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力战疫文艺
2020-04-05本刊编辑部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了全国上下的心,也牵动着上海人的心。面对疫情,上海的医务工作者逆行疫区,济世救人;与此同时,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也没有闲着,他们以艺术之力温暖人心,鼓舞士气。在这些日子里,他们努力创作,发挥专长,竭尽绵薄之力。本期的“热点”栏目,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上海文艺家“战疫”的身姿,可圈可点。
文艺的门类很多,但“战疫”人人有份。我们依次看到,无论是表演艺术还是视觉艺术,在这次闪亮的呈现中,无不体现着一个新特点,那就是不约而同借助“新媒体”的平台,避免人际间的直接接触,却同样起到了极佳的表现效果,有的甚至超过面对面的观众。无论是上海市文联与湖北省文联联合发起的“不相见却相亲”的“云合唱”,还是上海影协和视协联合制作的声情并茂的公益朗诵,抑或俄罗斯人写歌、上海翻译家与网友一起翻译制作的歌曲视频,以及达到10万+的“疫情”专题摄影……它们都是通过新媒体传达给观众和读者。在大家都“闷”在家里的时光,这种“手机上的欣赏和感动”无疑是极其有效的。
相对于医学、科学乃至运输物流等领域,文艺属于后方,但同样也是“战场”。这个“战疫”怎么打?很多文艺人选择开辟“云端战场”,也就是通过新媒体阵地,各显神通,秀出独门技艺。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文艺家都擅长“线上献艺”,但形势所迫和时代所需,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新十八般武艺”,短时间内就学会了短视频拍摄等表达手段,并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新媒体的甜头。
非常时期的非常操作,有助于文艺人思考、运用新的传播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沪上文艺院团与文艺人积极转型,试水用新媒体推广优质艺术和优秀文化。以前很多艺术家担心“市场”和“票房”,但如今面对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点击量与点赞数,他们就能非常直观地窥见受众的需求与爱好,并在第一时间紧搭受众喜怒哀乐的脉搏,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无疑是“转型”的题中之义。
文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惊喜现象”。有的时候,一些外在环境和外在条件的突然变化,包括面对突如其来的某种“命题作文”,也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在某种形式或题材的“限制”中,最大限度地释放“灵感极限”。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他不会把自己简单局限在“歌功颂德”或“无情批判”的二元选择中,而是从心灵出发,找到自己的灵魂感动点,运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和观众。而“新媒体呈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種“另类限制”,你得按照它的规律呈现你的作品,表演艺术或会选择小视频,视觉艺术或会选择公众微信号,一旦选择得法而内容精湛,不火爆都难。
上海摄协主席雍和在疫情期间,脚步丈量上海的大街小巷,用敏锐而独到的视角,定格“疫情下的上海”。当他将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影像发布到上海文联微信平台后,很快获得10万+的阅读量,很多读者受到感动并纷纷留言。要是换了从前,他的这些影像作品若要完整地刊发出来,传统媒体可能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在这“战疫”的关键时刻,假如还用这种“黄花菜都凉了”的传统作业方式,无疑会贻误战机,太落后了。通过此例,我们能够充分看到新媒体助力“战疫”文艺的优势。但愿在“战疫”之后,文艺人的“转型话题”不要冷却,而要乘胜追击,为大众创造更多的惊喜。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