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实践反思

2020-04-06吕康锋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

吕康锋

摘要: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在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应注重思维的独特性与共识性并重、思维的想象性与合理性兼具、思维的细节性与整体性互补、思维的发散性与聚合性共生。

关键词:思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B-004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维度。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实践。但是,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培养还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影响了思维培养的效果,亟须予以厘清。

一、思维的独特性与共识性并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思维的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让学生跳出人云亦云的从众思维窠臼,挣脱路径依赖的定式思维束缚,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形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路径、思维成果,彰显思维的独特性。譬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已有的文本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就是追求思维独特性的表现。

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只强调思维的与众不同。思维作为高级认识活动,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来的,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思维成果,都凝结着人类的集体智慧。这意味着,人类思维存在巨大的共识性基础,思维的独特性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思维的共识性才是隐匿在水面以下的冰山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强调思维的独特性而忽视思维的共识性,学生就会只关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很难形成一致的思维共识。不仅如此,语文教学还承担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思维的多元可能会带来价值的多元,甚至造成学生的价值混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元解读的同时,也要注重让学生形成思维共识,认同核心价值观。譬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海力布如果把龙王宝库里的所有珍宝都要过来,不仅自己不用打猎了,而且能够保证所有村民一辈子荣华富贵,这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所有问题吗?这种思维的确与常人不同,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其背后的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却不可取。因此,尽管这种思维具有独特性,也不应该予以鼓励,而应引导学生循常规思维方式,分析海力布行为所折射出的勤劳、勇敢、善良等优良品质。

二、思维的想象性与合理性兼具

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具有形象性、超越性、概括性等特点[1]。小学生主要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于万事万物充满着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培养想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并且对想象力培养的要求一直贯穿于课标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布置创造性学习任务、设计启发性探究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勇于表达,提升想象思维能力。

注重思维的想象性,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對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并试图将新的信息整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之中。这决定了即便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和突破了自己的知识经验的想象思维,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知识经验而独立存在,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但也要对学生的想象进行引导,以保证其想象具有基本的合理性。唯其如此,学生的想象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才具有教育的价值。譬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我来编童话》提供了“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三组词语,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个故事。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冬天的星期天黄昏,国王去花园采玫瑰花,一不小心被玫瑰花刺刺伤了手指。晚上,有只虫子趁国王熟睡,通过伤口钻进了国王的身体。所有的御医都束手无策,最后一只啄木鸟把虫子捉了出来。国王为了感谢这只啄木鸟,送了它一个森林超市。从此,啄木鸟再也不用东奔西走捉虫吃了。这个故事的确非常有想象力,但有些地方却缺乏合理性——且不说冬天是否有玫瑰花,单是啄木鸟从国王身上捉虫子这一过于牵强的情节,就因与人的现实经验离得太远,超出了合理想象的范畴,很难让人接受。

三、思维的细节性与整体性互补

思维“是人在大脑中借助于语言、文字,运用概念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过程”[2]。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其过程都像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这就要求思维要注重细节性,因为只有关注细节,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整个思维链才能牢不可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在发现细节、分析细节、判断细节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思维的细致性、缜密性。譬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有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诸葛亮答应周瑜说要“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最终是“借”了十万支箭,因此,严格来说,诸葛亮并未完成任务。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并未认为他是在吹毛求疵,而是鼓励学生课下去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经过研究发现,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要求诸葛亮“监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只是答应“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至于是“造”还是“借”,并未言明。据此,学生认为,无论是作者有意还是无意,《三国演义》原文的表述都更为精准。因此,从忠实于原文以及表述更准确的角度考虑,将课文中的“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改为“三天交不出,甘受惩罚”更为妥当。这种细究文本的思维方式是可圈可点的。

注重细节能让思维更缜密细致,但是如果只关注细节而忽视全局,就可能会让思维停留于零散的片段,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链。不仅如此,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抛开整体去思考细节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细节单独来看没有问题,但放在整体之中却不够协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注重思维的细节性的同时,还要强化思维的全局性,以保证思维的细节缜密性与整体合理性并具。譬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有学生提出:老马鼓励小马“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是不对的,因为小马可能会因此失足掉到河里淹死。这一观点看似有道理,但联系上下文可知,在鼓励小马尝试之前,老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条河不是很浅吗?”也就是说,老马知道这条河很浅,蹚过去不会有危险,所以才鼓励小马自己去尝试的。从全文的内容来看,老马并不是怂恿小马不顾一切地盲目冒险,而是鼓励小马在动脑筋思考别人的建议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小心尝试。

四、思维的发散性与聚合性共生

一般认为,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突破既有思维框架的限制,更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往往更注重思维的发散性,鼓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掀起“头脑风暴”,尽量多地呈现自己的思维成果。譬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要求学生“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不做任何引导和限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脑洞大开,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了大量问题:豌豆在豆荚里,怎么知道“白天明亮,夜间黑暗”?文章用的是拟人手法,为什么还称豌豆为“它们”而不是“他们”?课文的插图中豆荚已经开了,但五粒豌豆还是绿的,这合理吗?在写完第一、第二粒后,接下来的叙述用“其余两粒”不对,因为还剩三粒,是不是用“第三、第四粒”更好?最小的那粒豌豆两次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不是太消极了?明明只有一棵豌豆苗,妈妈为什么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掉到水沟里的那颗豌豆是不是真的了不起?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这些问题既有关于故事情节的,也有关于表达手法的;既有质疑性问题,也有探究性问题;既有对于课文细节的揣摩,也有对于整篇课文的思考;……可见,发散思维的确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张力。

发散思维的确有利于思维创新,但研究表明,“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而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3]因此,在强调发散思维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在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形成丰富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聚合思维,明确思考的主要方向,归纳和总结思考的主要成果。只有做到思维“收放”自如,学生才能既产生创新性思维成果,又不偏离主要的思维目标。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提出了大量问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小組讨论,运用聚合思维,明确哪些问题是主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经过讨论,最后形成了关于文章的两个主问题:豌豆苗为什么能够让小女孩慢慢好起来?什么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围绕这两个主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聚合,从而深度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文献:

[1]蓝少鸥.创新思维开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2-43.

[2]肖行.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

[3]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10.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inking is generally highlighted in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in Chinese teach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uniqueness and consensus of thinking, the imagination and rationality of thinking, the complement of the details and the whole of thinking, and the symbiosis of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of thinking.

Key words: thinking;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ubjects;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