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挫折成为儿童成长的力量
2020-04-06庄惠芬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念“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金句,可真实的想法往往是不能失败、不敢失败、不愿失败。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该如何成功,但是没人回答你失败了该怎么办、遇到挫折了怎么办。在学校教育中,在儿童面对挫折、面对挑战时,如何让他们拥有生长力量?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熵,已经成为“当下的启蒙”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何为启蒙?康德说启蒙是指人类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熵原本是一个化学与热力学概念,用来度量一个系统的失序现象。一切符合熵增的事物都在向着无序混乱发展,会让人觉得容易和舒适;如果要变得自律有序,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难免经历错误、遇到挫折。人在经验和本能驱使下,都习惯“趋利避害”;但事实上,更多的成长是在挫折中发生的,与其努力想要如何避免挫折,不如探索发现挫折的价值。
拥抱挫折比避免挫折更能让人拥有力量。宽容、赞美、欣赏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教育理念,给儿童戴“安全帽”“荣誉帽”“赏识帽”是我们惯用的教育策略,顺境中的感官愉悦固然能给儿童带来身心体验,但是,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挫折都是不可回避的,我们需要让儿童明白的是:跌倒时如何才能保持尊严,摔疼摔伤时怎么清洗伤口,遇到不如意不顺心时如何获得心灵深处的平静,……每一个拥抱挫折的儿童身后,都站着与他共进退的父母、老师。儿童犹如一颗种子,生长中需要蓬勃的生命力,教育要培养的正是支持儿童终身成长的内在生命力。
耐挫力是儿童成长中的“记忆细胞”。所有人都希望把挫折作为儿童的“重要生长素”,然而挫折不等于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痛苦教育、打击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制造挫折,而是当儿童遭遇挫折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适度的挫折如同灭活疫苗一样,能促使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挫折的抗体并形成有效的记忆细胞;当挫折再次来临时,记忆细胞马上做出反应并予以应对。儿童的成长,挫折应对是不可或缺的“记忆细胞”。把儿童藏在真空里,最终也无法阻挡呼啸而来的现实。引导、鼓励儿童迎接真实的生活和世界,把脆弱的“玻璃心”练成坚韧的“弹力心”,才是父母和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正如打疫苗向身体里注入的是微量灭活病毒一样,挫折教育中的挫折也是有阈值的,超过儿童能够承受的临界点,有可能导致儿童一蹶不振或自我“氧化”。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儿童耐挫教育的受控性,一旦挫折超过一定的烈度,就应该及时介入,为儿童提供保护。
基于挫折对于成长的积极意义,拥抱挫折需要成长思维。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终身成长》一书指出,我们获得成功主要不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体现出来的是面对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的不同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常常期待一成不变,害怕失敗,拒绝改变,不愿承担风险,做每一件事都想不断证明自己;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整个人就觉得很失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反,他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惧困难与挫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改变;即使偶尔沮丧,也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并不断努力奋斗,做每一件事始终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成长。儿童在遇到挫折时,需要的正是这种能让他终身受益的成长思维。成长就是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将其转化成学习机会,这才是面对挫折最关键的思维模式。
如何引导儿童对待挫折告诉我们,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克服认知性偏差,对过往经验的认知进行理性加工,用科学的系统去解释并改造儿童成长的世界。
(庄惠芬,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213100)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