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一团火焰
2020-04-03汤晓静
荷兰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认为,真正的教育总是具有风险的。因为教育不是填充一个空水桶,而是生起一团火焰;教育不是机器人之间的互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学生不是被塑造和规训的客体,它是与人的成长有关的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决定了教育具有风险,但这是个美丽的风险。
但当下的教育界,大家却避免谈论这个话题,要“安全第一”。虽然这样的风险不是由于教师不够努力或缺乏主动性而可能导致,但是我们还是力求把风险从教育中剔除出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当下教育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操场上凡是有一点风险性的器械都被取消了,没有了联合器械、没有了单双杠……甚至,我们不敢让学生奔跑,不敢让学生打闹,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安安静静,以求“安全”。当然,这个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是把安全置于一切工作之上,确实是每所学校当下压倒一切的工作。这样的教育结果可能贻害无穷:教育再也培养不出钢铁硬汉。
有教育就有风险,我们要正视这种风险。《教育的美丽风险》([荷]格特·比斯塔著,赵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变了我们的认识。作者反对当下教育政策和实践规避风险的趋势,提出在教育事业中要给风险一个重要的位置。教育不应完全被规避风险的政策所控制,而需要回到真正的教育活动中,将风险带到教学实践的前沿。格特·比斯塔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有很多先天之弱势,教育之弱意味着任何教育参与——包括教育者的参与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总是含有风险的。”事实上,任何教育干预总是含有风险的。一句伤人的话、一个不恰当的动作、一个责怪的眼神等,都可能成为教育的风险。美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甚至说:“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可以说,如果你缺少教育机智就会经常让自己处于风险之中。好的教育让人成功,坏的教育也会让人失败!
否认教育风险会让我们错失真正的教育。当下的教育有个奇怪的现象,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否不是和人有关,而是与成绩挂钩。让教育变强、使教育更加安全、使教育可以预测、使教育免除风险,这个看法源于二元论。这个理论认为,教育有两种选择:一是迁就儿童的欲望,让学生获得绝对的自由,就像杜威的“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观点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一定的规范。另一种想法就更加保守了,认为教育应该让儿童受制于社会的欲望,受到教师绝对的控制,这是行为主义的变式,他们把学生当成了实验的“小白鼠”,通过“刺激—反应”理论来诠释教育。殊不知,教育应该把“欲望”转化为“向往”,把“欲求”转化为合理的“期盼”。这是因为学生不应被看作是要被塑造和规训的客体,而是行动和责任的主体。
教育风险意味着教育的契机。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把欲求转化为期盼,始终要求有别的人和别的事参与,这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使得教育方式成为缓慢的方式,因为这个结果不是一望而知的,而是充满了艰难和受挫,所以说教育是个弱的方式,这个过程既不保险也不安全。教育不是一种机械主义,教育只在交流和解释的脆弱连接处获得预期结果,教育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和发起者,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就是我们把握风险的“点”。“风险具有核心的角色”,教育的风险提醒我们不应当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我们本质的一部分,而是要从“别的事和别的人”的关系上理解教育的特质。交流不仅只有“发出”和“接收”这两个过程,还有意义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方发出信息一方接收信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括了信息接收者如何理解信息。对话的过程,理解是随之发生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关注自己,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观点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这样的对话会让我们成为两手空空的教育者,也正是这“两手空空”让我们理解了教育之弱。这些弱处正是我们要把握的教育“风险”点。
如果我们放眼整个人类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自有我们的一套理论,但是我们对有些观念的认识却是错误的。但现实中并不是这样,“向生活学习”“学习为了生活”是两句很时髦、很响亮的口号;“生活有多大学习就有多大”,这是一种“泛”学习化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充满风险。学习是自然的现象,是我们不能不去做的事情。但是,创造、交流和教学不能被创造者、交流者和教师理解为可控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充满着风险。恰恰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是强的和形而上学的力量,但却是一种弱的而具有存在主义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对学习者身份认同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观念加以抵制。
教育的风险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总是喜欢对教育进行干预,任何一次教育干预都可能存在风险。有时我们却又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就形成了教育的悖论。其实,任何一个教育决策、一个教育干预行为,都可能成为风险的来源。格特·比斯塔认为在教育的这些方面容易存在风险:创造力、交流、教学、学习、解放、民主、精通等七个方面。面对风险,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应当接受这种风险并视其为“积极事物”,因为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应逃避风险,而应正视风险,探索应对之法。
面对教育风险,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作为一部教育哲学专著,初读起来确实有点拗口,但是仔细地、慢慢地读,你会被作者精心构造的精神世界所打动。当我们满足于空洞的宏大叙事,醉心于遥不可及的“梦”事业的时候,格特·比斯塔用他精準的逻辑推理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把教育还原到“人与人的对话”,让教育成为帮助人成长的活动。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让我们变得智慧,帮助我们找到素质教育的路径。教育是一件“弱”的事情,“被教”的经历无法由教师带来,教学是一种礼物的馈赠,而教师并不拥有这件礼物。教学不是一件遵照秘诀操作的事情,它需要这样的教师:对于什么在教育上是令人向往的这个问题能够做出智慧的情境性判断。这里的每一种情况都是有风险的,我们教师要承认在教育结构性方面的局限性。教育永远不能简化为制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致力于教育的开放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需要甘愿冒教育风险的教学法。
教育的风险是成长的“烦恼”,因为成长所以“美丽”。正视这些“美丽的风险”,了解它,拥抱它,会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挑战和喜悦,并给予这些过程以教育的“力量”!也正是这些 “美丽的风险”真正生起了教育的火焰!
汤晓静 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秦淮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所带班级为南京市中学先进学生集体。