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2020-04-05朱建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体育课堂运用

朱建国

[摘要]在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开展以“学”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学”带“玩”,以“玩”促“练”,以“练”引“思”,真正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进入深度思维的状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课堂;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足球;脚内侧踢球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06-03

问题式教学法,是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理解問题、讨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呢?下面,我以《小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教学为例,分析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呢?问题情境是“人化”的,需要教师积极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创设而成。

课始,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带人一个足球的世界,先让学生猜谜语:“圆圆像西瓜,有黑又有白,年纪一大把,人人爱踢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们认识哪些足球明星?”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足球世界杯的知识抢答到认识脚的部位。这样的课堂导入,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一个“足球迷”,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新知。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运用于实际,还能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因问题生情、因问题生趣、因问题生奇,从而诱发他们积极地探索未知,揭开新知识的神秘面纱。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体现趣味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设计适合学生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教师创设“小青蛙跳荷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青蛙积极蹬腿、轻巧落于叶上的一系列动作。学生在情境中仿佛和动物亲密接触,轻松地感知了立定跳远的动作,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双脚蹬地起跳、双脚轻巧落地的动作。

2.富有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生活发出疑问,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检验、运用习得的知识技能。例如,教学《快速折返跑》一课时,教师创设“点鞭炮”的问题情境,既形象地将生活中的动作引入教学中,又将折返跑中的制动转体和快速起动等重、难点问题解决于无形之中。“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点鞭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掌握了“点鞭炮”的技能。

3.注重创造性

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空谈。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肩肘倒立》一课时,教师将字母“L”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从坐垫的大“L”到倒立的小“1”,创造性地将字母L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对照字母的形状检验自己动作的完成情况。

可见,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使课堂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把握问题设计,启迪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满足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奇感。

例如,教学《小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时,教师用三个问题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学会动作,并逐渐完善动作。在学生初步自主尝试用脚的不同部位踢球动作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在示范时巧设“支撑脚放在球的什么位置”“用脚的什么部位踢球”“踢球的什么部位”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动作的初步完成,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学生看完老师的示范后,能够马上说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同时理解了“一撑二摆三踢”的动作顺序。同时,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脚内侧踢球的动作,使学生在观察尝试中思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智慧体育”的思想。

因此,教师要将问题的设计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出发点,使问题的设计真正点亮学生探究之旅。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考虑教学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学会何种技能、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等,从而提炼出反映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重、难点内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障碍跑》一课时,教师设计“怎样绕得好、钻得快”这一问题就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跳一跳,就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既吃得到,又吃得饱。因此,设计问题时遵循适宜性原则,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提出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只有当所教的东西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感觉到问题,学生才能从事积极的思考和创造活动,才会被有效地同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第二,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过易的问题,学生不需思考就可解答,根本不能引发必要的思考;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导致茫然不知所措,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思维的共鸣。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和应用,而应走在前头,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才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设计和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既没有超越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这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中的问题,也是教学中最适宜的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例如,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教师提出“为何青蛙不会将荷叶跳破”这一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积极思考,才能够得出“落地要轻巧”的结论。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动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顺序性原则

顺序性原则,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教师要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上增长、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灵活延伸的、具有生长力的、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善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要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最易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按层次区分,教师在教学中可先提出认知理解性问题,再提出应用和分析性问题,最后提出综合评价性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或采用铺垫、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问题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表征问题,引导他们及时分析评价、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即“如何坐”“怎样躺”“何处撑”“哪里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四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这个动作的过程。同时,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遵循了顺序性原则,使学生能拾阶而上,获得新知。

三、重视问题研究,指导学生实践

提出适宜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帮助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体,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样学生才会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学会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指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敢于放手

放手,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探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倡合作与分享。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精于引导

體育课中,教师要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多下功夫,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不足,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及时梳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在学生的知识迁移处多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分解、比较、联想、尝试、体悟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要在学生的思维矛盾、认知冲突处多下功夫,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果,通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达到完善所学动作的目的。

3.慎于结论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用语应简洁明了,以免有似是而非的感觉,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产生疑问。另外,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的语言,结论中用到的词语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水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熟记结论。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不在于以什么形式来展示问题的结论,而是注重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问题式教学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让问题的提出更有深度,让问题的分析更有广度,让问题的解决更有意义,从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法体育课堂运用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