典型事迹,采用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要实时监控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环境中多元的文化价值碰撞,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高职院校要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和渠道的审核,既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也要防止不实不良信息的传播,一方面,完善校园网站,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交互的平台,做到就业信息传播贴近学生、针对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利用就业热点,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毕业生,促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6 结论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机制决定失业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在百万扩展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被高职院校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是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领下,立足毕业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常态化教育与引导,明确就业观教育引导的举措,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帮助毕业生实现学生成才和成人的融合,实现个体发展、国家需求和社会导向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新华,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7):147-148.
[2]季凌斌.中高职学生就业观的比较研究——以温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3]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3-65.
[4]孙墨曈.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5]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1260.html.
[项目来源]2019年开封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
[作者简介]赵怡薇(198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