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记忆:厦门青礁慈济宫地方的形成
2020-04-04金先艳
赵 明,金先艳
(闽江学院经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保生大帝本名吴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他“自17 岁起,云游四方,拜各地名医为师,苦学医学本领,后择地青礁(今厦门海沧青礁),在龙湫庵畔结茅为舍,采药炼丹,悬壶济世。宋仁宗景三年(1036)农历五月初二,吴夲在青礁文圃山龙池岩采药时,不幸于悬崖上跌落”[1]5-11+112。吴真人成神后,人们在他成神之地建造龙湫庵,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在龙湫庵的基础上,建立了青礁慈济宫,被誉为闽南慈济第一宫。1996 年被收录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据初步统计,福建省厦、漳、泉三市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皆有上百座。在台湾有400 余座保生大帝庙。祀奉信仰保生大帝,被海峡两岸信徒称为“慈济精神”,据称台湾信仰保生大帝者数以千万计,影响深远。自2006 年开始,海峡两岸在青礁慈济宫举办了十几届保生慈济文化节,青礁慈济宫成为两岸情感维系、族群认同与集体记忆的场所。深入研究民间信仰的“情感”与“记忆”,将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上升为社会记忆,唤起两岸地方认同、形成民族凝聚力,这是民间信仰场所研究在当代语境下的现实意义。
一、情感、记忆与地方的关系
区位空间透过人们的记忆与情感,通过不断重复的境遇及复杂的关系而被构建,逐步将某种区位空间建构成集体认同的场所,并赋予区位空间价值意义进而构建成为“地方”。情感、记忆与地方的关系如下图1 所示。
图1 情感、记忆与地方的关系
二、保生大帝信仰的情感变迁与集体记忆
(一)保生大帝信仰发展中的情感变迁
闽、台两地保生大帝信仰在数百年的扩散、变迁过程中,信众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吴夲生活的北宋时期,由于缺医少药,疾病、瘟疫夺去了许多人宝贵的生命,吴夲以抽签问卜的方式增加了用药的神秘色彩,在病患心中产生心理作用,造成神效,使得村民们对吴真人无限崇拜。吴真人逝世后,人们建立寺庙并到庙中进行占卜、改运、安太岁、开药方子,这些行为有没有功效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信众经由保生大帝的保佑加强自身克服疾病的自信心,安抚正遭受疾病折磨的心灵,它的心理作用比药物疗效功能更为重要。
表1 保生大帝信仰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迁
表2 信众对保生大帝相关节事的记忆[4]46-48
明末清初,以福建海商为主的贸易集团,率先移民到台湾。由于当地土著的侵扰、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因素,移民们想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除了劳动力、工具、资金、技术等物质基础外,寻求一处精神栖息地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聂德宁所说:“在华人向海外移民的过程中,传统的信仰始终是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支配着他们在海外团结奋进共谋生存和发展”[2]83。从福建移民的角度来看,保生大帝信仰在移民者心中实际上要超出心理抚慰的范畴,他们对原乡神明的深刻认同与信仰的地域扩张在无形中构建了保生信仰精神支撑意义,成为移民生存下来的“庇护之神”。当荷兰人占据台湾时,有很多漳泉人,都携带着保生大帝的分身来到台湾。郑成功出征台湾时,也将保生大帝的神像供奉在船上,保佑中华儿女,驱逐外夷、收复宝岛;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时期,日本试图以“皇民化”“寺庙升天”等运动来取缔台湾民间信仰,阻断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民间文化联系,日本神道教和靖国神社运动适得其反,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期间,保生大帝信徒在将军溪畔设案供香,祈求和平与安康,表达祖籍之思。保生信仰不仅是闽台先民生存目的的一种文化选择,更是闽台原乡情怀、身份认同和族群建构的重要因子和标志。据统计,每年农历一月到三月,台湾地区每天都会有几支队伍或数万名朝圣者来到青礁慈济祖宫进香,实现保生大帝灵力的更新,这无形中将两岸的社区和人群联结在一起,不断地升华中华儿女凝聚亲情、社会认同、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
(二)保生大帝信俗发展与族群记忆
“被记忆的往往是一个社群的历史记叙”[3]90。两岸信仰认同有一定情感基础,这些情感经过时间的筛选、过滤、加工后,便形成了信众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而历史记忆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节庆、展演、礼节不断强化,构成了族群的集体记忆。
图2 投状格式
三、青礁慈济宫在发展过程中的地方认同
“地方”的存在是文化群体的情感、记忆及经验等所建构出来的意义中心,“记忆”可以转为有形的物质客体如雕塑、纪念碑、校园纪念物等文化景观。青礁慈济宫是“保生大帝”信仰群体集体记忆及其情感变迁建构起来的文化景观及神圣空间。共同的情感、集体记忆以及认同的文化景观诠释了青礁慈济宫地方的形成。透过青礁慈济宫有形的物质客体,如记录吴夲“上山采药—炼丹制药—悬壶济世—羽化升天”过程的吴真人济世图、在吴夲生前炼丹煎药的金炉、种植500 多种药草的百草园、保生大帝神像、吴真人凿井取泉的遗迹——丹药井泉等文化景观,或是保生大帝祭祀仪式、旅游节庆、民间艺术等经验活动的叙述,把信众的“情感记忆”内容转化为精神空间而继续存在,促进了信众与青礁慈济宫的地方关系,构筑了青礁慈济宫地方的意义(如图8 所示)。
图3 -4 为童子“办关”
图7 迎神(作者拍摄)
图8 青礁慈济宫地方经验活动
图5 -6 祭拜用品
四、地方的传承与发展:厦门青礁慈济宫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青礁慈济宫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以保生信仰历史事件为引,以情感记忆为线,开发养生旅游产品、朝圣旅游系列产品、民俗风情旅游产品、节庆类旅游产品,以此激发受众情感,塑造集体记忆,传承和发展厦门青礁慈济宫作为两岸保生大帝信俗的心灵家园。
(一)养身旅游产品
养生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帮助游客提高和改善身体健康的重要活动。保生大帝作为医神, 其信仰的核心价值在于诊病救人,弘扬慈爱济世的“慈济”精神。他生前著有《本草》一书 (后人定名为《吴夲本草》)。目前,青礁慈济宫在保生医药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只停留在药签、义诊和赠药的层面上,未来应结合中医药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大力开发养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扩展保生大帝医药文化,传承“慈济”精神。
(二)朝圣旅游产品
涂尔干认为仪式中的膜拜行为会给参与者带来“欢乐、内心的平和、安宁和热烈等等印象”[4]70。可以透过青礁慈济宫宫庙、祭仪、经文签诗等方面开发朝圣类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异于日常生活的心灵休憩方式,寻得心灵的释放空间。
(三)民俗旅游产品
青礁慈济宫保生文化信俗的传播除了台湾移民的扩散、旅游节事的宣传外,亦可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形式的真实呈现,如保生大帝通过民间故事传说、歌仔戏、答嘴鼓、芗剧等艺术加工,整合闽南地区民俗文化与保生信俗,激发游客情感,构建信众们的共同记忆并代代相传。
表3 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开发
(四) 节庆旅游产品
李力、崔卫华把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概括为“兴奋要素”“娱乐要素”“炫耀要素”[5]11-14,节庆旅游的目的在于增强市场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寻求外界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节庆类旅游产品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公众的关注度。
表4 节庆类旅游产品开发
结 语
保生大帝民间信仰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礁慈济宫保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社会、经济、文化、旅游、民族等多重价值,应积极探寻保生大帝民间信仰在发展和传播中信众的情感变化、记忆的形式,与青礁慈济宫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相结合,注重有形物质与无形精神层面的资源互动,构筑青礁慈济宫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景区品牌的提升和保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